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中文姓名的英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本来姓名是一个使对方认识的标志 ,他的英译也应为对方方便着想。在出国访问时用的名片印上汉语拼音 ,可以向对方说明一下如何读音 (例如“Wu”念吴 ,“Qi”念奇 ) ,何者为姓 ,何者为名。若长期住在国外 (例如俄罗斯 ) ,最好有一个 (俄语的 )译名。西文学报引用俄国文献时 ,常用英文拼法把人名写成英文。在一般性来往中 ,我想按照姓名汉语拼音是没有问题的 ,大家应该遵守。但是在大家要互相引用的论文方面 ,由于习惯不同 ,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约定。特别在我国开放初期 ,论文作者英文署名的五花八门造成了外国读者弄不清楚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字改革,对汉语“书同文、语同音”起了积极作用,但对华人姓名的外文译法却带来了不良影响。下面仅就汉语拼写华人姓名对国际交流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对华人姓名译为外文的建议发表点个人管见,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汉语拼音拼写华人姓名给国际交流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名字如为双音,应连写”。按此规定,国际著名菌物[真菌]学家,我国菌物学奠基人戴芳澜应拼写为:Dai Fanglan,简写为Dai F.或F.Dai(以下均以此名为例进行讨论)。但是,在1949年以前,戴教授在国内外用英文发表的许多学术论文,其署名都用的是英语拼法:Fan-Lan Tai,或F.L.Tai(或Tai,F.L.)。如此一来,汉语拼音给汉名英译(其他外语也类同)造成了一些混乱,大大影响了国际交流。经常出现的问题举例如下:(1)Dai Fanglan(汉语拼音)与Tai,Fan-Lan或Fan-Lan Tai(英语拼音)可能被认为是两个人,造成同人异名现象。(2)姓与名颠倒使用:汉语姓名习惯用法是姓在前名在后(Dai Fanglan),而英语则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Fan-Lan Tai),因此说英语时,常会将Fanglan误认为是姓,从而造成了姓名颠倒的混乱现象(同人异姓)。(3)缩写时造成的混乱:Dai Fanglan缩写为Dai F.;Fan-Lan Tai(=Tai,Fan-Lan)则缩写为F.L.Tai(=Tai,F.L.)。前者减少了一个汉字信息,造成了大量的重名现象。如按这种汉语拼音姓名的缩写办法,不管是单名或双名,都只缩成一个拼音字母,总共也只能有26个名字(从A-Z),全国戴姓何止26人。已知全国李姓人口逾亿,也只能缩写成26个名字,岂不是大笑话吗?!1982年,我们创办中国《真菌学报》(Acta Mycologica Sinica)(此刊可用汉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发表论文)时,便意识到汉语拼音将对其汉名英译拼写带来麻烦,当时便采取了下列措施:①姓的字母全大写,②双名两音之间加一短横,如戴芳澜拼写为TAI Fan-lan。后来有人嫌姓氏字母全部大写在文中太突出、欠美观,又改为两种不同的大写:。1994年,科学出版社整顿期刊、统一规格,强制执行汉语拼音原则,将双名两音之间的“短横”去掉,姓也不大写,戴芳澜被拼写为Dai Fanglan。1997年后,《菌物系统》上华人作者的署名曾出现了下列多种情况:TAI Fanlan,TAI Fan-Lan,TAI Fan-lan,Tai Fan-Lan,Tai Fan-lan和Tai Fanlan等;造成这种杂乱无章、令人头疼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华人姓名汉语拼音的缺陷所致。大家虽已感到这种拼写法不合理或有缺点,但又无所适从或统一规范,只好按自己的认识、想法和经验来拼写,因而出现了上述那种繁杂局面,大大影响了作者和论著的分类、引证检索和统计问题等。所以,华人姓名的英译问题是当今亟待统一和规范化的重要问题。特此再次呼吁,请有关管理部门切实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可行的、较科学的、规范化的意见,不要再让这种杂乱状态继续下去了。二、对华人姓名译为外文的建议1.制定《姓名法》:(1)中国的《姓名法》应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姓名,都必须规范化。(2)汉族的姓氏有单姓和复姓(如司马、欧阳、诸葛)之分,其名字也有单名和双名之别,有的双名的第一个字(少数为第二个字)是代表该族的“行派”。所以用双名,不仅可减少“异人同名”问题,还可以获悉该人在其族氏中“辈份”的信息。如汉族中的孔、孟两姓,自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由孔丘和孟轲分别给自己族氏所定的“行派”,迄今仍统一遵循,“同名异人”的现象可能不太严重。据说北京市就有120多个余永年,沈阳市有2500多个刘淑珍。再扩大到全国就会更多。如缩写成单名,就更是惊人,所以不应提倡用单名。(3)在《姓名法》中,可以用附录的形式为华人姓名译成各种外文(如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等)制定统一的原则和规定。2.华文姓名译为外文的原则:(1)如欲将汉名译为某种语种,必须遵循该语种的语法结构和习惯用法。(2)切忌将中国人的习惯和汉语的传统用法强加给其他语种。(3)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应以该会议所规定的会议语言为准,进行华人姓名的拼写,以利学术交流和国际接轨。3.对华人姓名英译的建议:(1)姓氏首字大写,放在名字之后;如要将姓放在名字之前,姓后应加逗号。(2)双名中两个字的首字母大写,两字之间加一短横分开(见(1));名字缩写时,双名中各保留其大写的首字母,其后各加一缩写点。(3)拼音和音标应统一:如“沈”姓,英语和汉语均拼为Shen,但有的广东人则将其拼为Shum或Sham。又如“何”姓,我就见到有三种拼法:Hou、Ho、He。用国际音标,还是韦氏音标,或其他什么音标都应统一。以上汉名英译和简写的形式,与当今在美国、英国、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使用汉字姓名英译的拼法和形式基本一致,有利于整个华人圈使用英译名的统一。为了从速将华人姓名英译规范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本人不揣冒昧,提出管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交往也越来越多。但华人姓名的外译(主要是英、法、西等文种的翻译)非常混乱,同一个名字可以出现多种译法。有的采用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法;有的采用广东或福建等地方言的拼法;有的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有的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在后;有的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名在前,姓在后(如边彦耀为Yanyao Bian)。关于姓的译法,为了避免姓和名混淆,特别是在单名情况下,有的在姓后面加一个逗号,然后才是名(如Bian,Yanyao;边远译为Bian,Yuan);有的把姓的每个字母都大写(如BIAN Yanyao; BIAN,Yanyao或Yanyao BIAN和BIAN Yuan; BIAN,Yuan或Yuan BIAN)。关于名的译法,一般情况下和姓分开,名字连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yao)。其他译法中有的在名字中间加一个“-”(如Bian Yan-yao);有的分开写,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 Yao);有的中间加一个“-”,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Bian Yan-Yao);姓名的缩写(文件索引和运动员服装等)也是五花八门。这种混乱的情况常常造成很多误解和查阅上的困难,有时甚至使当事人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因此,华人姓名的翻译规范化势在必行。中央文献(主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讲话以及人代会、党代会的文件等)的翻译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华人姓名翻译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在翻译中对华人姓名翻译的处理情况,以及对华人姓名翻译规范化的几点意见。从时间上讲,我们对华人姓名翻译的处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包括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使用威妥玛式,主要的文件有《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党代会和人代会文件以及中央其他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华人姓名的翻译按威妥玛式拼写,姓和名分开,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朱德为Chu Te、高岗为Kao Kang)。复名则中间加“-”,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周恩来为Chou En-lai、邓小平为Teng Siao-ping、张学良为Chang Süe-liang、蒋介石为Jiang Kai-shek)。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毛泽东的译法有变化:《毛泽东选集》五卷以前均译为Mao Tse-tung,自五卷开始译为Mao Tsetung,去掉了中间的“-”。有些知名人士姓名的译法按其习惯译法,名字分开来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宋庆龄为Soong Ching Ling)。一些人姓名威妥玛式的拼写和现代汉语拼音的拼写是一样的,如陈云为Chen Yun、王恩茂为Wang En-mao。少数民族人士的姓名基本上按照其发音或习惯用法来拼写,如才旦卓玛(藏族)为Tsaidan Choma、赛福鼎(维吾尔族)为Saifudin、乌兰夫(蒙族)为Ulanfu、阿沛·阿旺晋美(藏族)为Ngapo Ngawang-Jigme、朴春子(朝鲜族)为Pak Chun Za、克尤木·买提尼牙孜(维吾尔族)为Keyum Matniyaz等。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从1979年至今,基本上废弃了威妥玛式,而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实际翻译中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朱德译为Zhu De)。如果为复名,则连写,第一个字母大写(如毛泽东为Mao Zedong、邓小平为Deng Xiaoping、张学良为Zhang Xueliang、蒋介石为Jiang Jieshi)。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姓名,仍按过去的译法,译为Sun Yat-sen和Soong Ching Ling。少数民族人士的姓名仍按照其习惯用法拼写。但有一些少数民族人的姓名按现代汉语拼音来拼写,如回族(白寿彝为Bai Shouyi)、壮族(韦国清为Wei Guoqing)、彝族(李桂兰为Li Guilan)、侗族(杨初桂为Yang Chugui)、白族(张子斋为Zhang Zizhai)等。