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动态变化,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运用发展质量指数、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等方法分析重庆市武隆区2009—2015年旅游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特征。【结果】2009—2015年,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均不断提高。其中,2009—2011年旅游发展质量指数增加相对明显,随后几年保持相对稳定。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武隆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在多数年份为中度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值为0.332~0.582。旅游化与城镇化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综合评价指数从0.231增加到0.682。【结论】近些年来重庆市武隆区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均不断提高,二者在时序上的整体协同效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1) 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 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 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两个重要子系统。采用2009—2018年呼和浩特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法、熵值法计算城镇化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10年中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时序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城镇化滞后型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交错发展,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从演化趋势看,呼和浩特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历经失调期、过渡期和协调期三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土地城镇化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呼和浩特市应注重各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产业调整,在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区域城市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上海、杭州、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相对较高,苏北和苏中地区城市相对较低.综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和谐区、磨合区、拮抗区和低耦合区4种类型.培育政策保障与政策调控机制、结构转型与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旅游服务提升与市场推广机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机制等多元驱动机制是提高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庆市沙坪坝区1998—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趋势。【方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构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在1998—2017年间均保持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044增加到2017年的0.983;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研究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2003年间上升,2003—2006年间表现出下降,2006年后呈波动增长;3) 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的时态演变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时段:1998—2004年、2004—2006年、2006—2017年,分别为上升趋势、小幅下降趋势、波动上升趋势:4) 在1998—2017年间,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不协调逐渐过渡到高级协调。【结论】明确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的现状及动态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策略,对区域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后简称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为该区域全面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内生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三峡库区15个典型县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等4个典型年份,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4个维度构建系统要素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人-地-业-钱系统发展水平与耦合类型,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揭示了系统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强弱、协调水平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而探讨了内生要素耦合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结果】1)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子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2)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沿西南—东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 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05—2020年主要分为3种类型:低协调水平的人口-产业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的产业发展引领型和高协调水平的财力-产业发展引领型,产业和财力子系统在乡村协调发展中作用重大。4) 研究区乡村土地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稳定,乡村发展主要依赖人口、产业、财力等子系统的发展驱动。【结论】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乡村劳动力、农业发展水平、土地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内生要素发展出现分化,发展不平衡趋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通过构建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 济的耦合协调模型 定量测度 2008—2020 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 结果表明:(1) 四川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 并进入到高度协调发展阶段 (2)耦合协调指数按照“严 重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趋势演进 相对发展阶段呈现出“高等教育滞后—同步发展—区域经济滞后— 同步发展”的演进态势 (3)同时 2 个系统协调发展态势受风险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建议通过促进经济增长 鼓励创新 加大 教育投入 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济-城镇化-碳排放间耦合协调规律,为促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单元,建立经济-城镇化-碳排放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5、2017和2019年子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1) 耦合协调空间分布受区县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大,高水平耦合协调区县中,大都市区区县占比约为60%,渝东南区县占比仅16%左右;2) 耦合协调变化具有趋同对应特征,大都市区为双高水平耦合协调,双高区县占比约为93%,渝东北、渝东南为双低水平耦合协调,渝东北区县占比约52%、渝东南区县占比约33%;3) 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明显。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点+线”结构,以中心城区、渝东北万州、渝东南黔江为中心辐射点,形成东高西低梯度线;时间上,耦合度为反“L”型上升曲线,协调度为“M”型波浪曲线。【结论】因重庆市区县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碳减排政策须因地制宜,在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开源节流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制,构建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聚类分析法对2010—2017年14个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各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基本稳定,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桂林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南宁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柳州市、北海市、百色市、河池市从轻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梧州市、防城港市、贵港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和崇左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来宾市从严重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可见,经济基础滞后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滞后都将成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广西各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需较长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互动协调模型及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吉县2010—2017年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等级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安吉县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由乡村旅游滞后型向就地城镇化滞后型转变,均处于较好水平;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10—2013年的失调状态后,由2014年开始逐渐转向协调状态,并在2016—2017达到初级协调状态,但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放缓.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实现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双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及熵权法,对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2005-2015年间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促进"人—地—产"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滇中城市群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显著,十年间,初步形成了以环滇池地区为主中心,昆明市东川区、玉溪市红塔区、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曲靖市麒麟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为次中心的"一极多核"空间格局,高值区呈现出由核心地区圈层式向外蔓延的发展态势;(2)研究区"人—地—产"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与人口、土地及产业城镇化空间变动格局整体一致,县域间城镇化差距明显缩小,向区域均衡化发展;(3)2005-2015年间,影响该区"人—地—产"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所变化,其中市场作用逐渐增强,内生力量影响有所减弱,投资力量与政府作用变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为解析尺度,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方法】选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在极差标准化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定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 旅游需求系统指数与旅游供给需求指数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中国旅游业处于良好发展过程。2)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等级可分为极度失调等级、严重失调等级、中度失调等级、轻度失调等级、濒临失调等级、勉强协调等级、初级协调等级、中级协调等级、良好协调等级和优质协调等级等共10个级别,5个大类,耦合协调等级不断优化。3) 在中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分布格局。【结论】2002—2017年中国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度整体朝着良好态势发展,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数和同步发展指数等评价模型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2015—2019年广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出“有升有降,年际上下波动”的态势;空间演变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先升后降,变化幅度小”的特征;时间演变表现为“整体差异明显,落差巨大,断崖式分层”的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旅游产业的相似.“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均为拮抗耦合状态,整体上表现为“步调大体一致,水平基本相同”的特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年际变化较为稳定,空间演变表现为中度失调类型,时间演变显示南宁与桂林属于勉强协调,其余城市分别表现为各种程度的失调状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变特征表明两者基本同步发展,时间演变表明,南宁、柳州、钦州、贵港和玉林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桂林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先于经济发展,其余各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两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2006-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时序上,北京两系统同步发展,天津、河北科技创新系统存在滞后;在空间上,各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线性拟合显示,北京耦合协调态势良好,天津耦合协调趋同且潜力巨大,河北协同效应不明显;未来天津、河北两地区应重点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指数和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在不断上升,处于一般协调耦合阶段.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配合得当,整体协调向前发展;3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度变化较小,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对应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日趋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