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视觉系统物理模拟是一个特别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但很有必要从一切方面来研究。作者将控制原理的一般理论应用到视觉系统中,建立了视觉系统的自控阻断矩阵方程这一数学模型,并用晶体管电压反馈使其饱和来模拟真实系统处在思维活动的状态。在视觉系统自控阻断特性的物理模拟中,这是最简单而实用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静止物体的视觉形象不随时间改变,视网膜所感受的和照相底片所记录的相同。对于运动物体的视觉形象,由于视网膜对感受有持续性,它所感受的和照相底片所记录的会有不同。下面讨论物体的视觉形象时,指的是照相底片的记录而不是视网膜的感受。实际上照相机的曝光时间也会改变视觉形象,因此要假设使用理想的快速照相机。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形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退化及致盲的常见原因.研究发现,这些患者视网膜中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及视神经通路依旧完好,借助人造视网膜的电刺激有可能恢复患者的视觉.专用集成电路是人造视网膜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介绍了人造视网膜系统中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并提出了用于新一代高密度电刺激人造视网膜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体系架构,同时设计并测试了采用此体系架构的一款128通道的专用芯片.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物视觉特性的成像系统设计是视觉仿生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了两种生物视觉成像系统,分别是昆虫复眼成像系统和鸟类视觉成像系统。其中昆虫复眼成像系统为2×2的阵列光学系统,通过结构设计完成拼接;鸟类视觉成像系统为双光路光学系统,分别模拟了鸟类视网膜上的双中央凹系统。成像质量完好,验证了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先进视觉系统(AVS)研究中心:数字视网膜系统"安防+AI",数字视网膜系统算法助力平阳公安"智慧搜人"。数字视网膜系统实验室和温州平阳公安局围绕智慧搜人业务系统开展合作研究,经过半年系统落地探索验证,于2019年10月完成交付,视频分析和检索业务得到了公安客户认可,是数字视网膜系统2000路标志性应用落地案例。实验室提供了包含视频目标检测、跟踪、特征提取表示、跨摄像头跟踪、亿级  相似文献   

6.
在面向生产现场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视频图像的庞大数据量与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条件往往容易形成冲突,而繁杂冗余的现场视觉信息也难以符合生产监控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网膜中央凹视觉的生产监控图像处理方法,从生产监控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模仿人眼的视觉感知特性对视频图像进行空间变分辨率转换,从而降低数据量并实现对监控效用信息(MEI)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帮助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有效降低视频传输码率,在保证系统实时性的同时提高了生产监控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RT97是一种特异性识别中、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抗原簇的抗体.采用组织化学技术对金鱼(Carassiusauratus)视觉系统内RT97识别神经丝的表达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RT97在金鱼视网膜、视神经和视顶盖中均有阳性反应:①在视网膜内视纤维层、内网层、内核层的水平细胞、光感受器的外节有RT97阳性反应;②在视乳突部和视神经有少量生长纤维为RT97阳性;③在视顶盖中RT97阳性反应集中在顶盖的边缘层(SM),同时观察到有RT97阳性纤维从中央纵突区(TL)通过顶盖腹面延伸至顶盖边缘区.实验结果提示,RT97不仅可作为金鱼视觉系统视觉生长纤维的一种标记蛋白,同时在视顶盖由RT97识别的蛋白也可能是一种吸引视觉纤维生长的靶蛋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普通鲻鱼和稜鲻视网膜电图(ERG)的一般特性、适应性、光谱敏感性及闪光融合频率(FFF)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的视觉特点很相似,ERG特性与中上层鱼类较为接近,具有典型混合视网膜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界中电磁波波谱范围很广,波长由短至长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而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只能感知可见光(波长390~700纳米),只占电磁波谱很小的一部分。由于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缺乏能够感知红外光的感光蛋白,人类和哺乳动物无法通过视觉系统感知红外光,为此人们发明了以光电转换和光电倍增技术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杰 《科学世界》2007,(8):59-59
在视网膜上有能感觉光的视觉细胞,视觉细胞受到损伤就有失明的危险。2004年通过小鼠试验,证实在受到损伤的视网膜上有一部分细胞能转化为视觉细胞,但是数量还不足以恢复视网膜的功能。现在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能够促使这部分细胞向视觉细胞转化,在治疗视网膜疾病方面开创出新的可能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对像素化人工视觉条件下汉语印刷文本的阅读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仿真环境模拟了植入电极数为10×10、相邻电极间距为250μm的矩形视网膜电极阵列的光幻视效果。通过仿真实验评估了窗口宽度、光幻视灰阶数以及光幻视刷新率3种因素对阅读工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窗口宽度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阅读;而阅读工效则随光幻视刷新率增加呈单调上升趋势。光幻视灰阶数对阅读工效无显著影响。该研究为人工视觉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前期理论储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在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视网膜各层厚度及细胞密度,进而对其视觉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昆明小鼠视网膜的总厚度趋于变薄,棕色田鼠则相反;在有光情况下,棕色田鼠视网膜总厚度趋于变薄,昆明小鼠则相反;不同的光照处理条件下,两种鼠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的核层均逐渐由厚变薄.研究结果提示,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地上鼠和地下鼠的视网膜可对不同的光照条件产生适应性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二者进化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atus)是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其视网膜电图(ERG)作为网膜的综合电位是反映视觉特性的一个良好指标。目前对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以昆虫、乌贼和鲎为主,至于虾蟹研究颇少。且缺少系统研究。为加深对蟹视网膜特性了解,本文对我国常见的三疣梭子蟹ERG的波形和适应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物超弱发光(Ultra-weak Photon Emissions or Ultraweak Bioluminescence,UPEs)又简称为生物光子(Biophotons),被证明在植物、微生物和一些动物细胞之间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是否在神经回路和视觉通路中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仍然不清楚。利用EM-CCD为基础,构建生物光子检测系统,对新分离的大鼠全眼、晶状体、玻璃体以及视网膜样品自发的生物光子和可见光诱导产生的生物光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鼠眼球中视网膜等部分可以自发和在光诱导情况下辐射出生物光子。  相似文献   