港、澳、台人士以及外籍华人姓名的译法,按照其习惯用法拼写(有的为威妥玛式,有的则还带有外国名字),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姓名为Tung Kee-hwa、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姓名为Edmund Ho Haw Wah、美籍华人陈香梅的姓名为Anna Chennault、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的姓名为Dhanin Chearavanont、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的姓名为Tsung-Dao Lee、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的姓名为Kuok Hock Nien等。如果没有特殊的拼写或者在无法查询其姓名拼写的情况下,则采用现代汉语拼音,如台湾教授陈鼓应的姓名就译为Chen Guying。鉴于华人姓名翻译的混乱状况,规范华人姓名的翻译势在必行。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最易懂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威妥玛式在大陆基本上已经被废弃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会拼写。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华人姓名的拼写也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这些年来,中央文献翻译中采用这一系统,效果很好。一是翻译再也用不着为翻译人名东查西找(当然,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和外籍华人的姓名除外)。二是自从我们采用此种办法以来,也没有听到外国读者和国内读者有什么不好的反应。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在后。在这方面不必迁就外国人的习惯。最初接触中国的外国读者可能会把姓和名弄颠倒,但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明白,而且他们还可借此机会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的同志认为,既然译成外文,应该照顾外国人的习惯,其实这大可不必。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译者们也没有照顾中国人的习惯,把外国人的姓名颠倒过来,把姓置前,名置后,我们在中译外时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三、关于姓的译法,我们认为只第一个字母大写,不必所有字母都大写,也不必在姓的后面加逗号。关于复名的译法,连起来写,中间不用“-”,第一个字母大写。这是很好的方法,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采用。但此种办法不足之处是缩写时不好办,会损失信息。如Bian Yanyao缩写时只能写成B.Y.或Bian Y.。如果复名恢复过去的做法,中间用“-”,缩写时就不至于失去信息,如Bian Yan-yao缩写可为B.Y-y或Bian Y-y。这一点还需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讨论。四、少数知名人士、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人士和外籍华人姓名的译法,可考虑仍按其习惯译法。五、希望有关权威部门召集各方人士商讨此事,制定出华人姓名外译规范化的规定,并加以大力宣传,在国内外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姓名英译现行规定的要点是:用汉语拼音作为英译,当名字为双音时,二音之间不用过去常用的短横线隔开,名字缩写时只用一个首字母。例如,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英译,按现行规定为Xu Guangqi,而不是过去常用的Xu Guang-Qi。其缩写式为Xu G.,而非Xu G.-Q.。不难看出,这种规定有两个严重弊病。其一是取消双音名中间的对开和缩写时只保留一个首字母,等于损失了一个汉字信息,将导致大量不同姓名的英译缩写式相同。其二是取消双音中的对开之后,难以区分两个拼音字中何者为姓,何者为名。尤其是某些人按我国习惯把姓放在名前,而另一些人却仿效西方习惯把姓放在名后的情况下,中国人还能从姓为单音而名一般为双音来区别姓和名,但没有这种概念的外国人则根本搞不清那字是姓,那字是名,闹出了许多笑话。而当遇到单名时,连中国人也无能为力了。英译姓名现行规定的上述弊病,会在现实中造成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举一实例,来看看外国人编的文献中出现中国人姓名时的混乱情况。最近出版的国际天文学会会议录(IAU Transaction,Reports on Astronomy,Vol,22A,199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Dordrecht,the Netherlands)第74页,载有国际天文学会第10委员会(Commission 10)关于最近三年太阳物理研究进展报告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其中引用了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因而出现这些中国学者的姓名。如:Wang J.,Wang H.,Zhang H.等,都可以在我国太阳物理研究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群中至少找到二位对应人。例如Wang J.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也可以是北京天文台的另一位研究员王家龙;Wang H.可能是目前在美国大熊湖天文台工作的中国学者王海民博士,也可以是北京天文台的王华宁博士;而Zhang H.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也可能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棋。若从全国范围来找这些缩写英译姓名的对应人,其数目就是成千上万了。对于这些缩写英译姓名,即使是中国同行看到,大都也难以判断是指那一位,因为上述这些学者都是研究太阳物理,并具备发表国际水平论文的能力。而外国同行看到这些缩写姓名,则更是搞不清是谁。更有意思的是参考文献中的Linxiang W.其实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吴林襄,显然是由于这份报告作者把Wu Linxiang中的Wu误认为名,把Linxiang误认为姓的结果。除了外国人编辑出版的文献出现中国人姓名的混乱外,中国人编辑外文文献时也同样十分头痛。笔者于1992年参与编辑“亚太地区天文教育会议文集”(英文)时,看到了中国学者提供的论文中,署名方式简直是五花八门。虽然有颇多的论文作者署名时把姓放在名字前,但也有不少作者把姓放在名字之后。有些作者由于意识到现行英译姓名规定的严重缺陷,为了避免姓名在英译后损失信息,坚持在双音名字中间加对开。有的作者虽然按规定不加对开,但又怕别人分不清名和姓,而把姓用全大写字母。把姓放在名字前的作者中,有些人在姓与名之间加逗点,表明前者为姓,后者为名;而另一些人却按规定不加逗点。当笔者着手编辑文集目录时,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署名形式,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若用统一的署名格式来编辑目录,将出现目录中署名与论文中署名不一致的情况。否则就只能让目录中的署名形式呈五花八门。显然,出现这种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作者看出现行规定的缺陷而改变写法造成的,因此这是现行规定不合理带来的直接后果。可以设想,现行姓名英译规定的不合理性将会在很多领域带来混乱。例如在对中国人的论文或引文的分类和统计中,将发生把实际上不同作者误认为同一作者,以及把同一作者因其署名形式变异而误认为不同作者,从而造成分类和统计错误。如果有一位外国编辑,想对上面提到的“亚太地区天文教育会议文集”进行论文分类或统计,或其它涉及论文作者的分析处理,看到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署名形式,他一定会十分糊涂,甚至恼火。那么中国人的姓名英译,到底采用那种形式最为合理呢?笔者认为,根据上述情况,合理的选择应包括两个原则:(1)汉字姓名的英译绝对不能损失任何信息。鉴于中国人姓名音节太少,大多数人连名带姓只有三个音节,单名单姓者只有二个音节,少数双名复姓者也只有四个音节,因此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必将在英译缩写后产生大量假同姓名人。(2)英译姓名应一眼就能区分出姓和名,即使是外国人看后也绝对不会误解。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最佳英译方案可规定为:(i)姓的拼音字母应全部大写,姓放在名之后;(ii)若要把姓放在名之前,应在姓之后加一逗点;(iii)双名中两个音节的首字母大写,其它字母小写,二音之间用对开相连;(iv)名字缩写时,双名中二音各保留一个首字母,其后各加一圆点,并用对开相连。例如,按这样的规定,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英译姓名应为Shou-Jing GUO或GUO,Shou-Jing。它们的缩写分别为S.-J.GUO和GUO,S.-J.。姓的拼音用全大写,以及双名中二音只首字母大写和用对开相连,这三个特点是识别姓和名的三保险。把姓放在名之后,以及当姓放在名前是必须在姓后加逗点,则与西方人的习惯一致,有助于他们识别姓和名。当不允许把姓全用大写的场合(如有些国际性期刊或会议对提交论文的署名有规定格式),则上例中只能写成Shou-Jing Guo或Guo,Shou-Ji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S.-J.Guo和Guo,S.-J.,也不会有什么误会。对于单名的人,情况也是如此。若姓的拼音全大写,名只首字母大写,则能分清姓和名。在不允许姓用全大写的场合,只要遵守姓放在名后,或姓在名前时其间应加逗点的规定,也不会产生误会。例如,我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英译姓名应为Heng ZHANG或ZHANG,He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H.ZHANG和ZHANG,H.。姓不用全大写是即Heng Zhang和Zhang,Heng。它们的缩写式分别为H.Zhang和Zhang,H.。把姓放在名字之后,的确有悖于中国人的固有习惯。不过应当想到,其所以要把姓名英译,就是要给外国人看。换句话说,其读者主要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把姓放在名之后,既然有利于主要读者理解,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感到不自在和耿耿于怀了。上面提到的方案与其它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的用法也基本一致。例如,韩国目前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案。从电视上可以看到韩国运动员服装上印制的姓名就是上述形式。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当然不是用大陆的汉字拼音。从台湾留学生的英译姓名看,他们用的还是魏托玛(Thomas F. Wade)汉字拉丁拼音系统;而在香港和新加坡,许多人是用广东音和闽南音拼写。但他们在双名中间加对开和姓放在名之后的结构形式,也与我们的上述方案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匈牙利人,有一习惯与中国人相似,即书写姓名时,把姓放在名字前,据说这一点也是一些学者推测匈牙利民族来自东方的论据之一。他们通常把姓中的所有字母大写,且放在名字前,名字中只有首字母大写。而当姓和名均为首字母大写,并且姓放在名前时,就在姓后加逗点,表示前面的是姓,后面的是名。因此,虽然他们的署名习惯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但通过采用姓中全大写以及姓在名前时加逗点的方式,别人也不会产生误解。笔者提出的方案中,也吸收了这些优点。  相似文献   

5.
