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它在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模式,并记录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人行道等4种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结果】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包括听、扫视、鸣叫、观望、走开和惊飞。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和人行道的观望距离分别为(3.94±0.35),(10.77±0.53),(8.25±0.56),(5.69±0.35)m;走开距离分别为(3.32±0.32),(9.27±0.47),(6.88±0.66),(5.18±0.34)m;惊飞距离分别为(2.39±0.27),(9.53±0.56),(5.35±0.74),(3.13±0.31)m。【结论】在不考虑季节、种群大小、性别等因素的情况下,白颊噪鹛的警戒距离均值整体上表现为观望距离最长,走开距离次之,惊飞距离最短;白颊噪鹛的观望距离、走开距离和惊飞距离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sannio)的警戒行为模式及它在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调查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模式,并记录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人行道等4种不同生境中的警戒距离。【结果】白颊噪鹛的警戒行为包括听、扫视、鸣叫、观望、走开和惊飞。它在灌木林、乔木林、灌木乔木混交林和人行道的观望距离分别为(3.94±0.35),(10.77±0.53),(8.25±0.56),(5.69±0.35)m;走开距离分别为(3.32±0.32),(9.27±0.47),(6.88±0.66),(5.18±0.34)m;惊飞距离分别为(2.39±0.27),(9.53±0.56),(5.35±0.74),(3.13±0.31)m。【结论】在不考虑季节、种群大小、性别等因素的情况下,白颊噪鹛的警戒距离均值整体上表现为观望距离最长,走开距离次之,惊飞距离最短;白颊噪鹛的观望距离、走开距离和惊飞距离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2014年5—7月在河南省鲇鱼山自然保护区(115°16′~115°24′E,31°43′~31°49′N)观察到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取食和育雏等行为,并拍摄到照片.查阅相关鸟类分类与分布文献资料,证实白颊噪鹛为河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6.
笼养勺鸡繁殖季节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笼养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繁殖季节的日时间分配为 :静息 4 7.0 % ;游走 30 .4 % ;觅食 11.1% ;理羽 8.6 % ;繁殖 1.3% ;其他 1.6 % .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占 98.5 % .白天静息活动在早、晚所占比例较少 ,12∶ 0 0~ 16∶ 0 0比例较大 .游走、觅食、理羽等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 ,而在早晚较大 .繁殖活动主要在 12∶ 0 0~ 18∶ 0 0进行 .雌雄鸟在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 .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早期用于繁殖的时间明显多于晚期 ,而在晚期用于理羽的时间显著多于早期 ,其余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白头叶猴全雄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从中探讨群大小和组成对白头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全雄群一天中活动时间有48.7%用于休息,23.3%用于移动,18.5%用于觅食,用于玩耍、理毛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7.2%、1.9%和0.4%.除用于玩耍时间外,它们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旱季里全雄群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和两性群群大小和组成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8.
许鹏  李言阔  缪涛  黄燕 《江西科学》2015,33(3):324-329
2005-2006年,在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野生川金丝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移动和休息构成了川金丝猴日活动的主体。川金丝猴用于移动和取食的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76.5%,其次是休息行为占14.4%,理毛行为占6.4%,玩耍行为1.3%,警戒行为1.1%。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花费在各种行为的时间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取食行为和交配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冬季,休息和理毛行为显著增多;而移动行为、玩耍行为和警戒行为显著减少。每天上午和下午,川金丝猴分别有一个取食高峰。夏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8:00-9:00与16:00-18:00;冬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9:00-10:00与16:00-18:00。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昼间均有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夏季在13:00-14:00时间段,冬季在11:00-13:00时间段。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群昼间均有2个明显的移动行为发生高峰,夏季在9:00-11:00和15:00-16:00时间段,冬季在8:00-9:00和15:00-16:00时间段。移动高峰期川金丝猴群在取食点之间进行长距离的群体迁移。冬季理毛行为高峰发生在11:00-12:00与17:00-18:00时间段。夏季理毛行为的高峰发生在下午14:00-15:00与16:00-18:00时间段。  相似文献   

9.