15.
鸟类视觉系统的离顶盖通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离顶盖通路是鸟类视觉系统的一条主要途径,由视网膜-顶盖-圆核-外纹体等组成.视网膜接受外界视觉后主要沿这条通路直接传送到端脑,也有些视觉信息通过一些侧支回路间接地投射到端脑.顶盖-峡核回路构成离顶盖通路的一个侧支,峡核大细胞部-顶盖的兴奋性通路和峡核小细胞部-顶盖的抑制性通路构成了峡核-顶盖之间的正负反馈回路.离顶盖通路中的神经元参与识别物体的运动、颜色、亮度和形状分辨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将嗅觉神经系统刺激、响应的WinnerLess Competition (WLC)模型应用到视觉通道的视网膜神经元网络的计算之中,研究视网膜神经元的电位发放特性.通过数值实验,发现视网膜神经元的电位发放与生理实验的结果相近,得出WLC模型能够用于视觉通道计算研究的结论,并分析了视网膜神经元网络中神经节神经元电位发放的ISI,讨论了该网络模型的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失能眩光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视觉可靠性的要求,分析了阈对比和背景亮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夜间行车时前照灯的实际照明环境,讨论了眩光在人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等效光幕亮度及产生的失能眩光;等效光幕亮度的增加导致对比度下降并使眼睛出现失能;最后给出了当光强增大时由于对比度下降而造成失能眩光出现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建立在坚实生理学证据之上的底-顶加工说和特征检测理论在视觉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对于顶-底加工人们只能靠一般常识,即知识或经验通过激活记忆中的神经表征影响视觉过程。但是近年来,来自人和猴的研究为顶-底的加工提供了实验证据。 首先位于猴腹侧加工系统内的物体和面孔视觉记忆表征,提供了神经编码是怎样创立、组织和再激活的最佳实验证据。联想性编码是通过学习由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经元建立的,这些神经元具有将时间性关联刺激的表征联系起来的能力。其次,不仅来自视网膜的底-顶信号,而且来自前额叶的顶-底信号都能触发联想性编码的提取,既可以作为有意识回忆的神经基础,又是顶-底加工影响视觉过程的基础。脑损伤病人研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人类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猴fMRI研究以及猴细胞电生理分析相结合,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视觉脑机制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眼底视网膜的病变不仅会导致眼睛本身的大部分疾病,而且可以反映人体的其他疾病。对人眼视网膜的精确观察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但由于人眼波前像差的存在会使获得的眼底图像难以达到临床诊断的要求,因此与自适应像差校正技术相结合的眼底视网膜成像课题具有极重要的研究意义。研究了自适应光学在眼底成像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自适应成像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自适应技术的人眼视觉科学设备难以普及和商业利用的原因是缺少一种有效而且低成本的波前校正器。液晶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有效校正眼底成像系统的实时波前误差,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介于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底成像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适应眼底成像系统将逐步走向产业化。  相似文献   

20.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雪貂 1.雪貂、狗、猫的视网膜毯、视网膜、颅骨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rthe TaPetum,Retina and Skull of theFerret,Dog and Cat.//G.Ywen,JA Sturman,J W Shek······……200 2.雪貂在视觉系统研究币的应用。useof Ferret in Studies of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