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1951年1月~1997年11月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气温异常的特征及其与全国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和全国一样,长江中下游冬、夏气温在近46年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冬季趋于变暖,夏季相反.冬、夏季气温异常年的合成分析指出,冬季偏冷(暖)时,全国大部地区也偏冷(暖),且从春季开始持续偏冷(暖)到冬季,因此,前期气温与冬季气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地区凉、热夏年,全国气温异常也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1998年7月副热带高压短期结构演变特征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998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度梅期间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方法,计算出7月副热带地区Hadley环流、Walker环流以及总体垂直运动的速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它们的演变过程,揭示了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与副热带高压短期演变特征的关系,指出大尺度大气运动的三维环流分解模型将有助于发展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与大尺度Walker环流、Hadley环流之间的定性、定量化的动力学关系,对气候预测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给人畜饮用水和灌溉造成极大的影响,按照正常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高原,冬春季节应该多阴雨天气.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原来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局地环流强度加强,致使南支西风(西南暖流)势力特别强大,促使昆明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东移,在2009-2010年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单一的西南暖流控制下,造成持续干旱,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多阴雨天气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雨带的变动及其与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平均旬雨带的季节变动,分析和讨论了500毫巴上副高脊线、850毫巴上夏季风气团北界、副热带急流和115°E经圈垂直环流与雨带的关系。文中还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1979年)与持续干旱期(1978年)的雨带分布型式与沿115°E经圈垂直环流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1954—1974年,共20年的长江中下游24个站的6月份降水资料定出长江中下游大涝和大旱年,应用欧亚地区月平均500mb图,对大涝和大旱年的同期和前期(从上年10月起)平均环流作了对比分析,以揭露旱涝环流异常的特征。计算了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量与欧亚地区前期各月500mb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场,并与旱涝环流距平的偏差图比较,发现相关场和偏差图上的主要关键区是一一对应的,而以前期1月和2月平均环流的异常对其后6月降水多寡关系最好。因此,在欧亚中低纬度带选了二个关键区,分别代表西风带和付热带的环流特征,以该区1月和2月的距平和值作为预报大涝,大旱和正常年的指标;再以35°—45°N纬圈上0°—180°E范围内平均高度廓线作为选相似的标志,以便从上述的正常年份中区分出涝年,旱年和正常年。试作了1977年的长江中下游6月份降水的长期预报。值得提出的是:在分析6月降水的关键区时,看到这些关键区的位置和移动的持续性是受同一自然天气区和同一自然天气季节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卫星双通道反演的赤道纬向环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79-1995年共17年卫星观测的OLR,HIRS-Tb12与NCEP再分析的同期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用OLR,FWV(Flux Water Vapour,是由HIRS-Tb12通过波耳兹曼公式换算得到的6.7um水汽辐射通量密度,以便于与OLR比较)与NCEP再分析的500hPa ω的年气侯平均图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进一步证明了用卫星观测的红外,水汽双通道(OLR表示上升运动,FWV表示下沉运动)去反演纬向垂直环流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定义了卫星双能道反演的纬向垂直环流指数,利用该定义对卫星资料计算并反演了气候平均的全年及四季的纬向垂直环流,详细地讨论了它的气候学特征,并修正了过去的各种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捷 《科技信息》2011,(23):154-155
利用58a长江中下游地区25个站的1月降水资料和逐年1月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51-2008年1月份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1月降水总体呈4.44mm/10a的增加趋势,存在10-12年的年代际周期和4年左右的年际周期,且在1988年出现了从减少趋势到增加趋势的突变点。长江中下游1月降水的趋势系数分布为全区一致增加,且趋势系数由北向南增加。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时空分析技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同位素分析工作,进行了长江中下游地段同位素填图,并绘制了地球化学元素图,研究了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断裂带沿岸锆石ε_(Hf)(t)值较高,地质特征自西向东分为3段,断裂带和同位素对矿床产生的影响明显。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质特征、同位素数据及成矿作用类型的类比,结合GIS技术分析结果和该地区目前已有矿床资料,提出长江中下游断裂带中部深断裂北侧是长江中下游最有潜力的Cu-Au成矿地带。  相似文献   

9.
