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雁诗话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子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唱段.春去秋来,是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在这首曲子中,作者王实甫摄取了菊花、雁南飞、枫叶红这几个画面,  相似文献   

2.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就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记载.历代的高人韵士,对菊花都有深厚感情,写下了不少颂菊的诗篇.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菊花不仅受到文人志士的青睐,也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菊花会”“菊花诗会”久行不衰.1982年和1985年秋,上海举办两届菊展,展出菊花十万株,观众达二百万人.1986年《大众花卉》杂志举办群众推选十大名花的活动,菊花荣登金榜.由此可见,菊花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菊花隽美多姿,神韵可人;菊花傲寒凌霜,品格高尚,是中华民族情操和气质的象征.爱菊、赏菊能淘治人的心灵和气质.这里选出历代咏菊诗词十首,略加释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菊花栽培中,标本菊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难栽培的一种类型.各地栽培者都在探求新的栽培技术和选育新的优良品种,期望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菊花栽培中,标本菊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难栽培的一种类型.各地栽培者都在探求新的栽培技术和选育新的优良品种,期望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剑峰 《科技潮》2012,(4):46-47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为傲霜脱俗的象征,菊花因其不畏秋寒绽放,历来深受国人的喜爱.时至今日,在生物技术的作用下,"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梦想虽然可以实现,但在张秀海这样专业从事菊花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人员看来,改变了花期、抗性的菊花,要想从根本上达到传统菊花的品质还需时日.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无字诗"作为一种接近于"零度限制"的文本,在允许最大限度的自由阐释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解释为一首描绘创世纪的宗教诗歌,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对创作行为和诗歌形式本身的反思.但作为一种文体实验,它又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孤例".  相似文献   

8.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深秋时节,艳丽的菊花凌寒怒放,风韵独具.菊花,又名黄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栽培菊花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菊花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春秋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云:“朝饮木兰之堕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时已知落下的菊花瓣可供食用.如今菊花已广为世界各国引种,据统计,全世界有菊花一千属,二万五千多种.我国也有一百六十多属,二千余种,成为我国品种最多的花卉之一.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春天,看到奶奶在给果园里的桃树嫁接,我好奇地问她:"咱家的木菊花可以嫁接吗?我可以让一株木菊花开不同颜色的花吗?"奶奶一边忙着干活,一边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呀!12月是适合嫁接木菊花的时间,到时候我教你怎么做。"一、木菊花简介木菊花,又名木槿。花单生叶腋,花冠呈钟状,有白、淡紫、黄等颜色,花期为6—9月。木菊花较耐寒,是短日照植物。当日照减少到13.5小时、最低温度降到15℃、昼夜温差  相似文献   

11.
菊花飘香     
瞧,一簇簇菊花汇合在一起,好像在仔细聆听秋雨姐姐为它们讲故事呢!它们一个个扬着头,挺直腰杆,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雨姐姐的表扬吧。最先吸引我注意的是那朵五彩的菊花——"太平之红莲"。来到花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单个菊花也有五颜六色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它澄中带红,红中带白,白中带粉,像是被小朋友用彩笔在上面涂了许多颜料。它的美不单单在颜色上,一大片一大片的花瓣犹如扁桃树的叶子,层层叠叠,像一盏透着光芒的花灯。我最喜爱的还是那朵白色的菊花——  相似文献   

12.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品种达三千余种,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且菊花也可人药和食用,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过程中容易发生菊花立枯病、菊花白锈病、菊花线虫病等病害,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蓉毋庸置疑是一个颇具感染力的歌手.她看起来热情随和;想法却疯狂古怪,骨子里透着另类和不可琢磨.你无法用惯常方式猜测她,她和她的音乐总是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一首<我不是黄蓉>让歌迷们记住了这个很"帅气"的女生,而王蓉健康、靓丽的形象更是为许多歌迷所喜爱.  相似文献   

14.
菊花是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反转录转座子在其遗传多样性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PBS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此标记体系可用于检测菊花品种的多样性.本研究对菊花iPBSPCR体系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40μmol/L,dNTPs浓度0.40 mmol/L,Mg2+浓度1.80mmol/L,Taq酶浓度0.10U,DNA模板用量60ng,反应总体积20.00μL.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5℃变性15s;48℃退火1min;68℃复性1min,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依据上述iPBS-PCR反应体系和程序,从25个iPBS引物中筛选得到2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8个菊花品种进行iPBS-PCR扩增,结果显示所选用引物扩增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菊花种质资源材料的iPBS分子标记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6.
七月爆料     
人们常说的一朵菊花,实际上是一个花序,这是因为一朵菊花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朵花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合而成。菊花的这种构造,是对虫媒传粉相当完美的适应。因为只需要一只昆虫,就可以轻易地使全部小花受粉。※獾如果得了皮肤病,就会到含有硫磺的温泉里进行消炎"治疗"。它们会坚  相似文献   

17.
综观李洱小说及其评论,"知识分子"是一个关键词.李洱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既体现为一种创作主体身份,也体现为众多的文学形象,更体现为呈现视角和认知.从前期小说到《花腔》,再到《应物兄》,在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铺陈中,李洱小说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构成了一种互文性,其中绵延不断的精神追问是李洱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反讽式拷问和力图...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旧约.耶利米哀歌》及忧国忧民的"流泪先知"耶利米,认为先知的形象和先知的眼泪这两方面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形象之间具有可比性。中国先秦时代士大夫的代表是屈原,其形象与耶利米之间有许多交互叠合的地方,亦有差异。先知与大夫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是时代革命的先驱,他们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对先知形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爱国主义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功夫熊猫>,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新的形象.透过"他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新变化,也看到了中国的成长过程.这也过程与我们民族自身不断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该相信这样的新形象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中充满了中国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这些形象较之以前好莱坞的被贬抑的中国银幕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