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考察温度驯化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 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热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升温胁迫下该物种的行为响应模式。【方法】将实验鱼于6,12,18℃下驯化28d;随后,以0.3℃·min-1的速率升温检测升温胁迫过程中实验鱼出现水面呼吸、跳跃逃逸、频繁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响应特征的温度值。【结果】出现水面呼吸、首次逃逸、频繁逃逸、末次逃逸、失去平衡等行为的温度值均随驯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行为逃逸区与胁迫忍耐区负相关。【结论】秦岭细鳞鲑幼鱼对水温变化反应灵敏,并在升温胁迫下表现出3级行为响应模式;温度驯化显著影响升温胁迫下实验鱼的逃逸反应特征及其响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周期性变温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生长和热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鱼随机分为恒温组(驯养水体温度恒定为22 ℃)和周期组(驯养水体温度在24 h内依次进行18,22,26,18 ℃的周期性变化)进行40 d的温度驯化,然后对它们的生长性能、热耐受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和自发运动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温度驯化结束后,周期组实验鱼的体质量、日摄食量、摄食率、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与恒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两组实验鱼的体长、临界低温、致死低温、SMR、运动时间比和平均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经历周期性变温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更快可能与摄食量更高有关,而热耐受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实验鱼频繁经历温度变动因而体内热应激蛋白表达等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温度和繁殖状态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22,25,28℃)孔雀鱼繁殖前后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Vmax)、最大加速度(Amax)、反应时滞(t)以及刺激起始120 ms内的逃逸距离(S120ms),并分析了孔雀鱼繁殖力的温度效应以及繁殖力与繁殖前Vmax的关系。【结果】温度对孔雀鱼Vmax,Amax,S120ms,t和产仔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繁殖状态、温度和繁殖状态的交互作用对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实验鱼繁殖前Vmax和产仔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孔雀鱼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温度响应被怀卵状态所掩盖;逃逸能力与繁殖力之间不存在权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温度和繁殖状态对孔雀鱼( Poecilia reticulata )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22 , 25 , 28℃ )孔雀鱼繁殖前后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 V max )、最大加速度( A max )、反应时滞( t )以及刺激起始 120ms 内的逃逸距离(S 120ms ),并分析了孔雀鱼繁殖力的温度效应以及繁殖力与繁殖前 V max 的关系。【结果】温度对孔雀鱼 V max ,A max , S 120ms , t 和产仔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繁殖状态、温度和繁殖状态的交互作用对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实验鱼繁殖前 V max 和产仔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孔雀鱼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温度响应被怀卵状态所掩盖;逃逸能力与繁殖力之间不存在权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淡黑镊丽鱼(Labidochromis caeruleus)幼鱼个性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驯养淡黑镊丽鱼幼鱼14 d,驯养期间水温为(25.0±0.5)℃,考察0、35、100 lx等3种不同光照强度对实验鱼勇敢性和社会性的影响。【结果】与驯养在常规养殖环境(光照强度为100 lx)中的实验鱼相比,在弱光照(光照强度为35 lx)和无光照(光照强度为0 lx)的饲养环境中的实验鱼首次进入开阔区的时间有所延长,进入开阔区的频率和靠近刺激鱼群时间比有所减小,两者的勇敢性和社会性均有明显下降。【结论】淡黑镊丽鱼幼鱼在不同光照强度的饲养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行为响应,它们的勇敢性和社会性呈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6.
考察温度对鱼类低氧耐受生化反应的影响,以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为对象;分别在15、30℃条件下驯化2周;随后将实验鱼置于密闭呼吸室中通过鱼体自发耗氧进行低氧处理,并以不经历急性低氧处理的实验鱼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实验鱼的血液和白肌中乳酸、白肌和肝脏中的糖原、葡萄糖含量。实验结果显示,经急性低氧处理后高、低温组血乳酸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低氧处理后15℃下肌糖原和30℃下肝葡萄糖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不论低氧处理与否)肌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温度的升高并未改变实验鱼的肌葡萄糖以及肝葡萄糖的含量;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温度与低氧处理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白鲢幼鱼在面临温度变化和低氧胁迫时鱼体内代谢底物和无氧代谢产物水平均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实验鱼适应不同温度环境及低氧胁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温度对鱼类低氧耐受生化反应的影响,以白鲢(H ypophthalm ichth ys molitrix)幼鱼为对象;分别在15、30℃条件下驯化2周;随后将实验鱼置于密闭呼吸室中通过鱼体自发耗氧进行低氧处理,并以不经历急性低氧处理的实验鱼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实验鱼的血液和白肌中乳酸、白肌和肝脏中的糖原、葡萄糖含量.实验结果显示,经急性低氧处理后高、低温组血乳酸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低氧处理后15℃下肌糖原和30℃下肝葡萄糖含量却显著降低(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不论低氧处理与否)肌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温度的升高并未改变实验鱼的肌葡萄糖以及肝葡萄糖的含量;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温度与低氧处理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白鲢幼鱼在面临温度变化和低氧胁迫时鱼体内代谢底物和无氧代谢产物水平均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实验鱼适应不同温度环境及低氧胁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查短期非致命性捕食胁迫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行为特征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为(5.42±0.23)g的中华倒刺鲃幼鱼随机分为捕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有、无捕食胁迫存在情况下驯化25d,随后分别测定了两组实验鱼的活跃性、探索性、勇敢性、觅食行为以及偏好行为。