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1893.1.15-1931.1 1.19)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15年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同年到天津就读于北洋大学,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和银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这一时期接受了民主思想、人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3.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4.
独特的人生历验、深沉的漂泊情结,成就了徐志摩诗歌中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从徐志摩对"爱、自由、美"梦境的追寻、对超脱尘世云游梦间的向往、对虽有偶然光亮却最终步入破碎的命运的失望中,我们看出,抒写漂泊,乃是徐志摩艺术世界最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格律诗理论的创立者闻一多先生很推崇“三美”中的“建筑美”,而徐志摩在此之前就开始自觉地实践着建筑美的追求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徐志摩诗的格式章法不仅灵活多变、层出不穷,而且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水乳相融、密不可分,在一些反映现实的诗歌中也表现出这些特点。这些建筑美的特点同时巧合地验证了闻一多的“建筑美”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正确。  相似文献   

6.
情色文化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情色抒写在现代诗歌中显得比较随意。情色抒写尺度的把握是爱情诗成功的重要方面。从诗歌历史和当下诗歌情色抒写的现状看,诗歌情色抒写的尺度一般应从保持“人”的分寸、考虑公众的接受心理、注重情感与精神的抒写、追求艺术的含蓄性等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文人雅趣,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居"之雅趣、"食"之雅趣、"酒"之雅趣,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雅趣。丰子恺正是通过对文人雅趣这一重要题材的安然书写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文人雅趣,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居”之雅趣、“食”之雅趣、“酒”之雅趣,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雅趣。丰子恺正是通过对文人雅趣这一重要题材的安然书写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的一生是追求爱、美、自由的一生,是用生命去实践他所学得的西方文化,并取代中国文化的一生.这个过程使他的生命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不仅以诗作表达了“浪漫的爱”的人生理想,也表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他的一生始终怀有一颗积极入世之心,并以诗作来抒写对于社会贫困、人类苦难的人道主义悲悯,表达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这也使得徐志摩诗歌“爱”的主题具有了博大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这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丝缕缕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杨载为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木亨]梓、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本文仅对杨载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作些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佳憶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91-92,95
徐志摩是中国卓有影响的新月派诗人.他曾留学英美等西方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英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最大.拉斐尔前派诗歌直接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思想和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认为,《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舟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清新自然,富于禅意.王维及其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作品也被广泛地被介绍和翻译到国外.不同的翻译家们对王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王维诗歌英译也有许多不同.作者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欣赏和比较,试图揭示译者在用另一种语言反映以王维诗歌为代表的唐诗之美的成就,最终说明唐诗因其不朽的魅力,在英语世界得以广为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自由随性的创作态度,充分表现了诗歌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考察其语言的特质和特性,揭示了其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挖掘了其对白话文发展和白话文语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览徐志摩的作品可发现有一条线索贯串其中,那就是他苦苦追求的“个性解放”,后来演变为抽象的“性灵”的思想过程。从“盗火”的勇士到“人生无望”的虚无主义者,读者了解到了一个社会变革中的“启蒙”者身上未启的“蒙昧”。追本溯源,不难发现这正是英国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哈代思想的折射和回响。  相似文献   

20.
和西方上古的长篇史诗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放光华,而这中间最激动人心的往往就是那些洋溢浪漫激情的篇章。从《诗三百》的《蒹葭》到屈原的《离骚》、《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乃至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诗》,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闪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