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存在主义意识"是方方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和生命状态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视点。《软埋》借助个体生命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了怀有承担意识的当代作家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阐释《软埋》中所传达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质询和守望,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照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2.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3.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真实地表现了人生的苦难,而两个民族对苦难的承载却呈现出迥异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意蕴,对现实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使得人类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生存时代。一方面,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个体间的沟通,实现了个体生存的的数字化;另一方面,通信技术的发展还给个体的存在带来一系列困境。深刻反思并关注技术时代个体的生存境遇。构成本文探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思想是国民在生存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表现了国民对祖国极其深厚的情感。民族生存对空间的需要,产生了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个体生存对群体的依赖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历史责任感;保持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种的延续的愿望产生了独立自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生存竞争的本能产生了忧患意识和奋进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一粒小小的种子,蕴含着生机勃发的生命,细胞、细胞核组成了色彩斑澜的生命世界。 何况活鲜鲜的人类生命更是深奥无穷的神秘之体。苍天在赋予人类两性种子的同时,赠予了其繁衍之力,却又只给予每一个人一次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生存美学是福柯一贯的思想风格和生活原则,是其一生理论创造中最具诗性意义和建构意义的部分,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美学方向。对身体的美学凝思构成了福柯生存美学不可或缺的生命之维,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实现审美超越的基点,达到自身自由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身体也成为了在审美生存中美和日常生活的沟通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直面个体话语的尴尬──《红豆》个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50年代集体话语一统文坛的一体化文学,宗■企图凭借《红豆》来发动一场拯救个体话语的运动。但由于生活在50年代的宗■内心积淀了强大的集体话语中心情结,导致了文本中的个体话语被集体话语全面解构,显示出50年代个体话语生存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宇宙之中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天体普遍遵循的生存法则,以及恒星的诞生与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本文笔者从生命生存的多层次探讨历史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应该承担的任务。认为生命生存有"活着"、"适应"、"生存价值"三个层次,历史教育应该让生命具有"完整性",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4.
《野草》从个体生命在时间流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写出了个体生命生存的无意义,流溢出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空中的惶惑情绪。本文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去探讨这种生存的困境,以及对这种困境所做的绝望反抗及反抗中的绝望情绪。  相似文献   

15.
《活着》是先锋小说家余华在创作转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全书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遭际,饱含生命的哲理。本文拟从生存论的角度来分析其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在我国诗坛崛起的新诗潮-朦胧诗,主张建立一个人性的世界,恢复敌人的尊严,积极肯定普通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新确立健康的人格,热情呼唤人道主义,对于颠覆迷信崇拜、破除“高大全”式的英雄神话,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艺术上也作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大量操作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潜意识和瞬间感受,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对十年动乱时期的苍白文艺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道家生命道学的诠释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子生命道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诠释构建.今本《老子》和楚简《老子》都体现了老子的生命智慧,对前者可从生命本原、生命目的、生命超越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老子生命道学,并结合后者内圣外王等命题加以诠释.老子生命道学以个体生命成全为中心,意在克服当代紧张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相似文献   

20.
论杨朱的生存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朱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产物,由于其失去对度的把握和后世的误解,其思想被后人利用和批驳,以至于引发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其实杨朱推崇"轻物贵生"、" 轻君重己"、"轻死重生"的生存法则,他提倡个体生命价值,重视人的生物特性,体现一种进步思想和人文气息,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