【结果】相比对照组,捕食组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和探索性,以及更低的勇敢性,且有关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捕食组与对照组的觅食行为与偏好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捕食胁迫使中华倒刺鲃的活跃性和探索性明显提高,提示中华倒刺鲃可能通过增加对捕食者的探索行为和维持较高的活跃性来应对短期捕食胁迫,这种较为积极的行为策略可能与此种鱼较强的运动能力有关。捕食胁迫未对中华倒刺鲃的觅食行为和偏好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在非致命性捕食胁迫下,中华倒刺鲃维持觅食以保障生长可能是为了确保低捕食强度下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 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短期的捕食胁迫能否引起鱼类形态改变并考察该胁迫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方法】在(25±1)℃水温条件下对鲤(Cyprinuscarpio)幼鱼进行了为期30d的捕食者暴露(捕食组,以乌鳢(Ophiocephalusargus)为捕食者),并同时将无任何捕食处理的幼鱼设置为对照组。驯化结束后测量两组实验鱼体质量、体长等生长参数,随后将实验鱼麻醉致死进行形态学测量和分析。【结果】捕食组较对照组在体质量、体长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p<0.05);两组实验鱼在头高、体高等身体距离参数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捕食组较对照组在尾柄侧面积和尾鳍表面积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p<0.05)。【结论】捕食胁迫下鱼类生长能力的降低可能与觅食活跃性降低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有关,此外激素、代谢水平提高导致鱼类能量消耗增加;短期的捕食胁迫处理即可引起鱼类形态的改变,而尾柄以及尾鳍表面积的增加则可能促进鱼类非持续游泳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鱼类在捕食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尾体质量为(3.83±0.03)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在(25±1)℃条件下驯化14d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4组,即摄食后2h组(消化状态)、禁食2d组(空腹状态)、14d短期饥饿组及56d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2h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56d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2h组、禁食2d组和14d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开发菝葜(Smilax china)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菝葜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用量、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菝葜中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研究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3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10,酶解时间48 min,酶解温度为53℃,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2.289%。【结论】该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菝葜中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对Cd胁迫的毒理反应。【方法】以人工繁育获得的体质量为(20.80±0.51)g的南方鲇当年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硬度为25mg·L~(-1)(以CaCO3质量浓度计)、水温为(27.5±0.5)℃、水体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8.0mg·L~(-1)条件下进行了96h急性暴露实验,测定了该物种96h半致死浓度(LC50)、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以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水体中Cd~(2+)对南方鲇的96hLC50为5.46mg·L~(-1);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 mg·L~(-1)的Cd~(2+)暴露处理下,实验鱼的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分别为(42.20±2.50),(34.97±1.61),(32.29±1.40),(31.63±1.82),(28.69±1.69)nmol·min-1·mg-1,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的测得值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着水体Cd~(2+)的质量浓度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且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肝脏线粒体的RCR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肝线粒体CCO的活性随着水体Cd~(2+)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质量浓度为7.0mg·L~(-1)的Cd~(2+)暴露处理组的这一指标值比对照组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处理组实验鱼脑组织AChE活性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方鲇对水体Cd~(2+)暴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受到Cd~(2+)暴露的实验鱼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CCO活性和RCR降低结果提示:在Cd~(2+)急性胁迫下线粒体功能受到损伤,呼吸代谢能力减弱;急性水体Cd~(2+)暴露抑制了实验鱼的脑组织AChE活性,使鱼体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导致鱼体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饥饿对鲤科鱼类表型性状(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的影响。【方法】以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0.5)℃条件下首先测定60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并从中筛选出30尾实验鱼,测定它们的形态参数和个性行为(勇敢性和好斗性);然后对筛选出的实验鱼饥饿处理14d后再次测定它们的形态参数和个性行为。【结果】饥饿处理明显降低实验鱼的体质量和肥满度,但对RMR和勇敢性均无影响,并使得好斗性评价参数中的撕咬次数降低。鲫幼鱼RMR和形态参数均具有明显的重复性,但个性行为的重复性整体上较低。饥饿处理前后实验鱼的RMR与个性行为均不相关,但不同的个性行为间存在的表型关联不受饥饿影响。【结论】鲫幼鱼RMR和形态特征在饥饿后仍维持较高的重复性,饥饿并未增强个体的勇敢性和好斗性。  相似文献   

16.
