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宝林先生认为日本是陈独秀思想启蒙的起点,这就将他的思想启蒙推迟到他1901年11月东渡日本以后,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晚清“西学东渐”与堆新思潮,特别是《时务报》对他新思想的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时务报》等宣传堆新变法使他开了“天眼”,成为康梁派,使他放弃科举之途,决定到国外去看看.  相似文献   

2.
王艮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自然思想基础上的。他既强调“无为”,又主张“有为”,对此理解我们要分清他所讲的不同角度。王艮讲无为,主要是讲自然之道乃无害而善。他认为,遵从自然,并不等于“无为”。恰恰相反,他认为良知体用一原,所以作为社会人来说,必须经世济民。但他又认为,经世的基础是修身,王艮将修身与自然结合起来,主张无意无必与诚意功夫的统一,王艮的这些思想才是其“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
“舆人”是拥有一种专门技术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舆人之论”主要包括“舆人之谋”和“舆人之诵”。“舆人之诵”与后世“舆论”存在语源关系,“舆人之论”是后世“舆论”之先声。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从倡立自主人格观入手,分析论证了个体主义的功利观、人生观、幸福观和民主政治观,从而较完整地构建了他的个体主义思想。陈独秀所提倡和宣扬的个体观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历史主题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五四”新文化人士清理和批判封建传统文化,树立健全的个体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五四之后,陈独秀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社会性质及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了一定的研究,他的这种研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人研究中国近代史也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儒学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反儒学言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儒学观主要由二个方面构成:一是对儒学孔道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抨击:二是对儒学孔道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与现实价值作了较为冷静的考察和客现的分析.研究陈独秀的儒学观,须对这两方面的内容作统一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中肯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转变为学术 定位在育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分析了《四书·大学》的提法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认为还应对此提法 ,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一战略思想 ,赋予新的内涵。而这正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实现 ,即“育人”。本文分析了原华中理工大学建校以来的历史经验 ,即五个转变 ,认为这五个转变 ,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 ,实质上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个重要的“定位” ;而这五个定位实质上又是紧紧围绕“育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 ,即定位于“育人”。本文最后指出 ,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起着关键作用 ,这同大学领导 (特别是主要负责人 )的办学观念、思想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界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先行者。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研究、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创造教育的理论体系什么是创造教育,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即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拆去学校的“围墙”,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血脉。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天然联系,使学校变得富有生命力。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培养出不断开拓进取的创造型人才。陶行…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历来以元曲本色派大家见称,本文则认为,作为一个在儒家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汉族文人士大夫,他的许多散曲作品同样体现了传统诗歌所特有的情韵,举凡闲适、退隐、写景、咏物及至离情别绪诸多内容,均表现出传统文人长于抒情语言雅训之风格,与文采派几近,是典型的“诗家之曲”。前人所谓汉卿曲“激厉而少蕴藉”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求职难,当今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分析大学生求职难的现状及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其中,不乏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然而,以笔者看来,目前对女大学生求职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观念理解“男女平等”,认为女大学生求职难是社会歧视造成的。 一提到女大学生求职难,有些同志就很自然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联系起来,认为是社会歧视女性造成的,于是大声疾呼“男女平等”,要求对…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命题,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但大多只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进行研究,忽略了“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本文从“天”、“人”范畴的内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向度来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这里我们用“传播语境”来概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社会传播体系。