一、现行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规定及问题197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以下简称拼音法),其中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名字如为双音,应连写”(摘自“中国人名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文字改革出版社,1978年版,第308页)。按此规定,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应拼写成Xu Guangqi,而非过去中国人姓名英译常用的Xu Guang-Qi。然而,由于我国的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字母的字形完全相同,以及国家并未公布中国人姓名英译法(以下简称英译法),结果全国上下都把上述拼音法视为中国人姓名英译法规则。例如,我国外交部签发的出国护照中,文字说明为英语,而人名则用拼音法拼写。权威英语报刊如China Daily和Beijing Review等,凡遇中国人名,均用拼音法拼写。各种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英文写作的论文或论文摘要中的中国作者的姓名英译,也是用拼音法拼写。可见这种用拼音法代替英译法的做法,是得到官方默认的。不幸的是用汉语拼音法当作人名英译法的做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造成国际文献中出现中国人姓名的极大混乱。其原因就在于拼音法的规定有两个严重弊病。其一是由于名字中的双音连写,取消了过去名字英译时双音之间加短横,按英语习惯姓名缩写后,Xu Guangqi变成了Xu G.,而非过去的Xu G.-Q.,整整损失了一个汉字信息,造成大量假同名人。其二是取消双名中间的短横,同时又规定姓的拼音放在名字之前,外国人就分不清Xu Guangqi中哪个字是姓,哪个字是名。西方人往往按照他们的习惯,把后面的Guangqi认作姓,而把Xu认作名,因此闹出笑话。笔者就多次接到国外同行来信,把Yuanzhang认作笔者的姓氏。很清楚,造成混乱的逻辑过程是:国家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但又未公布中国人名英译法——全国上下都把拼音法当作姓名英译法——外国人按他们的习惯来理解中国人的拼音姓名并缩写——造成国际文献中出现中国人姓名的混乱(姓与名互换和产生大量假同名人)。笔者1974年初次在报上看到公布的姓名拼音法时,就曾与几位同事议论过,认为这一下所有人都会把它当作姓名英译法,从而由于双名中取消横划,必将混淆姓和名,并且缩写时造成大量假同名人。看来当时拼音法的制定者未能意识到发布拼音法会造成这些后果,实在令人遗憾。二、国际文献中的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混乱实例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就可看出目前国际文献中出现中国天文学家姓名的混乱情况。1994年出版的国际天文学会会议录(IAU Transaction,Reports on Astronomy,vol.22A,199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Dordrecht,The Netherland)第79页,载有国际天文学会第10委员会关于最近三年国际太阳物理研究进展的报告,其中的参考文献引用了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在出现这些中国学者的姓名时,难以令读者确定是指哪一位。例如Wang J.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也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的另一位研究员王家龙;而Wang H.可能是目前在美国工作的王海民博士,也可以是北京天文台的王华宇博士;Zhang H.可能是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也可能是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祺;Lin Y.可能是笔者林元章,但也可理解为是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林严观。若从全国范围来找这些缩写英译姓名的对应人,其数目就更是成千上万。即使是中国读者看到这些缩写姓名,都难以确定是指的哪一位,何况对外国读者。更有意思的是其中的Linxiang W.其实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吴林襄教授,显然是该报告的作者把Wu Linxiang的Wu误认为是名,而把Linxiang误认为是姓造成的。另一例是笔者曾于1992年参与编辑“亚太地区天文教育会议论文集”(Teaching of Astronomy in Asian-Pacific Region,1992)时遇到的混乱和束手无策。中国学者为文集提供的论文中的署名方式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有颇多作者按拼音法规定,把姓放在名字之前,但也有不少作者按西方习惯把姓放在名字之后。有些作者意识到拼音法的缺陷,为了避免姓名在缩写后而损失信息,坚持在双音名字中间加横划。有的作者虽按拼音法规定不加横划,但又怕别人分不清姓和名,而把姓全用大写字母。把姓放在名字前的作者中,有些人在姓与名之间加逗点,表示前者是姓后者是名,而另一些人却按拼音法规定不在姓后加逗点。当笔者着手编辑文集目录时,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署名方式,感到束手无策。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作者意识到拼音法规定的缺陷而自行改变写法造成的,是拼音法作为英译法产生混乱的直接后果。用汉语拼音法作为英译法也会在很多其他领域带来混乱。例如在对中国人的论文或引文的分类和统计中,将会发生把实际上不同的作者误认为同一作者,或者把同一作者因署名变异而误认为不同的作者,从而造成分类和统计错误。三、对中国人姓名英译的建议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中国人姓名的英译应当遵从两个基本原则:即不能损失汉字信息,和能够明确区分姓和名。根据这两个原则,建议中国人姓名的英译可规定为:(1)姓氏通常用全大写字母,放在名字之后;(2)若要把姓放在名字之前,姓后应加逗点;(3)双音名中两个音节的首字母大写,两音节之间用横划分隔;(4)名字缩写时,双名中两个音节各保留大写首字母,其后各加一圆点,再用短横相连。按此规定,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英译应为Shou-Jing GUO或GUO,Shou-Jing,其缩写为S.-J.GUO或GUO,S.-J.。上述规定的主要特点有:(1)姓氏全大写并放在名字之后,以及双名中间保留横划(连字符),是区分姓和名的三保险。(2)名字按英语习惯缩写时,双名中两个音节各保留一个大写的首字母,这样不损失汉字信息,使缩写后的假同名人数大为减少。(3)这样规定与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人名英译后的形式一致。据了解广大知识界对目前的混乱状况是不能容忍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仍然把拼音法当作英译法使用,但必须修改规定,制止混乱。其二是按英语习惯另外制定中国人姓名英译法,由国家权威部门公布实行。这个问题已存在多年,随着开放的深入必将日益严重,现在是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林元章研究员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4年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简称《拼写法》),对中文姓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国人的日常习惯,《拼写法》规定将人名中的姓和名分开拼写,姓氏拼音字母置于前,名字拼音字母连写置于后,仅姓和名的第一字母大写。例如姓名“李惠平”,应拼写为Li Huiping。《拼写法》的公布改变了过去存在的姓名拼写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方法,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拼写法》公布以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日趋扩大,每年都有大批中国人出境,中国科技工作者每年在国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大批论文。在各种国际交流中,人们碰到了一个似乎简单的问题:如何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姓名。由于《拼写法》已经正式公布,而汉语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又基本相同,人们已经习惯地把汉语拼音字母姓名作为英文姓名使用。例如,在外交护照和许多官方文件中,都采用了这一做法。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混乱。首先,在国际人员交往中,人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拼写法》的规定拼写自己的姓名,出现了多种拼写方式。最常见的是,很多人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而按照外国人的习惯,把名字放在前面,姓氏放在后。这种做法的初衷固然是好的,殊不知,若无统一的使用规范,不仅给外国人,也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在前例中,“李惠平”可拼写为Li Huiping和Huiping Li两种形式。外国人就无法判别李惠平是姓“李”,还是姓“惠平”。虽然,中国人自己可以判别,但是碰到单名时,也无法区别了。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中国人在国外时往往要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声明,我姓“李”,不姓“惠平”。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却对自己的姓名不采用统一的表示方法,不仅造成上述的麻烦,也有损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在国内外发表大批论文。并且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为了便于论文的国际交流和检索,国外学术期刊和绝大部分国内刊物都要求作者标注英文姓名。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规范,人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即使是国内刊物,也各自有规定,互不相同,致使同一位学者按不同刊物的不同要求,不得已取了好几个不同的英文名。例如“李惠平”的英文拼写,不仅有姓、名倒置的问题,还有各种不同大小写字母和加短横等拼写方式,如LI Huiping,LI Hui-ping,Li Hui-ping,LI Hui-Ping,Li Hui-Ping等。由于科技论文检索往往需采用缩写姓名,则又产生了更多的混乱,这包括外国人对中国人姓名缩写时产生的错误和中国人自己使用的不同表示方式。上例中,出现了Li H,Li H.P.,Li H.-P.,H.Li,H.P.LI,Huiping L.,L.Huiping等等多种缩写表示方式。由于国际大型文献数据库往往采用缩写英文姓名进行计算机检索,上述不统一的表示方式使中国作者的论文检索产生了严重混乱。有时,为了检索某一中国作者的论文,往往要输入多次不同的英文姓名组合。这不仅影响了中国论文的国际交流,甚至影响了对中国论文学术价值的评估。例如,某一国际权威刊物公布的中国论文引用次数常常低于实际值。鉴于上述情况,中国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和英文表示法已到了必须统一和认真规范的时候了。只有尽早尽快地搞好统一和规范,才能避免更大的混乱,便利中国人进入国际舞台,促进国际交流。为此,我提出两点建议供参考:(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并再次公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并明确规定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姓名作为英文姓名表示方法,使全球华人的中国姓名有统一的拼写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和推广,提高执法意识,在报纸、刊物和各种文件中使用标准拼写的汉语拼音姓名。(2)《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已公布近30年,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逐步为人们所熟悉,因此不宜作重大改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也发现原方案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原方案中,姓和名同为第一字母大写,使姓氏不够明显,特别是单名时,容易混淆。