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末次冰期冰楔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研究中,冰楔假形(ice-wedge casts)因具有定量的古环境意义而倍受人们注意.自1957年裴文中在哈尔滨首次发现晚更新世古冰缘现象以来,在我国中纬度地带的华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西北地区发现了许多寒冷气候作用的冰楔假形证据.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在地处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区的腾格里沙漠发育冰楔假形的报道.近两年,我们在贺兰山地区考察时,发现了末次冰期发育的冰楔假形(图1),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2.
冰原:陆地上其厚度不足以掩盖冰下地形之起伏的毯状冰体,规模次于大陆冰盖。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已泛指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寒冷地区,大体与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相当,所以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保田 《科学通报》1992,37(17):1599-1599
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强烈下降,广大地区笼罩于冰缘环境之下,发育了大量的古冰缘遗迹.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中,冰楔假型(Ice-wedge casts)因其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意义而倍受注意.70年代末,郭东信和张维信等根据~(14)C测年资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23500±1200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冰楔.80年代中期,徐叔鹰等在青海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冻土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幼吾 《科学通报》1963,8(2):60-60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1960年,中国科学院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員会与鉄道部及一些高等院校組成冻土队,在青藏公路沿綫进行了冻土綜合考察研究,通过三年实地考察,对該区冻土面貌有了初步认識。  相似文献   

5.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0,25(8):363-363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多年冻土也十分发育。为了研究冰川冻土形成、发育和演变的热量条件,从六十年代起,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就开展了太阳辐射和地表热平衡观测研究。二十年来,在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和多年冻土区一共进行了18个点的观测。1975—1976年在青藏铁路冻土研究中,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地表面能量转换的周年资料,促进了高原冻土和高原热力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冰缘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陈建国  宋波  牛洋  彭德力  张建文  邓涛  罗冬  马祥光  周卓  孙航 《科学通报》2019,64(27):2856-2864
高山冰缘带紧邻雪线,位于高山生境的最前端,在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中位居最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受到高原环境中多变的气候、多样的地形、独特的生物交流屏障和迁移通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孕育了全球最为丰富的冰缘植物多样性资源.这类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生态适应、繁殖和维持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特别关注了冰缘植物的生态适应结构,植物种间互助以及植物与昆虫间协同进化对于维持冰缘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冰缘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和物种共存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预测和判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命运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将是生态学研究者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第四纪冰缘沉积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怀仁 《科学通报》1957,2(8):245-245
在极地寒冷地区或冰流边缘,以冰雪作用(Frost-action)与融冻泥流(Solifluction)为主要的剥蚀营力,这种地面发育的营力及其沉积,目前限于极地及高山地区,但在第四纪冰期中影响范围较为广大,为第四纪地层、古地理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对于地貌发育过程也有显著的影响。1909年波兰的洛辛斯基研究喀尔巴阡山特殊气候条件下所进行的风化作用提出“冰缘”这个名词。它  相似文献   

8.
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崔之久  李洪江  南凌  李德文 《科学通报》1999,44(13):1429-1434
内蒙、河北丰宁一带的发育于花岗岩山顶的规模巨大、形态特殊且具方向性的壶穴地貌是典型的气候地貌,是由风化-风蚀作用所致。该地区15-18kaBP曾经严酷的冰缘环境,有强烈的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6kaBP前后恰逢“大暖期”,产生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当时壶穴中可能盛过水,因此,众多的“壶穴”是研究本区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9.
“如履薄冰”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200千米,其中有600千米属于高海拔寒冷区冻土地质。高原寒冷区冻土层地基的稳定性是铁路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盖楼房需要打好地基,铺设铁路也需要稳定的路基。现在路基在冻土上面,就仿佛在冰上行走。随着温度的变化,冻土具有“顽皮好动”的特性。在寒季,冻土像冰一样冻结,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膨胀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冻土融化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  相似文献   

