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非常重视诗的灵感,他常用“兴会”、“即景会心”和“现量”等术语探讨灵感问题。在他看来,灵感是诗人即景会心、意无预设、呈现神理的创造性直觉。灵感具有突发性、直觉性、创造性和言与意的统一性等方面的特征。王夫之的灵感论散见于其诗学论中,与他的哲学思想、诗学观念和诗歌鉴赏经验相贯通.显得微妙、深遂而又富于创见。  相似文献   

2.
这个年轻的意大利人长着一张天使般英俊的面孔,走到哪儿都能吸引人们的目光。酒精、大麻,还有算不得好的运道,让他一辈子陷在巴黎蒙帕纳斯区那些陋室里拔不出脚。酒精把他击倒,让他一整夜都躺在垃圾箱里;大麻可以给他提供灵感,让毕加索也倾倒在他的作品面前;而坏运道,则让他在事业刚刚腾飞的时候告别人世,只给亲友留下无尽的追思。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月前,某企业的一位高级技师突发灵感,不舍昼夜地做了一个自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创新方案。他相信,这项技术如果用于生产的话,一定能解决当下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在他看来是完美的创新方案,竟遭到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的否定,被认为创意虽好,但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4.
一、灵感是客观存在的灵感是人类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的思考和追求由来已久,但在我国曾一度被列为禁区,甚至否定它的存在,认为灵感只是主观臆想而加以批判,1980年7月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灵感”在创造性思维中是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1981年他两次提议,把灵感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列,并指出“我们掌握了灵感学,人的创造能力将普遍地极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创造性的效率。”爱因斯坦依据自己的科学创造实践得出结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一再强调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脱颖而  相似文献   

5.
<正>【制造北极光的魔法师】人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北极光。克里斯蒂安·伯克兰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一位挪威科学家,平时笑点高,很严肃,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正是电子给他灵感,解开北极光之谜。电子排成队,齐刷刷向一个方向前进,就成了电流。可以点亮灯泡,也可以成为撕裂长空的闪电。电子虽然看不着,但只要碰上涂抹了荧光涂料的玻璃管,就发出鬼魅的绿  相似文献   

6.
阿布 《世界博览》2009,(3):64-67
葡萄酒是大自然的杰作,啤酒是人类的杰作。大象喜欢麦芽浆的味道,家畜看到了酒会不顾一切地冲破圈栏,猴子们爱吃熟得开始发酵的果子,连苍蝇都对酒味十分敏感。或许对酒的迷恋是生物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件小事也能激发起人对于酒的灵感。当建材商约翰·盖斯普林在巴拉圭的森林里漫步的时候,思绪就从木材转到了啤酒上面。因为生意需要,他不时会去南美跟供货商洽谈。在巴拉圭,他发现当地有一种名叫“圣保罗”的树木,木质坚硬厚重,在水中甚至能沉下去,  相似文献   

7.
论灵感思维     
一灵感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很早以前就发现灵感。在西方,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一位恃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此后,西方一直使用“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对灵感的论述比较迟一些,到西晋陆机才明确题出。但他一提出,就对它进行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我们中国古代不用“灵感”这个术语,而用其他术语,其中有应感(陆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讨论灵感的著作主要是《伊安篇》。《伊安篇》里的对话主人公之一伊安是一个以诵诗为职业的说书人。苏格拉底追问他诵诗和做诗是否都要凭一种专门技艺知识,反复讨论的结论是无论是伊安本人或是荷马,尽管歌咏战争,却没有军事方面的专门知识,至于诗歌本身是怎样一种专门技艺,凭借什么知识,伊安始终说不出。并且,尽管当时的智者派诡辩家们鼓吹一套做诗的技艺,但实际情况证明学会了这套技艺,也不一定就能做诗。于是,柏拉图断定文艺创作并不凭借专门的技艺知识,而唯一可凭的是灵感。诗人要创作,技艺知识是没有用处的,唯一的动力是灵感。灵感是来自于理式世界的,是绝对真实可靠的。谁能认识到理式世界即体悟到神的世界,谁就能获得创作的原动力得到灵感写出最真最善最美的诗来。所以,自此柏拉图就迈开了在诗歌的源泉、创作诸方面走向唯心主义泥潭的第一步,揭开  相似文献   