另外,原方案规定名字的字母连写,使姓名缩写时丢失了一个字母的信息,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时,这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建议修订《拼写法》时,在保留原方案主体的基础上,将姓氏改为全大写,而在双名时,在名字当中加短横。例如前例中,李惠平可拼写为LI Hui-ping,缩写时可表示为LI H.P.。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的公布,对规范、统一中国人汉语拼音姓名的书写格式,无疑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正如林元章先生[2]所说,目前国际交往及国际文献中出现中国人姓名的极大混乱。我愿意就此发表个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供有关同仁参考。1.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中国人名的最佳方案实践证明,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3]。国际著名的检索性刊物“Chemical Abstracts(CA)”(美国《化学文摘》)中,中国人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俄国人名用英文字母拼写,日本人名用罗马字母拼写。这说明,用拉丁字母拼写不同文种的人名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做法,中国人的汉语拼音姓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承认和接受。因此,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即所谓的“拼音法”)应成为中外进行国际交流时通用的人名书写法,实在没有必要再提倡什么“英译法”、“俄译法”或“日译法”等。2.中国人的汉语拼音姓名需作某些修改如前所述,中国人的汉语拼音姓名可作为中外进行国际交流时通用的中国人名。但是,由于东西方人名中姓和名的顺序不同,有些西方人往往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理解中国人名;再加上我们不少中国人各行其是,有些人是“姓前名后”,有些人是“名前姓后”,更有些人是时而“姓前名后”,时而“名前姓后”,从而造成极大的混乱。笔者曾对CA进行调查,结果表明:CA中把中国人名的姓氏和名字顺序误排的例子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这种“名前姓后”的不规范格式所致。鉴于中国人名易被西方人混淆,我完全同意按照林元章先生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建议对汉语拼音姓名作某些必要的修改:(1)为便于区分姓氏和名字,姓氏全用大写字母拼写;(2)为区别于单名,双名的两字之间加短横分隔,且两字的首字母均用大写。如林元章先生的主张,姓前名后时,应在姓和名之间加逗点。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如CA中的作者索引即是采用这种格式;但在另一些场合下,特别是在英文叙述语句中,如:My name is WANG,Guo-Zhen and his name is WANG,Guo-Zhen.句中的逗号既显多余,又易使读者产生误解或费解。目前,不少国内科技期刊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要求,在双名的两字之间加短横,但短横后的首字母不用大写。这并不符合处理英文复合词(如Alumina-Silica等)时的国际惯例。3.中国人名缩写时应考虑汉语拼音的特点目前,国家尚未对中国人名的缩写形式作出明文规定,故中国人名的缩写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够规范和统一。笔者认为,中国人名是由汉字组成的,汉字的汉语拼音也有其本身的特点,故中国人名缩写时应考虑如下两点:(1)名字缩写时要不损失汉字信息。本来,根据名字中韵母(相当于英语中的音节)的个数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单名和双名,但双名中的短横可能使人区分单名和双名更直观。(2)汉字拼音缩写时应取其声母,零声母时则应取其首字母。这样可有效地区分汉语拼音中的卷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避免更多的假同名人出现。应该指出,无论是中国人名,还是西方人名,缩写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假同名人。但是,由于汉字的同音异字现象比较普遍,中国人名即使采用全名,也会出现大量的假同名人。不过,在大多数场合,如果使用全名,再加上以通讯地址或工作单位限定,通讯联系一般是没有困难的。4.对中国人名书写格式的几点建议综上所述,为了醒目和不致发生混淆,笔者建议,以汉语拼音姓名为基础,进行某些修改后,作为中外进行国际交流时通用的中国人名。(1)一般情况下或通讯联系时使用全名WANG Guo-Zhen这既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又使西方人容易区分中国人名中的姓氏和名字。同时,这种书写格式并不违背汉语拼音方案的原则规定。(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使用缩写人名Wang G-Zh或WANG G-Zh一般来说,由于缩写人名不会发生姓和名混淆的现象,故此时姓氏不必全用大写字母拼写;缩写名后的缩写点可不用,这不仅使编排格式简明,而且符合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4]的有关规定。总之,我赞成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姓名法》或强制性国家标准。应该指出,中国人名不仅有汉语拼音姓名,而且有少数民族语姓名;汉语拼音姓名不仅有单、双名之分,而且有单、复姓之别。这些问题在立法或制定国标时都应该考虑进去,做到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人有幸在台湾看到了《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有关中文姓名英译的讨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以为汉语拼音如果只是一套拼音工具,则根本不应该与名字中的英文习惯之大小写混在一起。也就是说拼音只是就每一个汉字有其拼法,这与该字是用在什么场合无关。至于写英文名字是为了外人看,就应该用外人之习惯。如一段文字内牵涉到一批外人和中国人,譬如“This committee consists of Bill Clinton and Guang-Qi Xu(徐光启)”,如果我们把中国人名写做另一套,成了“This committee consists of Bill Clinton and Xu,Guang-Qi” 或者“This committee consists of Bill Clinton and Guang-Qi XU”,前者容易让人误为三人,后者似乎不必把中文名字之写法特殊化,否则一串人名中如果有美国人、中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是不是要每个名字都要按他本国的写法?更不要忘了,如果这位Guang-Qi Xu是一位美国人,他为什么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写法,那岂不是订了一个自绝于中国以外华人的制度?又譬如,许多华人现在都有英文名字,他们经常会将英文名字一起写出,这时更不能将姓放在前面。例如“This name is Thomas Guang-Qi Xu”,难道我们要写成Thomas Xu,Guang-Qi或是Xu,Thomas Guang-Qi。台湾的写法与国际上多数的写法一样,即名在前,姓在后。如果名是两个字,则有连写,也有分开写,例如Guang-Qi或Guang Qi。因为其实是一个名,并非如西方人是middle initial,如Bill M.Clinton。所以笔者认为连成一字较合理。英文名字是让西方人便于认识我们,定一个不方便他人的方法不妥,如果全世界100个国家都有各自一套英文姓名写法,混在一起写会是什么状况?有谁会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9.
全国政协委员彭图治教授等向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 ,针对国际交流时中国人姓名拼写法混乱的问题提出提案 ,希望有关部门作好规范化工作。这的确是困扰我国许多人和许多部门的麻烦问题 ,该规范图治了。  一、中国人姓名拼写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 ,以及加入WTO与国际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人需用汉语拼音来拼写自己的姓名。由于文化差异 ,中国人姓氏在前 ,名字在后 ,这正好与英美等西方人姓名的排列相反。当中国人姓名英译时采用汉语拼音 ,这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 :拼音字母大小写 ,姓氏是否全部大写 ,中国…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本刊版面所限,不能将所有作者文章刊出。下面是部分作者意见: 尹斌庸(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姓和名的问题。姓和名分写,首母大写,这条基本原则不变。有人主张在名的两音节之间加短横,似不可取。姓在前,名在后,不宜改变。(至少在国内不能改变。)为了区别哪是姓,哪是名,可采用已在国际上流行的办法,即姓全部大写。例:WANG Jianguo(声调符号可以省去)或WANG Jianguo2.姓名的缩写。这是一个新问题。一般来说,姓不缩写,名可以缩。有以下几种建议:WANG J.(缺点是单名、双名分不清)WANG Jg.(北拉采用,有缺点)WANG J.G.(此法似可取)潘云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赞同姓氏全用大写字母表示,双音名中两个音的首字母大写,中间隔开一个字间距。这样一来,它们就决不会连拼成一个字,也不必用连字符了。尤其在缩写的情况下,连字符更显得多余、累赘。书写时,姓氏可置名前,也可置名后。因为全大写的是姓氏,首字母大写、后字母小写的是名字,足以区别开,所以,即使姓置名前,姓之后也不必用逗号。我国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有它先进、优越的地方。Q和X这两个字母在英文中是多余的、重复的(Q等Ku,X等于Ks)。汉语拼音字母中把Q和X用来表示汉语中特有的,而英语中难以拼准确或者要用复合字母来表示的音。“Qi”表示的“奇”在英语中拼成“Chi”,与卷舌音“赤”混淆。“Xi”表示的“希”在英语中拼成“Shi”,与卷舌音“师”混淆。但是,英美人未必知道它们在汉语拼音法中的读音,有时就需要用括号来注释。对于我国很多学者早期使用其他拼法,后改用汉语拼音法拼写姓名的,可在其汉语拼音拼法后用括号注明原来的拼写法。崔宁(中国日报):根据《中国日报》文风标准,我们将中文姓名汉语拼音方式定为:基本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李惠平”拼为:Li Huiping。如果是美籍华人,按照本人习惯,如“陈香梅”为:Anna Chennault;“李政道”为:Tsung-dao Lee。港台地区的人名,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如“张学友”为:Jacky Chung;“李登辉”为:Lee Teng-hui等。匡佩华(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关于中国人的人名的译法遵循以下法则:1.人名均用汉语拼音。上到国家领袖,下到普通老百姓,人名一律用汉语拼音。姓拼一个词,名字拼成一个词,首字母大写。例如,毛泽东,拼成 Mao Zedong; 周恩来,拼成Zhou Enlai。遇到双名中第二个字以a、o、e开头时用“'”分隔。如林西安,拼成Lin Xi'an。2.只有三个中国人的人名仍旧按文化大革命前的旧拼法。他们是孙中山,Sun Yat-sen; 蒋介石,Jiang Kai-shek;宋庆龄,Soong Ching Ling。3.人名为双姓时,如诸葛亮、尉迟恭等,双姓连写,首字母大写,即 Zhuge Liang,Weichi Gong等。4.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人名是根据广东话的发音来拼写,无一定规律。例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Tung Chee Hwa)、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Ho Hua-Wah)、台湾的陈水扁(Chen Shui-bian) 等,他们的名字在翻译时需要一个一个查,绝对不能随便乱拼。5.西藏的人名有固定的拼法,例如达赖喇嘛 (Dalai Lama)、 班禅额爾德尼 確吉坚赞 (Bainqen Erdini Qoigyi Gyaincain) 等。西藏的地名也有固定拼法的,例如拉萨 (Lhasa)、那曲 (Nagqu)、 日喀则 (Xigaze)等。当翻译时碰到西藏人名或地名时,译者应打电话到民族出版社询问。6.有些少数民族人名也需要到民族出版社询问。例如吐爾逊 阿塔吾拉(维吾尔族,Tursun Atawulla)、成吉思汗 (蒙古族,Genghis Khan)等都需要向民族出版社有关部门请教。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如何以汉语拼音正确表达我国论文作者人名的问题非常重要。国家语委过去制定的几个相关文件颁布以后,中国人姓名的拼写有了规矩,但仍不能适应文献著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我们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该规范对汉语姓名拼写法作了变通处理。执行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采取措施,尽快对原国家标准做出适当修订。
