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2.
君子小人考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区分好人和坏人的一般标准。笔者通过分析古籍,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还有除道德层面以外的社会地位、称谓、夫妻关系和智愚等方面的外延。  相似文献   

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4.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进而在上述重人思想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把“人”划分为圣贤、君子、仁者和小人四类.按照“人”的划分标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5.
“慎独”与“自欺”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概念。《大学》文本通过描绘一个小人与君子相遇的故事,来说明“慎独”与“自欺”的关系。历代注经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熹的以“知”解“独”说。从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理解出发,可以解读出小人在遇到君子之前、遇到君子之时和对于“诚”状态的忽视而发生的三处自欺。故事在旁观者对于小人的共情当中结束。由于共情的发生机制,“慎独”作为一种工夫论具有了普遍性,同时也预示了第四处自欺的出现。面对难以摆脱的自欺状态,慎独的意义就在于直面自欺的现状并始终承认人处于“不诚”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6.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祀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对《荀子》六处旧注重新作了辨析,或从新的角度去补苴前人的说解,或对于说解不合荀文原旨的而发表己见:“傲”即“狂妄”、“逞己能事”;“类傲”、“求柔”即“(遇富贵之人)相应就傲慢(之)”、“(遇贫贱之人)相应就柔屈(之)”;“愉殷赤心之所”即“清楚在国家名声微弱之时将自己的赤诚奉献于何处”;“纂论公察”即“继承先祖的遗训作出公正的辨别”;“佚之以绳”即“依据礼义法度来安排语言”;“浃万物之变”即“达万物之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用身份论与标记模式理论,对“人民日报”“南京发布”“头条新闻”和“老年之声AM1053”4类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闻叙事中,老年指称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发现:就使用频率而言,有标记性指称语多于无标记性指称语;从具体分布来看,类指指称最多,其次是亲属指称、姓名指称等。除使用无标记性指称“姓名”建构老人的确定性个体身份之外,微博新闻还使用大量的有标记性指称语来建构老人的群体身份和关系身份;有标记性指称语和无标记性指称语之间的连续变异展现出老年人身份的动态建构,即个体身份内部的互动,个体身份向关系身份、个体身份向群体身份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的“父亲”称谓有一个“指称族,”这些指称与客家人的名讳传统有关,从指称的语言编码方式看,还可以窥探到客家文化的某些底层,以及客家的父权或男权思想的孑遗。而“爸爸”指称的引入,则是现代文明对客家传统称谓文化的入侵和颠覆,它消解了父权或男权的威严,同时标志着新型人伦思想有待在客家地区得到全新确立。  相似文献   

10.
《颠覆的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类的兴起与喜剧艺术取代悲剧艺术的艺术史事件是同步发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该书也可以读作“罪感与怨恨”的东方叙事学。作者从自然之人与陌化之人、肉身自我与精神自我、以及父子伦理等问题入手,讨论了文学中由怨恨心理所导致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喜剧性颠覆现象。而“故乡何谓”以及“女性话语的建立逻辑”可以看作是由“父子关系”这一大主题所衍生的两个子主题,从而使全书构建起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罪感与怨恨”的叙事学系谱。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是在对"人"的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背景下出现的,但是它的整体思维模式、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美学原则潜在地放逐了"人",将人摆放在一个飘忽不定的位置,人始终处于通过实践来自我确认与对生态平衡的体认和保护的二重矛盾的张力之中.然而,生态美学学科的建立,其"人"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美学必须具有相应的人文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的重名现象,人名检索的结果往往是同名的不同人物实体相关网页的混合。重名消解是根据上下文来区分同名的不同人物实体的过程。本文提出了基于相关社区的重名消解方法,采用改进的Espresso算法进行相关社区发现。将每个网页发现的社区应用到两阶段重名消解算法中,并且在WePS-2测试集上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战国"一词始见于《管子》,其本义并非"时代名",而是"军事强国"或"能战之国"之意。西汉刘向编定《战国策》,"战国"一词始有"时代名"义项。其后,"能战之国"和"时代名"两个义项同时存在,各为所用。至隋、唐间,作为"时代名"义项逐渐成为释"战国"一词的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能力本位”、“人本本位”等教育思想出现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能力本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属性的变化,逐渐被“人本本位”教育思想所取代。正确理解两种教育思想的内涵实质,全面理顺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诸多方面的关系,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称指示语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含义和多样的用法常被人们拿来研究。研究汉语复兹第一人称指示语“我们”的用法.有助于人们在交往中更加娴熟贴切地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从而促进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和“物”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属人方面和属物方面即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第二,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与以科学管理为中心的重视物的管理思想和方式;第三,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即管人和管物。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和“物”都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即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有鉴于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管“人”也要管“物”,以便更好地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层累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地造成”的。顾颉刚的性格和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使顾颉刚选择了一生做学问的道路,并使他形成“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治学理念和不盲从名人和权威的治学态度,从而为他疑古史观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学上,Freedom of the press是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其基本内涵是新闻自由,然而对它的翻译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Freedom of the press的内涵随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二是Press本身具有多重的词义.本文从社会变迁和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把Freedom of the press译为新闻自由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