邢永泽  杨明柳  农莹  陆宇哲  阎冰 《广西科学》2017,24(5):498-503,515
【目的】研究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与歪红树蚬Polymesoda expansa对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胁迫应答的差别。【方法】观察两种蚬血细胞的溶酶体中性红保持时间(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NRRT)、总抗氧化活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剂量-时间SCCPs的响应。【结果】在低浓度SCCPs胁迫早期,两种蚬NRRT均表现出"毒物兴奋效应",其中红树蚬表现更为明显;T-AOC值、MDA含量表明歪红树蚬对于逆境的抵抗力更强。中、高浓度SCCPs胁迫下两种蚬对SCCPs响应结果相似。【结论】红树蚬与歪红树蚬对SCCPs胁迫应答随剂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相似。歪红树蚬对逆境的抵抗力略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当前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考察不同升温速率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耐高温能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方法】将经过180 d驯化的鲫幼鱼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即升温速率为0的对照组、升温速率分别为1和 0.3 ℃·min-1的快升温组和慢升温组,测定慢升温组和快升温组的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并拍摄升温前后3个实验组鲫幼鱼的群体行为,分析升温速率变化对个体游泳速度、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极性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慢升温组在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方面均高于快升温组。升温处理后,快升温组的个体游泳速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都有降低趋势,而慢升温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但快升温组与慢升温组的个体间距离及最近邻距离在升温处理后均明显增大。【结论】升温处理使鲫幼鱼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降低,且在较快升温速率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而在较慢升温速率下,鱼群因有更长适应时间,从而热耐受能力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对 Cd胁迫的毒 理 反 应。【方 法】以 人 工 繁 育 获 得 的 体 质 量 为(20.80±0.51)g的南方鲇当年幼鱼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硬度为25mg·L-1(以 Ca CO3质量浓度计)、水温为(27.5±0.5)℃、水体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8.0mg·L-1条件下进行了96h急性暴露实验,测定了该物种96h半致死浓度(LC50)、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细胞色素 C氧化酶(CCO)活性以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结果】水体中Cd2+对南方鲇的96h LC50为5.46mg·L-1;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4.0,5.0,6.0,7.0 mg·L-1的Cd2+暴露处理下,实验鱼的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随着水体 Cd2+的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分别为(42.20±2.50),(34.97±1.61),(32.29±1.40),(31.63±1.82),(28.69±1.69)nmol·min-1·mg-1,且不同质量浓度 Cd2+暴露处理组的测得值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着水体 Cd2+的质量浓度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且不同质量浓度 Cd2+暴露处理组肝脏线粒体的RCR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鱼肝线粒体 CCO 的活性随着水体 Cd2+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质量浓度为7.0mg·L-1的Cd2+暴露处理组的这一指标值比对照组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质量浓度 Cd2+暴露处理组实验鱼脑组织ACh E活性均比对照组的更低,与后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方鲇对水体 Cd2+暴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受到 Cd2+暴露的实验鱼肝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CCO 活性和 RCR 降低结果提示:在 Cd2+急性胁迫下线粒体功能受到损伤,呼吸代谢能力减弱;急性水体 Cd2+暴露抑制了实验鱼的脑组织ACh E活性,使鱼体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导致鱼体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魁蚶在不同温度下潜沙率差异的分析,探究魁蚶的潜沙行为与温度的关系,为魁蚶的底播增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实验设置12℃、15℃、18℃和21℃4个不同的温度梯度,水温变化均控制在±0.2℃以内。在水箱中铺沙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不同规格魁蚶在各温度组的下潜情况,计算各潜沙率。【结果】水温在12℃和15℃时,不同规格魁蚶的初潜率均低于18℃和21℃的初潜率。水温在18℃和21℃时,不同规格魁蚶的初潜率及最终潜沙率均在90%以上,并且小规格魁蚶组的潜沙率略高于大规格魁蚶组。魁蚶规格为1.5cm和2cm组在不同温度下的初潜率高于1cm组和2.5cm组。1.5cm组在12℃的潜沙率略高于2cm组,在15℃、18℃和21℃时较为接近,均在93%以上。【结论】应选取潜沙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的规格作为埋栖型贝类的底播规格,建议选择2cm作为魁蚶底播规格;底播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选择(20±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红树林区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探究其对酸和硫化物胁迫的响应,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野生、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中华乌塘鳢成体,取血测定红细胞(RBC)含量、白细胞(WBC)含量及其组成、总蛋白(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强度的酸或硫化物胁迫中华乌塘鳢72h,每隔24h取血检测。【结果】在所测定的10项指标中,中华乌塘鳢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与池塘养殖群体间仅红细胞数量差异显著,而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有5项存在显著差异。红细胞数量差异表现为池塘养殖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养殖群体,淋巴细胞正好相反。水体pH值5.5以下或硫化物含量1 225μg/L以上,即能导致中华乌塘鳢产生急性毒理反应,总体表现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加,SOD活力降低,GST活力增强,TP含量升高,T-AOC下降,胁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毒理反应强度呈正相关。【结论】中华乌塘鳢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环境的响应与池塘养殖基本一致,一定浓度硫化物或酸会危害中华乌塘鳢健康状况,硫化物和低pH值不是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的限制因子,但仍是潜在的危害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