作者姓名是学术期刊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它在目次页、正文、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等多处出现。正确著录作者姓名,不仅体现出对作者辛勤劳动和著作权的尊重,也为准确进行数据检索和进行有关评价打下可靠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学术交流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学术界对中国作者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姓名的拼音,因此,中国作者姓名的拼写,必须规范化,必须具有唯一性。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中国人姓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十分混乱。“威妥玛式”拼写法虽然比较流行,但是它在语言的技术性上相当不完备[1]。1974年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相继公布,确定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的基本原则,并在新闻出版、通讯、广播以及外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执行,联合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也相继认可。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2]。在其4.2.3节中对汉语人名的汉语拼音作了如下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Li Hua(李华) Wang Jianguo(王建国)”这一规定由于没有明确姓和名的先后次序,没有对姓给予特殊的表达形式,没有考虑双名读音和缩写的需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许多混乱,特别是不能适应文献著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集成化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国内外规模最大,检索功能最强的数字化全文数据库。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10月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3]。鉴于论文作者是数据库中最重要的检索字段之一,因此,在该规范中对于作者人名的汉语拼音列了如下条款:“中国论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按GB/T 16159-1996示例,应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参照ISO 690[4],姓氏汉语拼音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以上规定的特点是:(1)姓氏的全部汉语拼音字母均大写,以识别区分作者的“姓”和“名”,避免姓与名混淆颠倒,有利于文献著录、人名索引编制、及计算机作者检索。(2)双名之间加连字符,以方便不熟悉拼音规则的读者正确读音,亦有助于计算机自动抽取名字的首字母,并正确构成名的缩写形式。如:“刘锡安”的汉语拼音,若为“LIU Xian”,则读者可能会误读为“刘贤”,并缩写成为“LIU X”;若为“LIU Xi-an”,则既可正确读音,又可正确缩写为“LIU XA”或“LIU X.A.”。对于复姓由于不存在缩写,而且数量也有限,故不加连字符。鉴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将在全国数千种期刊中推行,影响很大。为谨慎操作,我社特将此方式上报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正词法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复信同意我社试用上述变通方式。1999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印发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从1999年4月开始,我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范》的宣传贯彻活动。据统计,在我社入编的5400种期刊中,当文章中有英文信息和作者的汉语拼音时,有69.8%的期刊完全执行了上述变通方式。有些期刊,执行着自认为合理的拼写方法。如:名前姓后[5-8],双名中第二个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也大写[5,9,10],双名中第二个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也大写,但双名中不加连字符[11],复姓中也加连字符[12]等。针对拼写方法的繁杂混乱,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1,5-34],要求尽快统一。2002年7月,我们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科技术语研究》、《编辑学报》、《中国翻译》等刊物上的30多篇讨论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方案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发现与变通方式意见一致或接近者占80%(意见接近者指双名的第二个首字母也大写,如WANG Jian-Guo。)有的作者其实并未研究过我们的变通方式[9,10,12,13,26,28,29,33],但他们的看法竟与我们完全一致。文献[33]不仅赞同变通方式,而且建议将其精神延伸到汉族作者四字姓名的五种基本形式中。参看附录表,可对这些文章的观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在这些论文中涉及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有关人名拼写规则变通方式的意见大致有两种:(1)认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的人名拼写变通方式符合对外交流和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交流的现代化,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应处理好现行国家标准与《光盘版》变通方式的辩证关系,并在适当时机考虑在两者基础上取长补短,建立新的统一的相对稳固的国家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认为尽管在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现行标准的有关条文中存在值得磋商和有待完善之处,但这毕竟是国家标准和政府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自行其是。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订专项标准,结束混乱状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国家语委1998年复文支持下,《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所采用的人名拼音变通方式已经在实际试行中获得大面积的推广,少数未采用者也是碍于已有的标准文件不便违背,并不是反对变通方式的本身。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语委尽早通过法定程序对现行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制订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的专用规则。我们将全力支持和配合,使这项关系到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和子孙后代的大事,早日达到规范和统一。注:1)√——同意;×——不同意。2)关于“名的首字母大写”,因意见一致,未列入表内。 ① 实际上,姓前名后的做法早在1987年公布的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第5.1.2节的责任者姓名附注汉语拼音的规定中即已采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公布,对规范、统一中国人汉语拼音姓名的书写格式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的汉语拼音姓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承认和接受,已成为国际的通用做法。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不仅是中国人名英译的统一标准,也是国际通用标准,全世界都遵守这一行文准则,中国译员更应带头遵照执行,以维护国家与民族尊严。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人名、地名复杂,有很多特殊的称呼,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法,如专名、通名、单名、简称和历史沿用名,还有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和各种例外,翻译时都值得注意。为了进一步规范华人姓名译名,消除长期混淆不清的状况,澄清中国人名英译理据是非常重要的。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美国及世界的绝大部分新闻媒体就一直使用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法,更不用说港、澳、新加坡等华人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教授林克说:“书写语言的方式体现了人的精神和行为,包括政治行为,这深深根置于中国文化之中。”(美国《洛杉矶报》2000-02-09)可见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所具有的广泛的民族凝聚力。历史上,英语中还未产生任何如此规范的、并广泛使用的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系统。(还可参见“中华姓氏音读表”“专有名词拼音对照表”《远东汉英大词典》梁实秋,1995:1655-1722)1.鉴于华人姓氏英(外)译状况长期混乱,要规范华人姓、名拼写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一般来说,中国人名的拼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分写或用连字符连接。姓与名开头都大写。但华人的姓与名与西方姓与名的顺序排列有冲突,如金惠康在国内办理护照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拼音拼写姓名是Jin(-)Huikang,但在美国申请社会保险号时和在美国银行申请银行账号时,就得写成Huikang Jin。出了论文、专著被别人引用时,按英文引用惯例就被写成了Jin,Huikang。现在国内刊物又要求写成JIN Huikang。在买(国内、外)机票时还被写成Jin/Huikang。笔者有一次去做名片,取的时候打字员告诉我,我的英文名译得不地道,应该像香港人那样做,她已给改成了Jin Hu i-Kang。我当时快气昏了头,我教英语20年,还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拼写我本人的英文姓名!我的名字就被动地有了以上几种拼法,可见中国姓名外译之混乱,有时也是身不由己的。如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后,因其留学期间所获的文凭及学术论文署名等原因,也只好沿用美(英)式拼法,明知故犯。如北大英文教授申丹的英文名就写成Dan Sheng。1963年我进中学,我的英文老师就将我的名字按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写成Qin Hui-Kang。因为在这个粗劣,带有殖民色彩的系统中,金、秦、晋都拼成Qin。有位香港教授还给我说“代、戴”姓,在Wade system中应写成Die,其意乃大忌,因而香港人要加上一个不发音的辅音h,写成了Dieh以避邪。这成了香港姓名英译的一大特色。另外,过去香港居民出生时一般都要取汉、英双名或是英译姓氏,并正式在户籍上登记。大陆目前没有类似《姓名法》的法律条款,没有要求中国居民在户籍上注册登记英文姓、名。但凡在国际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都要同时使用英译名,以便国际文献检索。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按西方文献惯例缩写时,也很容易造成混淆。