9.
香气疗法     
很早人们就发现,香气能影响人的情绪,基督教在教堂内安放乳香以增添祈祷仪式上的庄重气氛,佛教徒在庙宇内燃点香烛以示圣洁和虔诚。据说德国大诗人席勒就喜欢自己的书房有一种烂苹果味,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0.
正丹尼尔是个颇具创意的乐高设计师,有不少引以为傲的作品,业内人称"鬼才丹"!可近来,被他视为最大灵感来源和创作动力的宝贝女儿,突然"移情别恋",爱上了芭比娃娃!从此,小丫头不再缠他为自己设计新的玩具,不再向他讲述同学间新的流行元素,丹尼尔若有所失,创作陷入了低谷。酷炫体验,只为激发灵感以往,乐高设计师有机会接触普通人很难接触的事物。作为City(城市)系列的设计师,丹尼尔每年会被派往  相似文献   

11.
创意街     
《杭州科技》2014,(1):3-3
<正>灵感来自蜻蜓的家用风力发电机意大利一家能源公司的一名叫做Renzo Piano的工程师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小型风力涡轮机。这种机器不但体积小,而且静音。Renzo Piano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蜻蜓,与普通大型涡轮机拥有3片叶子不一样,它只有2片叶子,减少了重量。叶片使用中空设计,采用polycarbonite材料制作而成。为了更便于家庭使用,这种风  相似文献   

12.
许多兵器发明家的发明常常是来源于瞬间的灵感。那么,这种灵感是怎样降临的呢?被吹倒的香蒲叶草约翰·摩西·勃朗宁是美国最著名的枪械设计师。他在枪械领域表现出了惊人的创新才能,一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2月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蹦出了一匹黑马。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出人意料地以22.79%的得票率在各竞选集团中名列榜首,该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也因此声名大振,令全世界对今后的俄罗斯政坛变化刮目相看。建立第一个苏共的反对党从弗拉基米尔·沃尔福维奇·日里诺夫斯基不寻常的经历来看,人们就会更加关注他今后的一举一动。他是俄罗斯人,现年48岁。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兄弟姐妹多。他在后来小有名气后介绍自己时说,他的童年是凄凉和清苦的,对此他自有一番解释,他说:“艺术家和作曲家需要不幸是为了创作,为了激发灵感,而我需要不幸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政治进程。”在阿拉木图读完小学和中学后,他  相似文献   

14.
灵感三部曲     
人的思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对于人们加工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灵感来自人们的无意识想象,是偶然性范畴的一种思想现象.它是指对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作为高层次的刨造活动,灵感具有独特的魅力,灵感的获得会使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欢愉.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3,(2):103-103
这个名叫张飞的人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而是外表儒雅的大学老师,他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是工业设计系的讲师。一次发烧生病挂点滴的经历激发了张老师的设计灵感,他发明了一款挂点滴神器——输液监视仪。这个设备现在已在医院使用了,它可以监视输液时间、滴速,甚至能实现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教育     
 什么样的科学教育能够促进以科学技术为导向的社会,培养出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什么样的科学教育能够带来有活力和创新的技术,能够造就有创意的科学家,甚至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实际上,要想激励未来的科学家,中学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当我问同事,是什么把他带到科研这条道路时,大多数会说有某位老师当时激励了他。可以说这些优秀的中学老师是一个国家的"国宝",一旦能够将老师的热情和灵感传达给学生,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灵感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灵感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把灵感神秘化,或者根本否认灵感的存在,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达尔文说过:“我能记得路上的那个地方,当时我正坐在马车里,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高兴极了。”  相似文献   

18.
世上许多发明,往往是人们因生活需要而触发灵感产生的。这种发明看似不起眼,而益处颇大。67年前,26岁的美国人克拉伦塞·伯宰伊动身到加拿大东部的拉布拉多去做毛皮生意。那里天寒地冻,可他发现鱼和肉经快速冰冻后,再化开烹调时,仍能保持原有的鲜味。他回到美国后,就研制了一种机器来快速冷冻鱼,后来又用于冷冻其他肉食和蔬菜。由此,冷冻食品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西方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9.
读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和他后来的所有著作,让人感到作者有不可名状的焦虑和隐忧。隐忧的根源是关切。任何人只要对人文社会长期关注,目睹人世纷繁变化,思考其可否持续的前景,反思自身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和应该选择的策略,隐忧迟早会油然而生,而隐忧能让人类学者远离把概念当事实的唯理论误区,从而把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社区行事主体上,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对他们的理解上,从而使学术灵感的猫头鹰能在实践和反思之后飞翔起来。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灵感不知揪住了多少人的心。无论是文艺家.抑或是科学家,他们都肯定灵感的存在,乞求灵感的降临。他们为它的出现而欢呼,为它的衰退而苦恼,为它的枯竭而压抑。他们希望灵感能常附于身。他们对灵感如此着迷,以致对它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和解说。在对其诸多看法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即认为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只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是“长期探索,偶然得之’怕勾结果;另一种观点则是唯心主义的灵感说,即认为灵感来自于天外.来自于神.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这两种观点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