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联壳聚糖膜对偶氮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交联壳聚糖膜(CCS),研究其对不同偶氮染料的吸附脱色机制;以甲基橙为对象染料,比较了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结构复杂的染料,其脱色效果较差;以交联壳聚糖膜作为吸附剂,其稳定性比单纯壳聚糖膜好,脱色效果优于活性碳.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壳聚糖-沸石杂化膜,对其进行热重和扫描电镜表征,就壳聚糖-沸石杂化膜对pb2+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沸石的加入使壳聚糖膜产生了孔穴,增大了比表面积,提高了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还表明沸石与壳聚糖质量比4∶5为最佳配比,吸附的最佳溶液pH为5.0,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比较小.壳聚糖沸石杂化膜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  相似文献   

3.
以可降解壳聚糖为材料,运用浸溃沉淀相分离工艺制备了壳聚糖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膜的微观形态,并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等工艺条件对膜孔隙率、溶胀性以及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膜具有非对称结构,由致密层、过渡层和疏松多孔层几部分构成;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是影响膜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大和溶剂蒸发时间变长都使得膜的孔隙率和溶胀性降低,但却可提高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多孔壳聚糖膜的渗透性及其对Cd(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致孔剂,制备了一系列多孔壳聚糖膜,SEM研究了各膜的表面及断面结构,FTIR分析了其组成,测定其对小分子物质的渗透性及对Cd(Ⅱ)离子吸附性,探讨了Cd(Ⅱ)离子的浓度、吸附时间、体系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膜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该多孔壳聚糖膜具有孔隙率高、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较大、对小分子物质有强渗透性、不流失、易再生等特点,而且当pH在6.0~7.3范围内,对Cd(Ⅱ)离子的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研制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膜.探讨了共混膜对微量Hg2 ,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韧性、壳聚糖不易流失等特点,并且对离子的去除率较高,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研究了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壳聚糖复合膜抗张强度大,韧性好,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文章讨论了膜对不同离子的吸附作用以及吸附时间、吸附电压、离子的浓度、离子的状态等对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碳纳米管、聚氨酯发泡剂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剂,研究了其对天然水中腐植酸的吸附特性.试验中考察了腐植酸溶液pH值与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与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与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碳纳米管泡沫体对腐植酸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 h;在酸性(pH为3.5)及偏酸性条件下(pH为5.5),1%CNT泡沫体对腐植酸吸附率高;在腐植酸初始浓度低于20 mg/L与在20~40 mg/L时,其吸附率分别为100%和大于80%.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泡沫体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剂,在酸性与偏酸性条件下对天然水中腐植酸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碳纳米管泡沫体吸附腐植酸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8.
微波辐射下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悦  龙来寿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6):70-72,110
在稀醋酸溶液中,微波辐射下壳聚糖与Zn^2+反应制备了壳聚糖Zn^2+配合物,然后将制得的配合物与环氧氯丙烷在微波辐射下进行交联反应后,用稀酸除去Zn^2+,合成了具有Zn^2+孔穴的交联壳聚糖树脂,实验考察了该树脂对一些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并对影响树脂吸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壳聚糖(CTS)改性膨润土的制备(改性土)及对活性嫩黄印染废水吸附性能研究,探讨了壳聚糖量、醋酸体积分数等因素,制得改性土以及改性土用量、染料质量浓度、介质的pH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量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醋酸体积分数为1%时制备的壳聚糖改性土吸附效果最好.随着改性土用量的增大,吸附量逐渐减小;吸附量随活性嫩黄染料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壳聚糖量为0.089g、醋酸体积分数1%、改性土用量0.600g,吸附效果最好.吸附试验符合Arrhenius方程模型,并通过XRD分析结果证实了改性土的制备.  相似文献   

10.
丙酮酸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壳聚糖C2位上活泼氨基与丙酮酸进行大分子反应,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合成条件,合成了带有高取代羧基、能溶于水的功能聚合物-丙酮酸改性壳聚糖(简称PCTS),研究了PCTS对Cu^2 ,Zn^2 ,Co2 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其对低浓度金属离子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8%和40.5%,与壳聚糖、水杨醋改性壳聚糖相比,溶解性能和吸附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聚多巴胺改性碳纳米管对水溶液中Pb2+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初始pH和吸附时间对该吸附过程的影响.该过程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更为合适,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同时,对聚多巴胺改性前后的碳纳米管吸附Pb2+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改性的碳纳米管对Pb2+的吸附性能优于原始碳纳米管,平衡吸附量可达34.0mg/g.  相似文献   

12.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为相偶联剂,通过海藻酸钠(SAL)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和改性,制备海藻酸钠-碳纳米管凝胶,用于处理含Cu2+废水.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量等因素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利用海藻酸钠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改性,提高了分散性、比表面积和孔径,当pH值为5.8时,吸附率随着吸附时间的增长而增大,8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和准二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由Langmuir模型计算可知改性碳纳米管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87.68mg/g.  相似文献   