如Jin Huikang缩写成Jin,H.,就整整少了一个汉字的信息,这会造成大量的重名现象。因为只有26个字母(从A到Z,而实际上汉语拼音没有V,也没有I、U打头的汉字,只能缩写成23个字母而已),全国有多少姓金的人呢?现已知中国李姓人氏已逾亿,也只能缩写成23个字母符号,岂不笑话?这便是中文人名英译在国内、国际背景中的实际运作情况。笔者提议由我国有关部门出面来建议国际社会使用汉语姓名拼音全称作为索引,这样在检索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时,可以避免人为的、不必要的混淆和混乱。2.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每一音节读音有四声调,每一声调又有同音、异(同)意、异(同)形的字,因而华人名、姓回译就很令译者困惑不已。如Wang姓,回译成汉语就不知是“王”还是“汪”。还有汉语的同形、同义、异读字。如山东的单县,拼为Danxian County;古代中华匈奴君主单于又读成Chan Yu;但现名单长翱读成Shan Chang'ao。不仅同一字的姓的拼写不同,容易混读的双名之间也采用了隔音符号,以避免误读,这又是汉语拼音的一大特色。由于在英语中不标注汉语拼音词的声调,汉语拼音借词书写时也不使用声调符号、连字符以及省字符,所造成的混淆也有待进一步澄清和解决。还有汉语的同音、同义、异写的姓名。如“哲、喆”之类,回译时更是令人头疼不已,更不用说其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的不规范的拼法了。如中国历史人物的姓名,孔子—Confucius,孙中山—Sun Yat-sen 等都沿用旧拼写。还有少数民族人名、地名的特殊拼法,如中华蒙古族英才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独有的姓、名也需要用英语来表达和介绍给外界。由于各民族的人文历史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姓名早已进入英语,所以要仔细,不能马虎或是想当然地翻译。由于很多华人遵循“生不改姓”的原则,如老一代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华人的英文名,还继续沿用 Wade system 拼法的英文名,有些还是采用粤语等方言发音拼写。加上我国实行一国两制,港、台、澳地区还部分地沿用旧的Wade system。因历史上的这些原因,在华人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姓名英文拼写。虽然情况有所改观,看来这种姓名拼写的混乱情况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综上所述,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类似《姓名法》的强制性标准来进一步规范统一中国人名拼写,以解决上面所谈的那些问题。中国人姓名不仅有汉语拼音,也有特殊的少数民族姓名拼写;不仅有单名,也有双名,还有单、复姓之别;姓名读音也有异读和方言发音所引起的混乱,在立法时都应加以考虑,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名拼写、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发表了笔者等人吁请解决中文姓名外译混乱的4篇文章之后,在2002年第2期又集中发表了10多篇有关论文,反映了不同领域的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使中文姓名外译问题得到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讨论。看了这些文章之后,笔者受到很大启发,而感受最深,或者说认为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一、汉语拼音是规范中国人姓名外译的基础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认为197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法”(以下简称“拼音法”)基本上是科学、合理和容易接受的。它在规范中国人姓名外译时有很强的约束力,并已为国内各方面,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在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方面已经作出很大贡献,因此它是规范中国人姓名外译的无可争议的依据。但是在拼音法推行了30年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它也的确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使它无法完全和彻底消除中国人姓名外译中的混乱现象。笔者认为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规定“名字如为双音,应连写”。这一规定除了导致名字缩写时损失一个汉字信息外,还有其他弊病(参阅下述第二、三节),因此必须修改。赵文利先生在他论文的最后一段话,说得非常中肯,笔者认为值得在这里引述[1]:“文字(包括拼音)总是在使用中发展的,完全停留在约定俗成一个方面上是不行的。想一下子就制定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完美方案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要权威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一些新规定,来规范和发展语言的拼法,即区别每个汉字的拉丁字母转写方案。法国语言在其发展史上,其权威机构法兰西学院就为了规范其语言的拼写甚至读音,强行颁布过众多规定。几百年的事实证明,虽然要经过一个过程,但社会公众还是可以接受和习惯的。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借鉴。”二、外国人姓重要,中国人名重要杨光中先生的论文中指出了中国人姓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名字远比姓氏重要[2]。该文谈到外国人的名字常限于某些现成的名字中选择,如约翰、伊莉莎白等,而姓氏则较多样化,如牛顿、贝多芬等,差别较大。这样,在某一特定场合,只用姓即可认定某人,因此外人名字的重要性远不如姓氏。反之,十多亿中国人的姓只有“百家姓”、“千家姓”,同姓者动辄上千万。而名字则可用尽上亿个汉字或其双字组合,同名者较少。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区分不同人主要靠名字,而非姓氏,中国人名字的重要性远在姓氏之上。笔者认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在制定中国人姓名外译方案时,必须要体现这一观念。我们不仅要避免损失名字中的任何信息,而且还要设法突出名字中的信息。因此双音名连写的规定就不可取,因它轻视名字信息,导致缩写时损失名字信息,这完全违背了上述中国人名字远比姓氏重要的观点。三、修改双名连写的规定势在必行从十多篇已发表的论文看来,双名连写引发的问题最多,带来的后果最严重,这一点已形成共识。双音名连写除了缩写时将会损失一个汉字信息外,还有杨光中先生文中指出的[2],它还将造成分不清双音的分隔在何处。例如“衍安”和“雅南”的连写都是Yanan。它甚至分不清是单名或双名,例如“希安”和“咸”都是Xian,“楚安”和“川”都是Chuan。虽然可以用分隔号“,”来解决上述问题,但若不连写,而用分写,如Ya-Nan(雅南)、Yan-An(衍安),Chu-An(楚安)和Chuan(川),岂不更为彻底。至于不连写是用一横划为Ya-Nan,或是完全分写如Ya Nan,笔者倾向于用横划,因为是两个字共同组成名字与姓氏搭配。姓名中出现横划是拉丁语系人名中常见的现象,而且又有助于读者判断其可能为中国人,有什么不好。笔者也主张双名中两个音节的首字母均为大写,表示两个字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这样既体现了前述应突出中国人名字信息的观点,也符合英语复合词的构成习惯(如Alnmina-Silica)[3]。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写法,由于强调了名字中两个字的地位同等,使外国人对它们进行缩写时一定会把Ya-Nan缩成Y.-N.或Y.N.。而若写成Ya-nan,则很可能被缩写成Y.,不大可能缩写成Y.-n.或Y.n.。四、尽快着手制定区别同音字的方案鉴于汉语中的同音字(包括同调和异调)太多,制定区别同音字的拼写方案是消除假同名人数量的重要手段。涉及十多亿人的姓名拼写中若不考虑区别同音字的拼写方法,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假同名人,只有建立每个汉字的单一拼写方案,才能使假同名人减少至最低限度,以及降低由拼音姓名回译汉语姓名的难度。因此笔者赞同赵文利先生在文中建议的[1],作为第一步,可先制定区分汉语姓名中四声调的拼音方案。要制定出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区别同音字拼写方案肯定有相当难度,但是现在就应着手探索。从汉语姓名同音字开始的探索,必将为将来制定全面的汉字同音不同拼写方案积累有益的经验。五、“民族尊严”与“国际接轨”发表在《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和2002年第2期的共16篇文章中,除了4篇未明确表态外,其余12篇是主张姓在名前和主张姓在名后的各占6篇,旗鼓相当。主张姓在名前者提到的理由有名从主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以及这么做也并未出现什么问题,因而无须屈从外国人的习惯,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外国人是会慢慢接受的。主张姓在名后者则举出许多与外国人交往中因姓在名前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包括在国外访问时要不厌其繁地向外国人解释自己的姓名;参加国际会议时在代表名录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以及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论文作者索引误排,导致引文检索和论文统计错误等。看了这些说理之后,倒使笔者悟出似乎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当中国人自己外译,并把中国人的姓名按姓在名前处理时,往往会是一路绿灯。因为中国人这样做,外国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中国人怎么写和说(广播),外国人只是看和听,时间久了,也会慢慢习惯,当然也是行得通的。不过根据赵文利先生的文中所述[1],中国科学院在其编印的英文简讯“CAS Newsletter”上将中国人姓名按姓在名后处理,效果也很好。另一种情况是只要涉及与外国人的直接交往,就完全是两码事。在国外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或向国外刊物投稿等,若把姓放在名前,就会不断碰到红灯,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因为这些场合遇到的是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外国人,且多为初次接触,不能指望他们都了解中国人的姓名习惯顺序,因此学者大多主张“投到国外学报的论文还是入乡随俗,按该学报文种的习惯为好”[4]和“切忌将中国人的习惯和汉语的传统用法强加给其他语种”。[5]依笔者看,姓在名前或名后的问题基本上是技术性问题,不宜与民族化甚至政治化挂钩。实际上,传统上同样是姓在名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欧洲国家如匈牙利,在国际交往中,都是采取名前姓后的方式。日本和韩国学者的英语名片都是名前姓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和韩国球员运动服上的拉丁语姓名都是名字的缩写字母之后接姓氏全大写。近年来中国运动员服装上的外文姓名也是这样。有的文章中提到国家领导人都是姓前名后。不过在很多事情上国家领导人都是例外,不具普遍性。至于拉丁语系的匈牙利,情况也是如此。作为例子,笔者在这里引用国际性重要天文学期刊《Solar Physics》(太阳物理学)1980年第67卷317~338页上发表的匈牙利天文学家一篇论文的署名为L.DEZS,LIDIA GESZTELYI,L.KONDS,AGNES KOVCS,and S.ROSTS。其中有三位作者的名字只用一个缩写字母,其余二位作者的名字则全写(大概是怕缩写后与别人重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署名中有些字母上方有标音符(如和),不过在有些场合这些标音符未标出。但所有5位作者均为名前姓后(笔者曾在匈牙利科学院太阳物理天文台认识他们)。其实这些事与民族尊严也挂不上钩。鉴于这些情况,笔者倾向于主张与国际接轨,在中国人姓名外译时,应该随国际主流,把姓放在名字之后。 ① 林元章研究员是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本刊版面所限 ,不能将所有作者文章刊出。下面是部分作者意见的摘要 :●尹斌庸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1 姓和名的问题。姓和名分写 ,首母大写 ,这条基本原则不变。有人主张在名的两音节之间加短横 ,似不可取。姓在前 ,名在后 ,不宜改变。 (至少在国内不能改变。)为了区别哪是姓 ,哪是名 ,可采用已在国际上流行的办法 ,即姓全部大写。例 :  WANGJianguo(声调符号可以省去 )或WANGJianguo2 姓名的缩写。这是一个新问题。一般来说 ,姓不缩写 ,名可以缩。有以下几种建议 :WANGJ .   (缺点是单名、双名分…  相似文献   

15.