棕头鸦雀育雏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马世全(奉贤学区应用生物系)1994年4月28日至6月4日,对上海技术师院(今上海师范大学奉贤学区)校园内的棕头鸦雀(Pa,adox。。。sw的b地"us)育雏行为的时间分配开展研究.现将部分资料简报如下.l巢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70 hm~2)共布设了35台红外相机,对分布其中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分析,探讨赤腹松鼠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存在极显著差异(t=7.414,df=13,P0.01),活动模式呈典型的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7:00—8:00和17:00—18:00。赤腹松鼠日活动主要以移动(69.82%)和觅食(21.72%)为主,时间分配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t=8.519,df=11,P0.01),但在旱雨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Z=-1.218,P=0.20)。最适的活动温度范围为14~28℃,偏向于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动物的行为模式往往受其遗传物质的影响。为了了解遗传因素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2018年2月—6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选择3种类型(单胎、同卵双胎和异卵双胎)的10只大熊猫幼崽进行研究,每日对单独个体进行2次150 min的观察。结果发现:(1)所有幼体的行为均以休息为主,占58.9%,摄食次之,占21.1%,其他行为占20%(移动、玩物、自我嬉戏、相互嬉戏、母幼嬉戏分别为4.0%、0.6%、6.7%、7.0%和1.7%);(2)与双胞胎幼体相比,单胎类型个体的休息和自我嬉戏的时间均明显要多些,分别为77.4%和7.7%;(3)不同类型的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的休息、玩物、自我嬉戏时间均多于异卵双胞胎,相反,摄食、移动、相互嬉戏和母幼嬉戏时间则明显少于异卵双胞胎。因此, 3种类型的大熊猫个体在行为模式上是具有一定程度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或许是受到其遗传因素的影响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是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mantchuricus)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2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2007年7月,对从四川省成都市鸟市购买的8,只(4♀,4♂)野外白领凤鹛(Yuhina diademma)的鸣声与行为进行了记录观察,并对主要日常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其结果表明:自领凤鹛具有恫吓、报警、惊叫、召唤、求救、采食、飞行、应答和求偶炫耀等9种鸣声;日常的鸣声主要以采食、飞行和召唤3种声音为主,惊叫、召唤和求救3种鸣声常常连续发生.本文通过白领凤鹛的鸣声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初步探讨了其鸣声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动物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同域分布物种间对时间利用的差异是物种共存机制之一.为了研究喀斯特石山生境中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的活动节律,进一步探讨这两者的时间生态位分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际交通流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交通系统时变复杂的特征,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对原始交通流数据进行消噪处理,使消噪后的数据更能反映交通流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再针对交通流的非线性特征及其短期可预测性,应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来预测短时交通量。结果表明:先进行小波消噪再进行预测所得的结果与实测值有更高的拟合度,可以用于短时交通流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大学城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征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不过,现有研究多考察学生在大学城内部的行为活动,对其外出行为特征关注较少.本研究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在行为地理学理论视角下,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城学生外出进行购物娱乐、医疗、兼职和学习活动的时空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大学城学生外出活动的空间模式和出行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虽然大学城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主要在大学城内进行,但仍有很多活动需要去往济南市区,外出行为在大学城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占有重要比例.2)大学城学生外出行为采取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共交通,但是具有换乘多和时间长的特点.大学城学生外出活动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1)大学城内部各种休闲、医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同时缺乏兼职、学术交流机会,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2)大学城对外交通条件较差,为学生的对外联系和外出活动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17.
笼养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笼养条件下黑叶猴(Presbytis franclisi)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幼年组的运动时间明显高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觅食时间高于成年雄性和幼体,在理毛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中,成雄用于自我梳理的时间显著多于给雌性个体理毛的时间,雌(1)接受雌(2)的理毛时间明显多于给雌(2)的理毛时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从夏季到冬季,室内休息时间减少,运动、觅食、室外休息时间增加,晒太阳时间从无到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行为频次和时间分配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两种不同指标,在动物行为研究过程中,发现行为频次与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为进一步检验以上结论对高原鼠兔行为研究的意义,文章采集了西藏地区的高原鼠兔取食行为和警戒行为的频次及时间分配数据,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行为中频次与时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福建惠安和大亚湾两个厂址各两年的逐时降水数据进行统计,估算事故冲洗因子计算公式中的两个参数“降水时间份额FW”和“降水强度分配比ft”的数值,通过分析其取值为FWT=1.0,FW2=0.91,FW3=0.35和FW4=0.28;f1=0.60,f2=0.25和f3≥0.15。  相似文献   

20.
黑叶猴春夏季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探讨影响猴群活动时间分配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移动、理毛、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分别为14.91%,9.30%,6.50%,69.30%,且其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从春季到夏季,休息时间增加,觅食时间减少,同时,比较了野外和笼养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生物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其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