我国春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OF、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讨论了我国春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降水异常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春季降水(3~5月)主要集中在北纬30°以南的中东部地区,而北方则降水稀少,西部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中东部降水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EOF1表明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降水呈反向分布,长江以南大范围降水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7a和15a,且15a时间尺度变化有明显向较大时间尺度演变的趋势,EOF2表明长江中下游与华南降水呈反向分布,长江中下游大范围降水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9a和更大时间尺度,且9a时间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向较小时间尺度演变的趋势.当退居在中太平洋的副高偏强,西伸,副高北侧气压梯度力加大时,有利于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当副高偏北,西伸到长江中下游上空,乌拉尔山阻高偏强时,则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 E·N·Lorenz 的大气环流的耗散结构理论,并以长江中下游旱涝预报为实例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地区强降温过程的气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三峡地区强降温过程的标准,利用宜昌台1952 ̄199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统计了历年9月 ̄次年4月强降温过程出现的次数,分析了强降温过程温度状况与年际变化等天气过程的气候规律,分析特别指出:从年代际来看,自80年代起,9月、12月和1月份强降温过程次数明显减少,强冷空气活动少,致使近年来宜昌地区连续出现暖冬天气。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地区近38年冬半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0-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滑动平均、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场角度分析其干旱成因。结论显示:珠三角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变化分布具有很高的同步性以及明显的6~7年周期变化特征,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冬半年降水量可能仍继续偏少;从大气环流场来看,极涡偏弱,欧洲槽偏强,巴尔喀什湖附近高压脊偏强,冷空气活跃,而中纬度西风带扰动不足,南支槽活动偏弱,冷暖空气对峙少,是造成珠三角地区冬半年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鄂西南长江峡谷为例,探讨了长江三峡峡谷冬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明确指出三峡峡谷暖区的形成,既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又与天气系统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NCAR和FNL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2014年1月18—25日长三角城市群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成因以及污染物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随着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的升高,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2014年1月影响我国的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导致重污染期间冷空气活动偏弱;此外,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限制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上述因素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污染物在近地面层堆积,导致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污染物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扩散。低空气温低时,不易形成对流,促使污染物在长三角地区堆积。HYSPILT模式模拟显示污染物主要来自山西、河北一带,以平流和弱辐散的方式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可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的变化过程,可用作长三角城市群重污染天气预报的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从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原积雪异常对气候的影响,并利用IAP 9L AGCM模式,对高原雪量进行了增加和减少的数值试验。从而提出高原多(少)雪年南亚夏季风偏弱(强),东亚夏季风反而偏强(弱)的新观点。高原积雪异常会导致高原上空大气垂直运动的扰动,扰动传播到下游致使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太副高所在区域大气对流运动发生变化。高原多(少)雪,夏季我国南方的偏南风增强(减弱),有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大陆输送,但到长江流域时,由于偏南风存在较强(弱)的辐合,江淮流域偏涝(旱)。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thly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and in situ observational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data, it is shown that in spring, at the upper layer to the west of Palawan Island, there exists a relatively weak warm water tongue which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ld water southeast of the Balabac Strait. The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rm and cold water reduces gradually from winter to spring. P-vector method i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current field based on the in situ observational data, which shows that the warm water is within an anticyclonic meander.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wind stress during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a coupled single-layer/two-layer model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is anticyclonic meander current field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 water tongue.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nticyclonic meander could be mainly the residue of the winter anticyclonic eddy, rather than formed by the inflow water from the Sulu Sea via the Balabac Strait.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鄱阳湖地区高分辨率(0.7 a/1.5 cm)湖泊-三角洲沉积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重建了该区域18世纪中叶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分析表明:鄱阳湖地区河湖相小于20 μm的沉积物硅铝率(n(SiO2)/n(Al2O3))、铷锶比(Rb/Sr)敏感地响应了区域气温变化,指示区域气候自18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暖-冷-暖3个阶段,其中的偏冷阶段由1790—1820年、1853—1905年的2个强冷时段和1820—1853年的弱冷时段组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记录中普遍反映了这种气候演化阶段; 20世纪以来该区域气候逐渐变暖.功率谱分析显示:区域气温存在85 a、33 a、11 a和2~5 a的震荡周期,这与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和ENSO的周期一致; 该区域气候1790—1820年和1853—1905年的强冷时段对应了太阳辐射的低值期和火山活动的活跃期,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演化受火山活动、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黑子活动及低纬海气作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北部湾红河等入海径流的最新资料,使用FVCOM数值模式计算风场显著不同的1988年和1989年夏季径流扩散特征;使用冬季平均风场计算包括径流在内的冬季北部湾环流。得出如下结论:(1)1988年8月,强的西南风除了在北部湾西岸产生较强的北向沿岸流外,东部涠洲岛附近形成气旋式环流;相应地在北部湾中偏北部有一个弱的反气旋涡,中部出现较大的气旋式环流;(2)1989年8月的西南风非常弱,表层的红河冲淡水主要沿北部湾西岸向南流,来自琼州海峡的余流,在北部湾北部形成范围较大的气旋式环流,与此同时,海湾南部也出现一个较强的气旋式环流;(3)冬季,在冬季偏北风驱动下,北部湾基本是气旋式环流,只有西北部水域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  相似文献   

19.
李欢欢  袁春  黄绍文 《江西科学》2014,32(6):811-814
利用NCEP1°×1°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15日新余市一次寒潮过程中暴雨转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横槽转竖,低层及地面的冷高压南移,使得冷空气侵入江南地区,是造成此次江南地区降温的主要原因;2)华南准静止锋的长期维持且坡度小、湿层和辐合区较薄且辐合强度较弱,导致本次降水的强度不大,但较长的持续时间使降水达到暴雨量级;3)寒潮带来的降温形成了降雪有利的温度条件,当测站上空整层温度均在0℃以下,925 h Pa温度≤-3℃,地面气温≤1℃时,降水将从雨转变为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