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小说《伤逝》中关于“爱“的问题,也是一个妇女解放的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取决于社会解放的程度。西洋资产阶级学说并不能解救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因此《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涓生与子君从恋爱到同居的过程,也就是涓生用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灌输给子君的过程,在会馆里充满了涓生的声音:“谈家庭、谈习惯、谈男女、谈伊孛生、谈雪莱、……”。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好奇的光泽。接受启蒙半年后,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明子君似乎挣脱封建的精神枷锁。这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边发响,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鲁迅《伤逝》的立意是描写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或借用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旧社会、封建残余及当时盛行的片面的个性解放思潮。本文重探《伤逝》的立意,认为《伤逝》的主旨是鲁迅在时代与思想新旧交替之际,带着留恋、伤感、期待,勇敢重回"虚空"的全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涓生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和子君相恋并同居,然而婚后的涓生却暴露出他的自私和狭隘的一面.作者通过涓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软弱、虚伪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阿随是只叭儿狗,它“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一个,叫作阿随”。改名本不足为训,可涓生说“我不喜欢这名字”,此话有点让人困惑,也值得把玩。掩卷思《伤逝》,一时懂得阿随这角色殊非一般,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出子君的爱及爱的幻灭,从而揣摩鲁迅先生“立人”的思想脉络。“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这些话令涓生的灵魂震动和说不出的狂喜,可以说,子君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但究其实质并不“新”。正如涓生  相似文献   

5.
综述八十年代以来,研究《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观点有诸种,但失偏颇。作者认为其爱情悲剧是由于子君涓生他俩的思想性格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前者是悲剧产生的主要的内在因素,后来是次要的,是加速悲剧产生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微型对话"的叙述方式解读《伤逝》,它在复调意义上具有一种朝向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自身的双重性构成了微型对话叙述方式,后者反过来透露出人物冲突的双重性格。涓生的双重性在于:他在自我意识深处对悲剧根源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为了摆脱子君之死带来的精神重负,他在选择性的叙述中为自己有意构造了另一种"真实"。清醒的法官与申辩的罪人、高傲的理想自我与怯弱无能的现实自我融于一身,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伤逝》: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在鲁迅的作品中是那样的新颖独特、意义深远。无论是子君、涓生还是作者都令评论界争论不休。本文斌从人性论的视角进行论证分析:涓生是文本中男权意识的直接体现者,子君由于盲目地“爱”而不自觉地成为男权意识的依附者,作者将其爱情婚姻的经历融入了文本的创作之中,使文本显现出较为鲜明的男性叙述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9.
《伤逝》诞生于“五四”退潮时期,是鲁迅著名的抒情小说。涓生与子君自由恋爱,婚后不久就分手了,子君回到父亲家里很快就去世了。涓生为此非常悔恨和自责。由于鲁迅用做诗的方法来写小说,用意象来传递思想,建构起了小说的“召唤结构”,造成了很大的意义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又由于1926年鲁迅曾非正式地表示它不是“写自己的事”①,因而对《伤逝》到底写什么,学术界莫衷一是。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主体对象化的产物,是作家自我观照的结果。作家的主体本质个性通过作品得到肯定和表现。我认为,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写男女爱…  相似文献   

10.
《伤逝》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它诠释了鲁迅对爱情的理性认知,关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爱者(子君)逝去,不爱者(涓生)伤着。鲁迅关注的不是觉醒者反抗的过程和"同居"成功的结局,而是反抗者成功以后,他们面对的将是什么?爱情的悲剧,实质上根源在于女性没有经济权。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了解造成于连悲剧的个人原因:极端的个人野心与极端的个人自尊心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最终的无法调和;狭隘的报复心理:一种阶级对立的仇恨意识;无法克服的幻想病。进而对小说主题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小说《红与黑》是一部心理小说,一部个人奋斗者的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12.
爱有尽时:《伤逝》悲剧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少论者认为:造成《伤逝》的爱情翡剧的原因在于渭生和子君这样的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没有把个人的解决和全社会的解放联系起来,妇女没有取得根本的经济权,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鲁迅写这篇议题喧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更多地侧重于表现受过“五四”洗礼,,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小资产阶段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尚没有挣脱传统的限制,又受到崇尚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西方文化的制约,这双重的困境投射在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用家庭上,造成了双方在思想,文化及各自独特的性爱心理之间的巨大差距和鸿沟,而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引发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国的南方文化传统、历史的角度对福克纳的《纪念纳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进行剖析,阐明爱米丽爱情悲剧的全过程,旨在让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福克纳的写作背景和他作为一个南方人处于历史变迁时期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4.
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国内外性教育概况,从性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婚前性行为、未婚怀孕增多要求开展性教育;性知识缺乏导致心理疾病和家庭悲剧;性教育有助预防艾滋病及其它性病的传播;性教育可以增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来说明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王国维的跨学科性文学批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他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史学方法综合考察和探究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文学与哲学的同源关系,提出了优美、宏壮和悲剧等文学批评概念,从心理学方面印证了文学艺术无功利的审美独立性。而《宋元戏曲史》一书则是王国维运用历史考证法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6.
Thomas Hardy' s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was in devel-opment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illustrated itself clearly in his four representa-tive tragic novel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Mayor of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nd Jude theObscure, especially in the four principal characters Eusta-cia, Henchard, Tess and Jude of the novels. The paperattempts to elucidate that Thomas Hardy mana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to describe Eustacia as a "tragedy of fate", Hen-chard as a "tragedy of character", Tess and Jude as"tragedies of societ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3年对广州某大学的1093名文学、理工、经济和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性观仿和性心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的应答率为99.3%。半数左右的学生赞成谈论与性有关的问题和认为对性的态度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多数大学生不支持婚外性生活和通过性接触来选择自己的伴侣,1/4的学生承认生活已出现受情和近1/10的未婚学生曾有性生活检验。第一次性生活的年龄有超前趋势,学生中认为自己“就生理、心理或社会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9.
胡远俊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4):50-51,56
秦的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宗法化导致中国官僚阶层普遍的奴仆化,他们缺乏独立的人格,逐渐匍匐在专制王权的脚下。《史记·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它记述了李斯由一个闾巷布衣依附王权升至丞相的飞腾历程,但最终在封建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被陷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李斯依附王权企图维护自身权势但最终为专制王权所毁足,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20.
贾宝玉的痴与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古今第一大情人,也是天地间第一大痴人。他的痴是一种对美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更多地表现在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的关怀上——即他看重的是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情惑、情悟的体验,最终是上了”情绝”——“悬崖撒手”、“归彼大荒”之路。贾宝玉从痴到悟,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必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