一、双名的拼写读到《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我很赞成林元章先生等作者对于官方公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里关于“名字如为双音,应连写”这一规定的异议。但我以为,把我国人名的拉丁字母拼写,照搬到属于拉丁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文章里去,这一做法并无不妥。实际上,这也是拉丁语系的不同语种之间通行的做法。问题在于原来规定的拼写是否科学、合理。我想就这个问题补充一点理由。例如,Chen Xian是“陈先”或者“陈贤”呢,还是“陈希安”或者“陈西安”?两音连写显然给同音字已经太多的汉字又增加了不少麻烦。法语和俄语里面,都有专门的字母用做隔开音节的符号。在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里面,亦早就规定了:“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照此办理,人名“希安”,应当拼写为Xi'an,但却没有这样执行。事实上,在阿拉伯语系的人名拼写里,中间就有用“’”符号来隔开的,例如Abu'l等等。所以,把《汉语拼音方案》里规定的隔音符号“’”用于人名的拼写,应当是完全可行的。此外,用短划“-”当然也可以。考虑到各国人名里面插入短划“-”的比较常见(如西方人的复姓),有较多的作者倾向于建议使用短划来插入中国人双名的两个汉字拼音中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二、人名问题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人名有些什么样的结构,又应当如何拼写,这确实是一门学问。笔者既不是语言学家,又不是民族学家,仅略知一二,试论如下。古时各族人都没有姓而只有名,姓都是后来才有的。发展到了今天,据我所知,有三种主要的情况:一是姓在前而名在后,以汉族为代表,亦包括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以及东亚的一些其他民族;二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主要是欧洲各国及其原殖民地;三是依然保留着有名无姓的传统,例如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包括我国的维吾尔族。这些情况是历史形成的,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没有高下之分,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决不能借口“国际接轨”而让一个吃掉另一个,这就是笔者的基本观点。汉族人的姓,多是单字,亦有双字、三字甚至更多字的。汉人的名,多为单字或双字;但在“名”之外,还可以有“字”“号”等等。西方人可以有“复姓”,更可以有一大排的五六个名字。我们在这里只说姓名排序的先后,以及有名无姓的问题。三、人名与语言文化汉人的姓出现比较早,最早的姓氏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王公贵族的辖地或封邑为姓的,如:秦、楚、宋、陈等。古时候的“庶民”是没有姓的,称呼阿狗阿牛就可以了。到了人们普遍有姓之后,才有“百姓”这个称谓。后来,我国的邻邦高丽(今之朝鲜和韩国)和越南,都相继有了姓。而日本每个人都有姓,才是几百年前的事。欧洲人姓名的发展,也有一个相似的过程。古希腊人好像都没有姓,例如,Archimedes(阿基米德)就只有名而无姓,而Pythagoras of Samos则是“从萨莫斯岛来的毕太哥拉(毕达哥拉斯)”的意思。后来的人名似乎长期都是这样表示。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Leonardo da Vinci,就是“从芬奇地方来的利昂纳多”的意思。他的名字是Leonardo,而da Vinci(达·芬奇)不是姓,只是表明乡土的人名后缀。再后来,这种人名后缀才逐渐演变为姓。到了今天,西欧各国的人名序列里,如果名与姓之间有小写字母打头的da(或者法国人的de,德国人的von,荷兰人的van等)一类的插入项,大抵是贵族出身或其后裔,他们的姓多半原来是地名。在这一点上,东方人和西方人确有共同之处。然而,据分析,由于语言习惯,或者说是语法的不同,就产生了姓名次序的不同。例如,在汉语里把秦国的君王称为“秦王”。在英语里,就会说成The King of Qin (Chin)。那么,在地名转化为姓的时候,中国的“秦”就会居名字之前,而西方语言里的姓,就会居名字之后。刚才引述的da Vinci,已经暗示了这后一种次序的先兆。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姓前名后和西方人的名前姓后,植根于不同的语言和独立的文化,只要仍然存在着两种语言和文化,就不应当将姓名的次序强求一律。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地球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最多这一因素,就更不应该抹煞自己的文化传统,屈从于别人的习惯。四、无姓的人名今天,距离我国不远的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那里的当地人都是没有姓的。苏加诺和吴努这两个人名里的“苏”和“吴”,都只是一种尊称而不是姓。上面说过,世界上信奉伊斯兰教的许多民族,包括我国的维吾尔族等,亦只有名而无姓。例如,司马义·艾买提,“司马义”是他本人的名字,“艾买提”是他父亲的名字。这种名字的次序,同俄罗斯人姓名里的前两部分“本人名·父名”是一样的。采取出生的地名为人名的后缀,与采取父亲的名字为人名的后缀,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人名的字数有限,总不可能把一个人的所有数据都放进去,总要有所取舍。各个民族要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允许有不同的取舍办法。那么,没有姓的人名怎么样拼写呢?对于古人,一向解决得比较好,照他原来写的次序就是了。例如我手头有一本《科学家传记词典》(Concis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其中Leonardo da Vinci照原样放在“L”部,并没有把da Vinci或者Vinci当做他的姓来排列。可见西方人对他们的祖宗还是比较尊敬的。但今人受到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当今伊拉克国家元首的名字的拼写本来是Suddam Hussein,我国大陆的汉语出版物正确地翻译为“萨达姆·侯赛因”,一般就称呼“萨达姆”,即他自己的名字。但西方人却把他的名字写成Hussein,Suddam;亦即是说,把他的父名“侯赛因”当做他的姓。在这种影响之下,我国大陆的一些英语出版物(如1989年出版的《英汉大辞典》)亦沿用了这一错误的拼写。由此可见,一方面,在人名的拼写里,完全照着人家原来的次序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即使不符合所谓“国际惯例”,也是可以做得到的。五、中国人姓名拼写应当按照原来姓前名后的次序现在回到中国人(指汉族和姓名习惯与汉族相同的部分少数民族)姓名拼写的问题。细心的读者从以上的论述,自然看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中国人姓名拼写应当按照原来姓前名后的次序。这与一些专家观点不同,也不符合所谓“国际惯例”,但我有充分的理由:第一,这样做是可行的。已经有了很好的先例:Sun Yet-sen(孙逸仙),Mao Tse-tung(毛泽东)(这些双名之间的短划,是英语出版物里的常见用法)。这些姓名的写法已被全世界接受,人家好像从来不(或者极少)用Y.S.Sun,T.T.Mao等别种拼写。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下去,并且广为宣传,一定是行得通的。第二,在发表论文,出版书籍等场合,一般都要注明作者居留地和(或)所在单位。编辑看到你是在北京,知道你是中国人,便有足够的根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处理姓名的排序。当然,这里不包括海外的华人。他们入乡随俗,甚至取了西方的教名,那是他们的自由。第三,姓前名后更便于编人名索引,按全称的首字母排序就行了。上面说过的Leonardo da Vinci等等古代人名,早就是这样处理了,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麻烦,为什么到了我们中国人头上就会生出麻烦来呢?第四,把人名中的姓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方法,屡见于国内出版的外语书刊,但在国外碍难通用。姓前名后中间加逗号的办法,国际上实际上只用于西方人名的索引或词典,我们拿来用在正文当中则易引起误会。直接按照我国习惯,写成Mao Tse-tung或Mao Ze'dong等等,就可以避免那些毛病。这并非“将中国人的习惯和汉语的传统用法强加给别的语种”,因为我们并不是要改变外语里面对他们自己国家里的人名写法,而只是“名从主人”,即任何语种都要尊重被称呼人的传统习惯。国外出版的英文版《国际名人录》(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1997-1998,61 ed.Europe Publication Limited),其中的海外华人姓名按西方习惯排序,如:MA,Yo Yo(马友友),而中国人姓名则完全按照搬汉语拼音的次序,如:MA DAYOU(马大猷),MA HONG(马洪)等。由此可见,实际上在国外,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人的姓名,采用了接近于本文所建议的拼写方法;并且,这可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们的。为什么一些外国人都觉得行得通并且已经这样实行了,而我们却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民族传统呢?  相似文献   

16.
4 中国人名(汉语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4.1 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4.1.1 正式的汉语人名具有姓和名两个部分。姓和名两部分分写,每部分开头的字母都必须大写。Liú Dōng 刘东 Wáng Jiànmín 王建民 Ouyáng Shān 欧阳山 Simǎ Yùhuá 司马玉华4.1.2 姓氏并列(限于某些已婚妇女使用),在姓氏间加短横。Zhāng-Luó Yùxiù 张罗玉秀4.1.3 根据汉语人名的习惯,姓在前,名在后。有必要区分姓和名的时候,可以把姓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姓和名可以全部大写。LIU Dōng 刘东 SIMA Yùhuá 司马玉华LIU DONG 刘东 SIMA YUHUA 司马玉华4.1.4 仿姓名的笔名、艺名、法名、教名、技名、化名等,按姓和名的写法处理。Lǔ Xùn 鲁迅(笔名) Méi Lánfāng 梅兰芳(艺名) Nírén Zhāng 泥人张(技名)5 不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5.1.1 三音节以内不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如笔名、小名、艺名、神名、法名、外号、绰号等,连写。Bō 波(笔名) Língling 玲玲(小名) Nézhā 哪吒(神名) Hóngxiànnǚ 红线女(艺名)5.1.2 三音节以上不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按词或语节分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分写的,连写。Héngtáng Tuìshì 蘅塘退士(笔名) Tàibái Jīnxīng 太白金星(神名)6 声调、缩写、隔音符号6.1.1 在必要场合,人名的声调符号可以省略。Liu Dong(或LIU Dong) 刘东 Simɑ Yuhuɑ(或SIMA Yuhuɑ) 司马玉华6.1.2 在必要的场合,人名可以缩写。缩写只限于名,采用名的每一音节开头的字母,后加表示省略的圆点。Liu D.(或LIU D.) 刘东 Simɑ Y.H.(或SIMA Y.H.) 司马玉华6.1.3 在人名中,当ɑ、o、e开头的音节连写在别的音节后面的时候,在ɑ、o、e的前面加隔音符号。Wáng Shì'ān或Wang Shi'ɑn 王世安 Yáng Kě'ér或Yɑng Ke'er 杨可儿* 本规则为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课题组制订的初稿,未正式公布。本刊只摘登了“规则”的一部分,并对其中例子作了删减。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人名分汉语姓名和少数民族语姓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姓名 ,汉语姓名按照普通话拼写 ,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拼写。二、汉语姓名拼写法如下 :(一 )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 (杨 /立 ,杨 /为民 )(二 )复姓连写。 (欧阳 /文 )(三 )笔名 (化名 )当做真姓名拼写。(四 )原来有惯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并在书刊上常见的 ,必要时可以附注在括弧中或注释中。三、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 ,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 ,分连次序依民族习惯。《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 )》可以适用于人名的音译转…  相似文献   

18.
