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和日本     
鲁迅,是世界的鲁迅,但从各方面来说,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象日本这样,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得那么密切。鲁迅同日本不是一般的、一时一事的瓜葛。如果说撇开鲁迅和日本的关系就不易全面谈论鲁迅的生平和事业,也并不是夸大其词。而鲁迅之于日本,也远不止是一个中国文学家。鲁迅不仅在日本进步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而且活在广大日本人民的心中。鲁迅与日本的交往和他的著作、思想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上文学道路日本是鲁迅一生中到过的唯一外国。从22岁到29岁,他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日现代文化交流史上,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论对日本了解之深,与日本文化人交流之广,在日本知识界影响之大、声誉之隆,现代中国没人能够超过鲁迅;也正是在日本,受“弱国子民”的屈辱和愚昧麻木状态的双重刺激,鲁迅弃医从文,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转折。据一名日本汉学家考证,鲁迅最后的墨迹是用日文写的便条,最后访问的是一个日本青年的家,最先赶到他临终床前的是三个日本人,由此可见鲁迅与日本关系之深。  相似文献   

4.
我看鲁迅的“硬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学的先驱。他的译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楚辞     
鲁迅一生对于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不光在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就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和诗歌创作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本文仅从“鲁迅和楚辞”这一角度出发,作一管窥蠡测。 (一) 屈原是鲁迅极为喜爱的古典诗人。鲁迅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读楚辞。许寿裳回忆,鲁迅在日本求学时购买了不少书籍,而尤其珍惜的就是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林语堂以各具特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表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译坛.他们在翻译的对象选择、直译意译观念及欧化问题等方面,既存在共识更存在分歧.对这些问题的爬梳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澄清他们在翻译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已经有许多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鲁迅进行过研究。对鲁迅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给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学的素质带来一片光明。我缺乏充分论述的准备,因此,下面记载的,只是就资料与问题整理为目的的一份笔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不仅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受荆楚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体现着他的深刻。荆楚先贤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鲁迅的评价和批判,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也作为一种资源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影响着鲁迅的创作和价值观。鲁迅的思想在先贤们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总论《故事新编》的文章多从文体角度入手,以汤哲声、陈林侠、房伟的文章为代表;李今、刘进才、孙玉石针对胡尹强《鲁迅:为爱情作证》一书发表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有关《藤野先生》的论争构成《朝花夕拾》研究中的热点;朱正的鲁迅杂文重读,戈双剑、杨晶关于鲁迅日记的语言考察,孙郁《鲁迅的译介意识》,邢植朝、袁盛勇、崔云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解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于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的史料,前人多有述及,学界亦时有发掘;但仍存在着不少语焉不详之处,部分史实甚至不无错讹。有鉴于此,笔者努力从彼时报刊、公文等第一手资料及鲁迅书信、自传所提供的线索出发,并参照许寿裳、杨莘士、夏丐尊等亲历者或同时代人所撰年谱、回忆文章,钩沉补缀,辨正考订,穷原竞委,以求去讹存真,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18.
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及其独特的乡土经历决定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鲁迅本人并不熟悉乡村,并不熟悉普通农家生活。在眷恋与热爱、忧患与焦虑、怨怒与叛逆、孤独与苦闷的乡土情结的驱策与引导下,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乡土小说指向的接受主体并非农民,而是城市的读书人。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鲁迅比其他乡土文学创作者对中国乡土农村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批判意识以及更加复杂的情绪感受,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乡土关怀。  相似文献   

19.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20.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