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所谓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就是要在不破坏结构构件的情况下,利用测试仪器获取与混凝土、钢筋等有关的物理量,因这些物理量与混凝土质量(强度、混凝土缺陷)和钢筋的位置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可采用获取的物理量去推定混凝土质量(强度、混凝土缺陷)和钢筋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了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如回弹法、超声波法、钻芯法、拔出法等,讨论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回弹法是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验的无损检验技术,这种技术相对于别的检验技术具有成本低、方法简、效果佳的特点,另外采用这种技术对混凝土不会造成损害,这也是此项技术优于其他技术的重要特点。文章结合具体建筑工程施工实例,简要探讨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实例,对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应用原理及工程应用操作性作系统总结,对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选用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的精度,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昌煌 《科技资讯》2012,(24):61-61
混凝土无损检测即混凝土非破坏性检测,就是在不破坏待测构件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通过获取混凝土、钢筋等相关的物理量,并充分利用所获取的物理量采用相关曲线拟合数据处理等方法,推定混凝土质量(强度、缺陷)以及钢筋的情况。简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讨论了这几种检测技术的原理以及优缺点,并对现在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些建议以及对新型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是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的我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概述了混凝土技术的历史发展和技术应用,并对混凝土结构检测的前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与传统钻孔检查方式相比,具有快速、准确、费用低等特点.在三峡工程泄洪坝混凝土质量检查中,首次大规模采用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检测出的缺陷区域内,通过灌浆孔检查资料与无损检测成果验证分析表明,无损检测技术能有效地查清混凝土缺陷性状及范围,说明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是检测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有效方法,可作为混凝土质量检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薛祥 《甘肃科技》2009,25(9):119-121
简要地介绍几种钢筋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使用范围,各种无损检测的优缺点,根据其特点将其综合应用到检测结构实体构件混凝土强度中,通过取得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的强度指标,获得结构实体数据,从而为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孙从广 《科技资讯》2012,(20):60-60
无损检测就是指利用声、光、电、磁和射线等方法对混凝土的所有性能进行测定,它可以对混凝土的结构不造成任何破坏。经过无损检测,可以推定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度、强度、存在的缺陷等信息。无损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灵活、费用低、可重复测试等特点,检测方法可适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监测,以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的检定工作。由于无损检测具有诸多的优点,为了满足大量的工程需求,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钢管混凝土的质量缺陷对其整体受力影响较大,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可在不破坏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前提下对其材料均匀性、缺陷大小、密实度、强度等进行检测且精度高,可靠性强.结合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空洞估算模型、内部裂缝估算模型、小缺陷估算模型、剥离和空洞缺陷估算模型,通过对"声时"或"声速"的变化、接收信号能量衰减、信号频率变化、信号波形变化等进行分析,对钢管内混凝土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工程实践应用验证了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是在不破坏结构构件的情况下,直接在结构物上测试,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及缺陷,介绍了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其缺陷检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梁应力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力监测是预应力结构施工监控中的重要部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基于混凝土应变测试预应力测试技术,对弥补预应力结构设计中误差,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大规模的建设中,结构混凝土强度非破损检测技术应用日趋普及,目前主要有回弹法、超声脉冲法、超声—回弹符合法等,回弹法因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是对常规检验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关规范中建议通过实验建立地区专用测强曲线。本文通过实测检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推断出混凝土强度与回弹法检测的平均回弹值之间的专用测强曲线,与通用测强曲线相比较,该曲线比通用测强曲线更接近实验数据,能更好的推算本地区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深度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结构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会由于多种原因出现裂缝。裂缝的位置、尺寸,尤其是裂缝的深度是判断裂缝对结构安全性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裂缝深度的无损检测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其测试精度和探测深度仍然不理想。对目前裂缝深度无损测试技术进行了对比,并提出裂缝测试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的监理控制要点、施工过程中工艺的监理控制要点等,指出在工程的监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工程内在的质量和工程的外观质量,要准确掌握每个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点,通过严格的工程监理,科学的施工工艺和工程管理,最终保证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建筑结构强度无损检测区间评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建筑结构强度无损检测区间评定方法,此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该方法运用逆回归模型和置信检验理论给出了在一定置信度下的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的置信上、下限和置信区间,并给出了混凝土强度的合格和不合格判定标准,从而形成了逆回归回弹法检测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新体系.通过工程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比传统的利用回归模型和点估计方法判断混凝土强度更符合工程实际,且能对混凝土强度做出定量化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不足及相关模型实验研究十分缺乏的现状,结合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缺陷,制作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类型、性质缺陷及无缺陷的混凝土模型试件,开展了基于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混凝土缺陷无损检测的模型实验研究。针对冲击回波测试信号非稳态的复杂特性,应用小波变换技术有效地提取了缺陷信号的特征值;并应用极限学习机(ELM)作为分类模型,由此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小波分析和极限学习机的混凝土缺陷智能化快速检测与定量分类识别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性能,初步实现了对混凝土缺陷类型、性质和范围的智能化快速定量识别与评价,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缺陷检测与评估的速度及精度。  相似文献   

17.
从频率特性和现场环境下的可操作性等方面优化震源激发方式,决定各部分设备的类型和技术指标,优化检波器设置方式以及检波器阵列组合关系,决定适合隧道快速无损检测的设备和施工方法,对天津市引滦入津输水隧洞进行现场表面波勘探检测.通过现场取样、室内样品测试,研究各种混凝土配合比下的弹性波速度和单位体积强度对应关系.对现场检测结果和现场取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判断1~2 m范围内混凝土的劣化、剥离、围岩松动以及是否形成了空洞,最终建立表面波勘探无损检测法的判别标准.结果显示,该方法穿透深度大、不受钢筋影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隧道混凝土质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太原市汾河二期南延美化工程概况的基础上,从组建项目监理机构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正确处理监理与业主及承包商的关系、抓好"三控"以服务一线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施工工艺、材料特性、环境与荷载长期耦合作用等因素导致岩土体中锚杆锚固结构产生锚固缺陷,对工程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对在役锚杆锚固结构开展无损检测是进行锚固质量评估、锚杆质量补强的重要环节。应力波法适应强、发展快,是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采用的主要方法。从基于应力波法的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理论、室内模型试验、应力波激振与接收、信号处理与分析、数值模拟方面对国内外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中国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现有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较为成熟,可实现黏结型锚杆杆体长度及灌浆密实度检测,但其中仍存在不足,限制了锚杆检测精度与检测长度;针对老旧锚杆服役状态的无损检测方法也较少报道,仍需开展研究。最后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现有理论,研发与升级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拓展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适用范围。同时,应构建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锚杆服役状态智能评价体系并提出锚杆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