10.
沙漠化对青藏高原冻土地温影响的新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上发育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漠和冻土,然而,沙漠化对冻土地温产生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沙漠化的发展,这个问题愈加令人担忧.为此,作者在青藏高原红梁河建立观测实验场,利用热敏电阻地温探头,通过野外同步对比观测方法,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不同厚度沙层下的冻土地温进行了1个完整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沙层对下伏多年冻土有保护作用,表现为厚沙层下地温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以下深度全年均低于天然地表,降温幅度大约稳定在0.2℃,夏半年5~9月最大处降温分别达3.40,3.72,4.85,3.16和1.88℃;薄沙层下地温在上限附近全年都低于相应的天然地表,最大处降温幅度全年平均达0.71℃.其初步结论不仅对探索青藏高原沙漠与冻土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而且为青藏高原工程建设地区的冻土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石冰川的温度结构类型与运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89,34(2):134-134
乌鲁木齐河源区冰缘地貌现象丰富多采。六十年代以来,季子修、李树德等及邱国庆等曾对本区岩石风化、石环、石河、拔石、冻胀丘等做过初步的解剖分析,积累了宝贵资料。但前人对石冰川几乎未涉及。1985—1987年,作者对本区石冰川进行了较系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季节冻结和融化层中未冻水的单向积聚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国栋 《科学通报》1981,26(23):1448-1448
在多年冻土区和深季节冻土区的细粒土地段,铁路、公路、水工、房建等工程冻害防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揭示已冻土,正冻土和正融土中水分迁移的规律性。以往的工作多致力于研究正在冻结土内尚未冻结部份中的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已经冻结的土中以及在正冻和正融土的冻结部份中的水分迁移十分重要,不容忽视。我们  相似文献   

13.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新近发现的多处砂楔群和融冻褶皱,分别形成于砂砾石层和湖相沉积地层中,楔内充填物的光释光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产物.巴丹吉林沙漠在末次冰期和晚冰期时处于多年冻土带,年平均气温约为-3~-6℃,较现在降温约12~15℃.其时,整个阿拉善高原与纬度多年冻土带和青藏高原冻土区相连接,沙漠腹地及周边的沙丘应处于冻土状态,沙丘的移动和风沙地貌发育均会受到影响.在冷期,巴丹吉林沙漠很有可能相当于冰冻圈气候,前人关于中国北方沙漠非冻土区的认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探秘冰原 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地",特指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羌塘的早晨,太阳从苍凉的东部天边冉冉升起,瞬间驱走了普若岗日冰缘前的寒冷,帐篷里里外外被照得暖烘烘的,不一会儿就蒸干了挂在帐篷表面的露水,我一边欣赏着日出冰缘的罕见美景,一边准备今天考察项目所用的仪器装备.  相似文献   

15.
你或许会认为雪线以上的高山冰缘带是蛮荒不毛之地。其实不然,那里仍然一片盎然生机……科学家发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高山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冰缘气候的奇恃外部形态和独门绝技。它们一株株,—簇簇,一片片,或疏离错落,或密集如织,或黄白相映,或紫蓝交辉,构成了雪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路基的施工特点及工艺,多年冻土“区冻土”问题是修建青藏铁路的关键技术难题,高原冻土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在了解掌握高原冻土的特征、特性的基础上,充分领会设计意图、设计思想、紧密依托科研指导,以科学合理的施工,保证冻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7.
崔之久  杨建强  赵亮  张威  谢又予 《科学通报》2004,49(13):1304-1310
此前, 中国晚更新世晚期多年冻土南界的研究有两点不足, 一是限于中国北方东段, 二是年代数据不够系统. 通过对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冰缘现象的研究, 认为中国北方高纬度多年冻土南界基本上沿38°~40°N(东段)和37°~39°N(西段)延伸, 并第1次绘出分布图. 同时, 综合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纬度冻土带南界的变迁, 并提出26和23~13 kaBP有两次寒冷期, 年均温在不同地段较今降低8~12℃.  相似文献   

18.
青藏之天路     
《科学》2006,58(6):I0004-I0004
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与高纬度冻土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温度高。厚度薄和敏感性强的特点.青藏铁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因此铁路建设的成败决定于路基。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土建工程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不同设计原则来主动冷却和保护路基。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个剧变期,这一时期女孩除乳房增大、声音变尖、阴毛出现、月经来潮外,白带也随之而来。有些女孩在初潮前,乳房开始发育隆起后,即感到外阴有些粘液:初潮后,一般均可感知,且量亦较前增多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性器官萌动、发育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程国栋 《科学通报》1990,35(19):1441-1441
1988年,中国雪、冰、冻土图(1:4000000)正式出版。该图是中国区域冻土研究近三十年来工作的总结。业已查明,中国多年冻土面积占世界第三位,其中高海拔多年冻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因而中国的区域冻土研究,特别是高海拔多年冻土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提出的一些见解和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