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一次二阶矩的近似概率法,对现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DJ20—78》中的轴心受压构件和受弯构件的强度及抗裂度所隐含的可靠指标β进行了校核。探讨了现行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安全系数K值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沈思  吴韬 《工程与建设》2013,(4):473-475
为了简化钢筋混凝土板设计过程和得到较为经济的设计方案,文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供的受弯构件设计公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简化设计计算公式,利用该简化设计公式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公式对算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简化设计计算公式计算精度良好,从而得出板的经济配筋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JC法对66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范)计算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公式的可靠性指标β。然后,将规范公式计算的可靠性指标与三折线法和最小体积用钢量法计算的可靠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规范公式计算的可靠性指标β值大于3.7,满足要求。而且,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规范公式所对应的β值更大,说明采用规范公式计算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时,具有更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对12根配置500 MPa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剪性能试验,并对其抗剪性能、裂缝宽度和挠度进行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能很好地预测高强箍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在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抗剪强度设计值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值的80%;在应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构件受剪切产生的挠度时,应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修正压力场理论(MCFT)基础上,结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公式,提出了混杂纤维钢筋混凝土深梁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模型.模型引入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深梁受剪承载力的贡献,并考虑了纵筋配筋率的相对影响.采用该模型对试验梁进行预测,将试验值与该模型计算值以及现行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钢纤维混凝土深梁抗剪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综合反映混凝土强度、纤维种类和形状、纤维体积率、长径比和配筋率等诸多影响因素,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并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纤维钢筋混凝土有腹筋和无腹筋深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深井主井箕斗装载硐室断面尺寸大和埋深大的技术难题,首先对原支护结构设计进行了优化,即通过采用钢梁代替原钢筋混凝土平台,而在二侧墙相应位置设置小锚索来代替楼板对二侧墙的支撑作用,并且对优化后的钢筋混凝土山墙受力进行了受力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竖向钢筋一直处于受拉状态;钢筋应力值远小于钢筋强度设计值。证明了优化方案是合理的,优化后的主井箕斗装载硐室支护结构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中采用的计算模式(本文第二作者提出的)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的一个新公式。公式中,对于平均裂缝间距的计算,考虑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影响;对于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的计算,采用了以钢筋应力为参变量的表达式。此外,还根据裂缝宽度的概率分布规律,确定了裂缝宽度扩大系数,从而使其有着更为明确的保证率。提出的公式计算简便,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该公式将列入规范TJ10—85中。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是一种在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基本构件。我国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附录五中给出了这种构件的近似计算方法。这种近似方法将混凝土受压区面积简化为矩形,与实际(通常是三角形或梯形)出入较大,而且这种方法计算值偏低,不经济,有待改进。南京工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吕志涛老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一文(以下简称吕文)。文中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推导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这种方法不再采用将混凝土受压区面积简化为矩形的近似手法,而是按照截面中和轴的实际位置,分别对混凝土受压区形状是三角形或梯形的两种情况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Monte-Carlo法,对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其修订稿中的钢筋混凝土深梁正截面受弯的可靠度进行了校准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不同荷载效应比值(恒载与住宅楼面活荷载的比值)、不同材料强度等级和不同配筋率对深梁可靠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按修订稿设计的深梁正截面受弯的可靠度水平比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计的深梁正截面受弯的可靠度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11根配置HRBF500高强钢筋的混凝土独立梁进行的受剪试验,分别采用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美国ACI 318-11规范公式计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并将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配置HRBF500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发展规律和受剪特征与配置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基本相同,采用两国规范公式所得受剪承载力均小于实测值,有较大的安全余量,且两国规范受剪承载力的安全储备程度比较接近,承载力依据我国规范公式计算结果略大于依据美国规范公式所得计算值,相比美国规范,由混凝土项承担的受剪承载力,我国规范计算结果较大,而钢筋项承担受剪承载力略小。  相似文献   

11.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了分析,从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与配合比优化、混凝土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有效防治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钢筋搭接接头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验证现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是否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限值要求,以钢筋搭接长度和搭接百分率为变量,完成了16根两点集中荷载作用下受力钢筋搭接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性能试验. 对试件的裂缝发展、裂缝宽度、裂缝间距、破坏形态、受弯承载力和跨中挠度等进行了观测. 试验结果表明:搭接百分率及钢筋搭接长度对试验梁的承载能力及变形有较大影响,钢筋搭接长度较大的梁试件均能满足承载能力要求;在使用阶段荷载下,试验梁的跨中挠度均满足限值要求,但钢筋搭接长度较小的梁裂缝宽度不满足限值要求. 基于试验数据并考虑搭接百分率及钢筋搭接长度两个参数,给出了钢筋搭接梁最大裂缝宽度与钢筋无搭接梁最大裂缝宽度的关系,并提出了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的建议值,以此为基础对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美国ACI 318规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易出现裂缝的问题,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易出现裂缝的问题,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通电方式对配置HRB500级钢筋和普通钢筋的混凝土板进行加速锈蚀,并对锈蚀钢筋混凝土板进行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对比分析了不同锈蚀程度下钢筋混凝土板的破坏形态、抗弯承载能力、荷载-挠度曲线. 同时,通过试验研究了锈蚀钢筋受拉性能和黏结性能随锈蚀程度不同的变化规律. 考虑板内不同锈蚀程度的钢筋可能发生受拉屈服或黏结滑移破坏,提出锈蚀钢筋混凝土板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经过对比分析,试验结果与计算模型吻合良好,锈蚀板抗弯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的平均值为1.019,标准差为0.081.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易出现裂缝的问题,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我国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提出了设计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和T形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新方法——最优设计法。文中详细推导了最优设计的有关方程,编制了便于手算的实用设计图表以及计算机程序细框图。文末给出了最优设计的算例。  相似文献   

18.
以锈损率较低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为对象,在平截面假定基础上,提出考虑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和几何尺寸变化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采用换算截面法计算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刚度,给出考虑锈蚀钢筋、混凝土二者间黏结性能退化的有效刚度计算公式,建议锈蚀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39根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数据对建议受弯分析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试验值与计算值之比的平均值为1.100,方差为0.041,二者吻合较好;多数锈蚀试件按受弯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变化趋势相当,建议受弯分析模型可为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受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泋 《科技信息》2008,(14):105-105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易出现裂缝的问题,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易出现裂缝的问题,从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