13.
多壁碳纳米管侧壁的功能化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丁二酸酰基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羧酸自由基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自由基加成反应,对其侧壁实现羧酸化,并依次对其进行酰氯化、胺化处理,获得侧壁酰胺化的MWCNTs.采用FT-IR,Raman以及UV-Vis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管表面接枝上了羧酸基团,且数量较纯化后的碳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表征其结构缺陷的I(D 2D)/IG比值增加了0.2,同时酰胺化的MWCNTs紫外可见光谱在320 nm处出现了—CONH—键的π→π*跃迁的吸收峰.  相似文献   

14.
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Cu2+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使化学改性后的壳聚糖既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又能在较广泛的pH值范围内使用,将壳聚糖与硫氰酸铵(NH4CNS)、一氯乙酸(CH2ClCOOH)进行接枝反应,引入硫脲基和羧基两个配位中心,再与戊二醛交联生成具有网状结构的交联壳聚糖,红外光谱图表明发生了预期的接枝和交联反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接枝奈件和交联奈件,并用合成的交联壳聚糖吸附Cu^2 .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与硫氰酸氨、一氯乙酸的摩尔比为1:1.2:1.2、50C、反应2h条件下进行接枝反应的产物,在理论交联度为30%、反应体系pH=8、反应4h奈件下与戊二醛进行交联,交联产物得率较高,对Cu^2 去除效率为98.10%.  相似文献   

15.
以Fe/S iO2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沉积法裂解乙炔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研究了预处理对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和低温N2吸附(BET)对预处理前后的碳纳米管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处理和热处理对碳纳米管的重量储氢容量有明显的影响,经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样品在充氢压力10M Pa和30°C条件下的饱和重量储氢容量为1.90%,而粗样品只有0.4%,再经1 200°C,N2气氛下热处理后的重量储氢容量达到2.10%。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有机废水(尤其是酚类废水)污染严重的问题, 通过混酸氧化法对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carbon nanotubes, MWCNTs)进行氧化改性(MWCNT-O), 并研究其改性前后对苯酚、对甲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硝基苯酚5种典型酚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 298 K下, 与未改性的MWCNTs相比,MWCNTs-O对5种酚类物质的吸附量均有提升。5种酚类物质在MWCNTs-O表面的吸附量有差别, 顺序为对硝基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醛>对甲苯酚>苯酚。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对MWCNTs-O进行表面官能团测试、透射电镜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 发现氧化改性后材料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增多, 缠绕度降低, 整体分散性增强, 石墨化程度有所提升。通过研究分子结构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吸附量与酚类物质的电子能量(electronic energy, EE)有显著的相关性, MWCNTs-O表面垂直的π电子和酚类物质的π电子形成π-π共轭作用。因此, EE 可以作为酚类物质在MWCNTs-O表面平衡吸附量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纳米碳管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和碳分子,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综述了纳米碳管的几种制备方法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碳纳米管是各方面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材料,其吸附性能优于活性炭.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磁性MWCNTs.利用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对磁性MWCNTs和MWCNTs进行表征分析.吸附实验探讨pH值、温度等因素对磁性MWCNTs吸附罗红霉素的影响,采用准一、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曲线,分析吸附质可能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磁性MWCNTs对罗红霉素最佳吸附pH值为1,罗红霉素的最大吸附量为39.6 mg/g.用准一、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罗红霉素吸附过程,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标准吸附焓变△Ho为9.284 kJ/mol,吸附自由能变△G在-60.812 ~-58.640 kJ/mol之间,△S>0,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活性碳、氧化硅和二茂铁的混合物通过气相高温的方法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直径在30~100mm、长约为1μm的短碳纳米管,并通过扫描电镜、投射电镜、电子衍射以及EDS对碳纳米管的形貌及成分进行分析。并对短碳纳米管的形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Functiona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MWNTs) were prepared with chitosan via controlled surface deposition and crosslinking proces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Fourier trans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re used to character properties. A novel high-density chitosan( HCS) was dissolved in f-MWNTs dispersed dilute acetic acid with a maximal concentration of 5. 8%. The hollow fibers can be made by extruding the solution into a dilute alkali solution through a wet-spinning process and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by universal tester.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fibers,pretreated by Helium( He) and the following grafted with gelatin was evaluated with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As the hollow fibers were intended for neural tissue engineering,its suitability was evaluated in vitro using rat Schwann cells( RSC96) as model cells. The cells attachment,proliferation and morphology,were studied by various microscopic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gelatin grafted HCS / f-MWNTs hollow fibers could be used as a potential cell carrier in neural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