4 中国人名 (汉语人名 )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4 1 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4 1 1 正式的汉语人名具有姓和名两个部分。姓和名两部分分写 ,每部分开头的字母都必须大写。Li挷D嵀ng 刘东  W偄ngJi劋nm姫n 王建民  Ouy偄ngSh仭n 欧阳山  Sim儯Y敶hu偄 司马玉华4 1 2 姓氏并列 (限于某些已婚妇女使用 ) ,在姓氏间加短横。Zh仭ng Lu幃Y敶xi敶 张罗玉秀4 1 3 根据汉语人名的习惯 ,姓在前 ,名在后。有必要区分姓和名的时候 ,可以把姓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 ,姓和名可以全部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人名如何外译引起社会上的不少争论,在采取何种译法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中外结合,如将王大卫译成David Wang;有人主张结合西人读音,如沿用威妥玛式拼法,如将孙东译成SUN TUNG;在姓和名的顺序问题上,有人认为应该名在前,姓在后,有人虽认为应该姓在前,名在后,但又建议在姓和名之间加上分隔符。在如何处理双名问题上,有人提议使用分隔符号,如将陈彬文译成Chen Bin-Wen。至于在大小写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意见的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五花八门,加之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译名风格的影响造成了中国人名外译上的混乱,给我们的国际交流活动带来了不便。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在人名拼写上的习惯不同,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单位和出版物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国家有关法规。我们认为,在中国人名外译问题上,应该依照《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等法规,采用汉语拼音方式来规范中国人名外译,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出台《拼音法》。
从民族文化传统来讲,中国人把姓氏摆在名字前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姓名的使用和书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将姓名的顺序颠倒。再者,汉语拼音采用拉丁语系的写法,在实际运用上并不困难。
从政策法规方面来讲,我国在国人姓名外译问题上实际上已有明确规定。例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4年5月发布、1976年9月修订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明确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杨/立,杨/为民)”;“复姓连写:(欧阳/文)”等。那么,“姓在前,名在后”,“双名连写,中间不加短横”等原则也是规定了的。国务院1978年9月批转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所附的“实施说明”明确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同时规定:“一些常见的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原来有惯用拼法的(如孔夫子、孙逸仙等),可以不改,必要时也可以改用新拼法,后面括注惯用拼法”,“海外华侨及外籍华人、华裔的姓名,均以本人惯用拼法为准。”
外交部于1978年12月1日通报各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外交部翻译室作为外交文件翻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多年来一直是严格按照这一规定行事,效果也是显著的。
应该进一步指出,汉语拼音方案目前已由我国的国家标准发展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和其他词语的国际标准。因此,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国人名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标准。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公民所持护照的英文名字都是依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国外新闻媒体在报道我国情况涉及人名地名时,其读写顺序和我们一样,例如,北京以前的英译是Peking,在我们按拼音改成Beijing后,现在世界上都用Beijing。其他的许多例子就不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人名外译有没有规范,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坚持有关规范,也就是坚持用《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等来统一中国人名外译标准。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的使用体现了国家尊严,民族感情以及建立在一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名外译问题上我们应当认真遵循现有规范,不可各行其是。另外,既然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法规,我们就应当严格依法行事,这也是一个法制社会公民的义务。同时我们也认为,一些具有建设性、合理性的意见也值得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以研究,为今后修订有关法规时有所参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法制日益健全,以立法形式,例如通过制定《姓名法》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名外译标准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姓名的英译早年就有一些惯用的规范格式,现在更有了明文规定。按理说,只需照办就行了。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分歧和混乱还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究竟采用姓前名后还是名前姓后。不少人认为,用英文写文章主要是给洋人看,这就应该按照(或者照顾)他们的习惯,把姓放在后面,以避免姓名混淆。相反意见则认为,我们译洋人姓名时,都遵从他们的习惯,写成名前姓后。因此,中国人姓名译成英文时,就应按照我们的规矩,姓前名后。这样才符合对等、公平的原则。如果说有些洋人可能不了解我们的情况,那就应该告诉他们。一次、两次、多次下来,他们迟早总会清楚的。我国领导人的姓名在各国英文报刊上出现时全都按姓前名后的次序排列,且执行得很好,为什么一些人偏要把自己的英文姓名排成名前姓后呢?这的确值得认真研究。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情况。在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英译姓名就有姓前名后和名前姓后两种,但不是随意乱用。知识界和商界等人士一般都是名前姓后,而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则是姓前名后,如孙逸仙、宋庆龄、蒋介石。像宋子文这一层次的人则多是名前姓后。另外还有一些人也采用姓前名后。例如洋人办教会学校中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英文姓名是把中文姓名按威妥玛拼写法转写成的。姓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名如有两个字就分开写,第一个字母都用大写。上述不同类型的人的英译姓名书写格式为什么虽不一致,但却似乎又有些内在规律?如果仔细琢磨,相信能悟出一些原因。
其次,看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人用本国文字书写时,也是姓前名后。据说匈牙利人也是姓前名后。值得探讨的是,他们的英译姓名究竟是姓前名后,还是名前姓后,或者也像我们那样,不太统一?还有,翻译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从笔者接触过的日本知识界和企业界人士的名片来看,他们的英文姓名好像全都是名前姓后(汉字写的日文姓名则是姓前名后)。购买飞机票填写的表则是先写罗马拼音的姓,再写名的第一个字母。韩国人的情况好像也同日本人的类似。我不知道他们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的英译名是怎样写的。不过,曾见到过东京火车站前广场中的一座大铜像,下面有日文和英文写的那个人的姓名,都是姓前名后。多年前,《China Daily》曾刊载我国外交部长黄华与日本外相樱内义雄在联合国会谈的消息。黄华(Huang Hua)是姓前名后,而樱内义雄却印作Yoshio(义雄)Sakurauchi(樱内),顺序倒过来了。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电视直播节目中,金大中和郑梦准的拼音译名都是姓前名后,而小泉纯一郎却是Junichiro(纯一郎)Koizumi(小泉),名前姓后。
下面稍稍扩大一下讨论的内容,通过一些具体例子看看各国人名、地名、国名、机构名等是由谁来定的。A国的人名、地名、国家、机构名等译成B国文字时,译名究竟是由A国定,还是由B国定。笔者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①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日文则译作米国。②“毛泽东”日文写作“毛沢東”;我们写日本人的姓名时,则按我们的简体汉字来写。③日本城市横滨,日文却是横浜。④南非南端的Cape of Good Hope,中文是好望角,日文是喜望峰。⑤Greenland译作格陵兰;Iceland译作冰岛,而不是爱斯兰。⑥日内瓦的英文是Geneva,法文是Genève,德文是Genf。⑦意大利城市Milano,英文把o去掉,变成Milan,中文也把o的发音去掉,译作米兰。意大利人则既不把北京译作Beijing,也不译作Peking,而译作Pechino。⑧ 法国首都Paris,英文和法文的拼写一样,但法文s不发音,英文却读出s音。我们也不发s音,译作巴黎。⑨美、加两国边境的Lake Superior,我们音译为苏必利尔湖,俄文却按superior的词义译为Верхнее озеро。⑩日本按罗马拼音为Nippon或Nihon,但英文却是Japan。仅从上述例子就可以看出,A国的人名、地名、国名等译成外文时,主要由B国来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些机构和单位名称,翻译时仍保留A国写法,只是读音按B国。例如日本的外务省,译成中文时,仍写外务省(按中文念),不写外交部。我们的外交部,日文也写外交部(按日文念),不写外务省。这也许是因为有像厚生省那样的部,职能与我国卫生部又不完全一样,译成卫生部不妥,所以保留厚生省的写法。
最后再来探讨一下中国人的英译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可行性。国家领导人和特别知名人士的问题估计不大。至于一般人,如果读者(特别是洋人)能判定文章所介绍的某个人是中国人,而且还知道中国人姓前名后的规矩,那么大概不会出错。但如果读者从前后文不能确认那个人是否为中国人,就会有问题。再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有些还入了外国籍,成了外国人),以及早年留学归来的专家,大多有自己起的英译名,且多是名前姓后。这样,各种类型的人碰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如果再有日本人、韩国人,那就更容易乱了。总之,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办法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问题。相反,一律采用名前姓后大概也不行。有人主张中国人的姓全都写成大写。这是考虑到姓前名后容易产生姓名混淆。不过,这个办法也不见得好。试想,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的人的姓全用大小写,惟独中国人用全大写,岂不很不协调?该怎么办?我认为应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查明有关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执行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