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爱玲称婚姻为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其作品《十八春》中表达了对特定时代女性婚姻的轨迹和对婚姻观的诠释,透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意识。本文通过对《十八春》中顾曼桢和顾曼璐婚姻和命运历程的分析,以揭示时代条件下人性的堕落及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影片《色戒》自上映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评者有之,赞成者亦有之。批评的人认为,它美化了汉奸,忽略了民族大义,伤害了人们的民族情感。赞成的人认为,它深刻的刻画了人性的扭曲与脆弱。一时间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部影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私以为,纵观那些优秀的影片无一不是把民族大义作为弘扬的主题,因此对本片也应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当然也并不是否定人性,只是民族大义要更高尚一些。  相似文献   

3.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追求人间美好生活,逐渐成长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亚瑟·狄姆斯黛尔只承认彼岸世界的天堂幸福,是一个深受禁欲主义毒害的牧师。在十七世纪神权统治的特定背景下,他们各自以人性或以神性为出发点,围绕爱情与情欲、真诚与虚伪、期待与背叛、新生与毁灭诸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人性与神性水火不相容;他们之间的恋情必然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试探解决海峡两岸婚姻法律冲突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的婚姻法律冲突作为区际法律冲突,大陆采取类推适用国际私法的原则,台湾采取自行制定区际冲突规范的方式予以解决,但两种方式都有其明显不足.本文认为解决两岸的婚姻法律冲突应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及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5.
卢彭 《科技信息》2007,(18):26-27
法治的缘起是人性的冲突和缺陷,包括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中的冲突和缺陷。随着人性结构及其内部冲突和缺陷的变化发展,道德的力量日益显得苍白,法及其发展的目标与高级阶段——法治就应然而生,成为调整人性冲突和优化人性结构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吴昌龄的杂剧《东坡梦》是一部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剧本的故事情节以主人公苏东坡的皈依佛门为结局,正面宣扬佛法修行的功效,但是在涉及佛教的相关细节描写中,作者却以精妙的笔致展现了佛性与人情、人性的种种冲突,而不像同时期的绝大多数涉佛题材一样绝对地宣扬或者否定佛性.佛性之下,人之常情、常性的展现是这部作品不可忽视的艺术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楚乔 《科技资讯》2008,(33):194-194
《血色将至》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着眼于仍是荒芜戈壁的德克萨斯州,将导火索直指被誉为"黑金"的石油,在巨大利益驱动的驱动下,电影中的人物个性极端突出,使得人性与兽性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小说《醒世姻缘传》对传统的婚姻民俗有详细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明清时期的婚姻形态,其普遍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并辅以纳妾的补充形式。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有:择偶时重视家风人品才华,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中,主张男尊女卑,妻尊妾卑。  相似文献   

9.
汤晓荣 《科技信息》2008,(19):275-275
本文认为,《雷雨》中,周家人身上存在着一个共性的东西:人性的错位。这在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四风身上都表现得很突出。它显示出“天地间的冷酷”,使人产生淡淡而深广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湘西农村为背景,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三幅民俗画,异化的民俗背后隐藏着被异化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是现当代词学研究中的常见术语.对其概念的合理解释有助于促进宋词流变史的研究和词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在辨析各家观点的前提下,主张从艺术感受和审美直觉的角度,理解东坡“以诗为词”的创作特征,尽可能地弱化艺术研究中逻辑的和理性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在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之下,小小的风波就能暴露出人性的丑陋心灵。封建礼教虚伪的光环,包裹着的是一团团扭曲的灵魂。对此,鲁迅艺术地,也是悲凉地揭示了“田家乐”画面下的真实底蕴。  相似文献   

13.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深刻阐释了人的生成性本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关于道德法则和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不是理性之先验的设定,也不是基于经验之上的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民的传统观点必将流于经验论.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建国以来,国内外学者试图界定其涵义、探讨其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形成了三次大的争论,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肯定了它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雷雨>人物结构关系的分析,试图从人性这一角度解读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认为,曹禺先生在周朴园、侍萍、蘩漪等人物身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性得失的因果关系,寄寓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人性平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由生存欲、占有欲、性爱、情爱、责任心、义务感、同情心、怜悯心、惰性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人性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衡与互相制约的。这种平衡与制约遵循着四大规律:第一,人性要素的不可缺失性;第二,人性总体和总趋势平衡;第三,人性某个或某些要素扩张有一个“度”;第四,人性平衡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普遍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