每一个时代的传播必然有其独特的“语境”。笔者认为在传播语境之中至少有五个因子与我们要研究的编辑活动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的互动关系。它们分别是:元文化,符码,媒质技术,媒体,社会意志。在不同传播时期,它们会对“宜共用”原则的实现给出直接而具体的标准和制约。编辑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围绕“宜共用”原则这一支点对这五个制约因子自觉的适应和突破,进而完成与其背后的社会传播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朝第一女词人”贺双卿,其人之有无问题,学界素有争议,莫衷一是。然而,自双卿当世以来,辑集其诗词、研究其作品者却代不乏人。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 以来,国内外研究贺双卿之势头渐盛,掀起了令人注目的“双卿热”、或曰“双卿风”。笔者拟就“贺双卿有无其人之考辨及籍贯之厘正”、“贺双卿作品之整理与结集”、“贺双卿诗词之研究”与“贺双卿传记之撰述”等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综述,以祈进一步推动贺双卿研究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围城》的语言挥洒自如,摇曳生姿,亦庄亦谐,情趣无限。在这行云流水一般的语句中,作者以其匠心独运的幽默笔法,调侃社会人生,挖掘人物灵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三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生动画卷。仔细揣摩《围城》的幽默笔法,其形成的条件正如钱钟书先生自己所目惊德的话:“康德尝言,解颐趣话能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配偶”(《管锥编》卷1),也正如他在《谈艺录》中自己所言:“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围城》作为一部有别于诗词而同时又与…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的科学体系,其核心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究其根源,不外乎都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这一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现实的反映。 (一) 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另一…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诗歌的“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什么是“兴”?朱自清先生曾感叹它的界说“最为缠夹”①。我国历代对于“兴”约诠释和理解众说纷坛,言人人殊。其原因笔者私意以为有二:一是“兴”和意境一样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流动的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演进,诗歌创作艺术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人们对“兴”的看法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二是因为人们对“兴”考察时的角度不一样。譬如,把“兴”主要作为市宾对象来看待,便认为它是“失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把“兴”主要作为审美性质来看待,则又觉得它是“言有尽而意有余”……(一)林兴宅…  相似文献   

17.
李之仪晚年长期躬耕田园,从“吾农难勤”到“田夫踏歌”,完成了由“士”而“农”的角色转换。他真正以“老农”身份描写田园生活,形成其诗“不隔”的特色。其诗写怕雨望晴之心,耕耘稼穑之艰,丰年收获之乐,稻麦乡野之景,隐逸超世之情;其风格以真实亲切、朴质自然为主,也时见豪放奇崛之作;其形式多样,首次使用了七绝组诗体。李之仪的田园诗在北宋后期诗坛独树一帜,而且继往开来,其在中国古代田园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法律价值体系的扬弃与创新—一文化背景下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价值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写下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属于“后外发生型”现代化国家,不同于西欧“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而不是自身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不断成熟和积累的结果.不仅需要政治与社会系统具有足够的容纳能力,更需要来自法律文化心理的支撑.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法制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很多难题,在法律文化层面上集中体现为法律传统的瓦解和法制建设异步性造成的“错位现象”,带来一系列的“失衡”或危机.首先,传统的权威大厦崩溃而法理型权威生成缓慢形成权威失衡或权威危机;其次,人治型价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设计艺术对社会的造物活动影响越来越大.从李渔倡导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造物思想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造物的理念与方法,阐述了“取自然之材,顺自然之身,赋自然之道,予物以自然而然”的传统造物思想的精髓,以及以李渔为代表的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代造物艺术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吾国思想变动剧烈之时代,厥惟先秦与近百年,而最应辨析者莫过“科学主义”、“民粹主义”二端。曰科学主义者,持狭隘之工具理性为准衡,然则正心诚意之说,慎独中行之诫,一弃之通衢,人心危亡,系于一线。曰民粹主义,则以平等哲学抗论孔子等差之义。则必舍贤而从众,初则为价值堕落,文化衰亡,继则为泰半之横暴。而笼统言之,其能匡圣学未逮之擅场处,一曰现代启蒙精神,二曰自由民主意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还,西潮渐退,儒学复兴,反思五四,重省传统文化之举,蔚为风尚。至公元二〇〇四年甲申,《甲申文化宣言》指出“捍卫世界文明之多样性”、“保护各国、各民族之文化传统”、“实现多种文化形态之公平表达与传播”等,言二十世纪之诗,亦当至此而作一结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