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笔下典型悲剧人物——“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推陈出新,思想深广;生活画面广阔,悲剧气氛浓烈;情节生动丰富,场景富于变化;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复杂典型;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特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解释,存在一个共同的误解:把复仇理解为仅仅涉及哈姆莱特一人的事情,相对忽视其对手克劳狄斯。博弈论则另辟蹊径,将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指出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两人在互动中产生的选择困境所导致的结果,从而为破解哈姆莱特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廷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没有定论。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并论证了宗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欧洲各国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的长篇杰作《堂吉诃德》把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而曾经照亮千万人心灵的人文主义理想却日趋幻灭,历时三百年之久的人文主义文学也开始缓慢地退出历史午台。文学典型凝结着时代的精神。哈姆莱特、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恰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同是反映同一个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0.
耿晓娟 《科技信息》2010,(34):I0161-I0162
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已经应用到了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翻译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朱生豪的译本《哈姆莱特》进行研究,试图将朱译《哈姆莱特》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进行具体的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可供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参考的公式化的翻译规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哈姆莱特》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身上所蕴含的机智、勇敢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全部特点,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又使得他的复仇故事最终归于悲剧。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所有内涵都显现在这里。人文主义对于社会的批判充分显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是否替父报仇的问题上哈姆莱特犹豫不决,由此形成了哈姆莱特困境的核心,也成为几百年来文学批评者们难以卒解却兴趣不断的一个难题。本文由圣经入手,从莎士比亚与圣经的关系生发开去,并借鉴了西方诸多对此问题的论述,指出哈姆莱特化解自己困境的努力是在上帝缺席的情况下对上帝权柄的僭越,并与约伯在苦难骤临时先是默默忍受而后大声诘问最终却未僭越上帝权能的做法进行了对比。最后指出在上帝缺场或者神意干预缺场下人类试图把握自己命运的种种努力终将归于徒劳。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的中心冲突是真与假的冲突.一方面,"作假"的意象贯穿全剧,它有力揭露和抨击了当时英国封建腐朽势力奸诈伪善的本质和戕害人性的罪恶.另一方面,本剧还贯穿着一条"求真"的线索.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表现为弃假寻真之旅.它不仅是对父亡真相的查证,而是包含了对丹麦社会、整个世界乃至人类生命本体的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俄底蒲斯王》、《哈姆莱特》、《等待戈多》均以巨大的悲剧力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和今日的读者。本文针对作品主人公作比较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从另一角度观照他们的悲剧意义。 英雄·巨人·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当距今二千四百余年的雅典伴着蔚蓝色的爱琴海、拥有奴隶制的辉煌时,被誉为“戏剧界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写出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繁荣极不和谐的著名悲剧《俄底蒲斯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菜特》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既有大量灵活自由的无韵诗,又有双行一韵、一行五音步的庄重的旧体剧诗,又结合了散文对话和抒情歌谣,还多次运用独白,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有时文雅,有时粗俗,节奏上的随意变化,调子上的口语特点,有效地表现了剧中的人物。《哈姆莱特》的语言特色除上述外,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该剧中的比喻很多,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下面略举一些例子,谈谈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8.
鬼魂形象的出现符合戏剧哲理学,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它的演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进行比较,辨析戏剧和戏曲在审美原则方面的根本差异,对作家创作心理与整个社会心态作进一步探讨,发掘出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叫“果壳中的宇宙”?果壳中的宇宙出典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在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样一句吟唱: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与科学  相似文献   

20.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提出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以“为”与“用”为标准的价值评价观,可谓“王道无小大,用之者小大之耳”。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