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张爱玲作品改编热",从而使之成为作品被影视改编最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事业的发展及其作品本身与观众审美取向的契合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2.
《半生缘》小说与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优秀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说《半生缘》文本中的全知全能视角及女性主义立场在其同名电影中以交叉视角出现,其立场的变化也导致了女性批判力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3.
海岩将他的一系列小说相继改编搬上电视荧屏,风光一时,并有高潮迭起之势,让众多的读和观众,也让影视界普遍对他看好。从当前小说与影视的相互切合关系和海岩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魅力两方面探讨了海岩小说走红影视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当下语境之下,“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改编之两大缺憾:人物塑造概念化的矫枉过正与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影视传播逐渐成为古典小说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关羽,已经有固定的外形、丰满的性格,被大多数读者认同。影视剧如何处理关羽和历史、小说、民俗信仰中的关羽的异同,如何在传统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故事来塑造关羽形象,是影视剧关羽形象塑造的关键。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塑造出让观众接受的人物形象,成为影视改编的难点,也成为文学接受和传播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欣的最新力作《不在梅边在柳边》与她以往的小说模式有所不同:是一部夹杂着爱情、谋杀、复仇、悬疑的小说.小说中的女性梅金是一个亲情的孤立者、爱情的懦弱者、事业的打工者、欲望的失败者.梅金这一女性形象反映了张欣对都市白领丽人的人格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宋奇洋 《科技资讯》2011,(29):246-246
随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作品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述评也越来越多。相对而来的研究论文也呈上升的趋势。针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本文进行一定的探讨。旨在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做好一定的研究和评述工作。  相似文献   

8.
琼瑶、亦舒、张欣是近30年来活跃于两岸三地的言情小说家,从原型视角分析这三位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发现她们的小说创作与大众文化、男权主义的关系,从而探寻通俗小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旨在研究这两次改编的差别,同时对两位改编者借助小说展开的电影叙事和意图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小说为其提供的养分,特别是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改编而来。新时期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相对应的热点,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小说改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刘震云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写实小说作品的重新解读,认为焦虑和抗争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关键词。强大的现代社会异己力量所带来的经济的束缚和世俗的压力引发了小说中人物对于生存的普遍焦虑感,而社会和世俗这张无形的大网又为克服这种焦虑感所进行的种种抗争带来了充满悖论的结局。刘震云借对生存焦虑的展示和为克服焦虑感所进行的无望的抗争为我们书写了一部转型期社会的生存寓言。  相似文献   

13.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改编也络绎不绝。早前,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和电影《倾城之恋》已为人们熟知。2009年《倾城之恋》再现新面孔,2万多字的小说被改编成36集电视剧搬上电视荧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简易读物辅助大学英语学习的理论主要包括语言输入理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原则和简易读物的独特优势。简易读物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简易读物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深刻地影响了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从索尔·贝娄几部小说中所呈现的"犹太性"可以看出贝娄不同时期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从早期小说中犹太性的表层局部地呈现到中期隐蔽性地渗透,再到晚期纵横开阖地深刻呈现,对"犹太性"的剖析为透彻地理解贝娄及其小说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