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现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客现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特别是魏晋文学史中一些问题,如对建安诗歌、曹操、曹丕、陆机、潘岳、左思等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杜荣 《科技信息》2010,(16):142-143
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和音乐、舞蹈就是三位一体的,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古今中外诗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本文试从语言节奏、诗歌旋律、拟声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以揭示其悦耳动听的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5.
浅论文人闺怨诗与感怀不遇诗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闺怨诗与文人感怀不遇诗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两类常见的题材。魏晋时期,这两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开始合流。本文从文人闺怨诗的发展写起,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文人闺怨诗和感怀不遇诗合流的基础,并以曹植为例,揭示文人闺怨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7.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处时代政局的黑暗使阮籍创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生命的幻灭感。这种忧生之嗟形象地表现在他诗歌所选取的意象之中,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领会诗人对人生、生命的体悟,准确把握其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它的运用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当然这些极具文化内涵的修辞手法也给诗歌翻译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主要探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9.
"江右王门"是一个形成于明嘉靖后的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是阳明学派的重要分支,其中不乏能诗善文之士,考索相关文献,得其诗人凡42人。以日常生活为取材角度,以心性阐释为表现内容,以本色自然、清新和雅为艺术风貌,是"江右王门"诗歌创作的特色所在。"江右王门"既是构筑明代江右诗坛的中坚力量,探寻明代江右诗歌发展脉络的重要对象,也是参证明代诗歌演进的重要依据,他们在中晚明诗歌走向中实际也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上世纪"魏晋文学自觉"提出以后,学术界出现了"汉代文学自觉"、"春秋文学自觉"等不同观点,论争还在继续。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诗歌从创作目的到艺术表现,已经显示了明确的自觉意识,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自觉,《诗经》是先秦文学自觉的起点。客观地说,"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先秦文学自觉"是源头,"汉代文学自觉"和"魏晋文学自觉"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宏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诗话创作的影响甚为深远,立足于这一历史条件来探讨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可发现近代诗话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其创作中渗入了复杂的价值观念,而且多有不同程度的现实关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视近代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严绳孙是清初诗人、词人、文学家、画家,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与秦松龄、顾岱等都为梁溪词人,是梁溪词人群的代表人物。严绳孙由明入清后应诏出仕,漂泊中写下许多感叹人生、怀念故国的词篇。词篇中既有词人对过去的追念,也饱含着作者尝尽人生甜苦后的感怀,其词作大体可分为感叹人生、追思过去、怀念故国三类。  相似文献   

13.
试图通过对美国无冕桂冠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停》及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这两首诗词中境界的比较,来探询创作过程中这两位诗(词)人与自己作品中意象的不同的审美距离,从而再现带有基督教信仰痕迹的《雪夜林边停》中的入世观及带有道教信仰色彩的《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中的出世观,进而对弗洛斯特与王国维这两位几乎是同时代但却处于不同国度的诗人的尘世理想的差异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14.
《韵语阳秋》是南宋初期诗话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南宋诗话创作的转向。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韵语阳秋》在道德、文化层面的阐述,结合此期诗话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揭示出南宋初期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化对诗话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比如汉魏六朝的诸位女诗人和宋代的李清照,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透视着整个社会生活,并将它们绘制在文学创作中,或欢快地恋爱,或悲吟着思念,或感喟现实离乱,或抒女子情怀,或豪气万千,或才华横溢,从而丰富了我们的视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清名家集外诗文辑考@朱则杰$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文学中具有独特形式的文体,它常常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李清照的词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狄金森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两者之间在创作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使人们对作者和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是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立足《词论》文本予以探讨,它是词发展的概述和对词人的品评,实际上首次提出了词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两个问题: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特质问题。基于音律规范来区分诗文和词,词在文体中“别是一家”,指出“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都会损害词的“本色”。基于内容方面的特点,社会重大题材适合入诗,而儿女私情琐事适合入词。把词从诗余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这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切决定了《词论》在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英国诗歌和中国诗歌中描写爱人离别的千古绝唱, 同是赠别诗, 但读来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文章拟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两首诗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和诗人写作手法的差异等角度对这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过渡性是近代诗话的鲜明特色之一,即使是基本诗学观趋于保守的诗话作品也会受到近代社会文化的浸染,因而表现出某些新异之处。文章以《筱园诗话》为例,通过分析其理论要点以揭示近代诗话的过渡性及其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