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拉萨市大气气溶胶~(10)Be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西藏拉萨市西郊(29°38′N,91°01′E,3640ma.s.l.)采集了30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加速质谱器(AMS)测试了样品的10Be浓度.拉萨市近地面10Be全年平均浓度为14.14×104atmos/m3.大气对10Be的湿清除作用较小,10Be可以作为反映青藏高原地区上层大气动力过程的指标.10Be浓度春季较高,NCEP资料分析表明,2~6月高空大气以从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为主,可能是造成春季高10Be浓度的主要原因.夏季末与秋季初(8~9月),10Be浓度的低值与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低值时间上表现出一致性,NCEP资料分析表明10Be和臭氧可能共同受到大气从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3.
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1]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上空的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在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总量有着十分显著的逐日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山站位于臭氧洞边缘,受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摆动与伸缩的动力过程影响有关。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和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和与中山站(69°22′S,76°22′E)同在普里兹湾地区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68°34′S,77°54′E)的探空资料,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的湖区包括泸沽湖(当地人称亮海)、草海(与亮海相连的管状小湖)、海门河以及湖周山地。湖区位于川西滇北接壤地区,在北纬27°38′~27°47′和东经100°43′~100°58′之间,约350多平方公里。泸沽湖是湖区的主体,它的海拔高程为2690米,是一个高原断层淡水湖泊。它的地理位置靠近工矿城市——渡口,有公路相通,相距约200公里。泸沽湖气候温和,风景旖旎,水产潜力大。因而,开发利用泸沽湖及其湖区,为渡口工业城市提供水产,开辟工人疗养和发展旅游事业都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81,26(23):1439-1439
1980年2月16日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全食带从大西洋东部开始,经过非洲南部、印度洋北部、印度、缅甸,在我国云贵地区结束。本次全食时,地方视午全食发生在0°42′N、48°35′E;在我国境内,见食条件以瑞丽为最好,地面见食情况为17:27(北京时,下同)初亏,18:32食甚、食分为1.03,复圆是19:31,在日落以后。  相似文献   

6.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82,27(8):488-488
我们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进行综合海洋地质调查中,1978年8月2日于南澳岛正南72.8公里处(22°48′36″N,117°04′30″E)水深42米的ZD700-140测站,用大洋50型采泥器采得多块钙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当即初步判断为沉溺的古海滩岩(图1A)。现将三年来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南极中山站紫外辐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明显增加,对极区生物圈环境与全球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1993年起,我们在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分别建立了辐射和臭氧观测系统,获得了紫外辐射和臭氧的连续观测资料.本文主要分析1993年2月~1994年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初步讨论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与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关系.1 观测仪器观测用的采样系统是RYJ-2全自动辐射记录仪,瞬时值分辨率为1W/m~2,时累值为0.01MJ/m~2,采样速率为1min,精度为0.6%.观测项目有紫外辐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和天空辐射表均系美国EPPLEY公司生产的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传感器,紫外辐射波长为290~385nm,灵敏度为160μV/W·m~(-2),仪器运往南极观测前在中国气象局计量中心进行了标定.同期进行的紫外辐射B波段(波长为285~325nm)和臭氧观测仪器在文献[1]中已作说明.2 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甜水海地区第四纪有孔虫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元芳 《科学通报》1997,42(7):740-742
1995年7月笔者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东南面约100m处(35°21′N,79°35′E,海拔高度4840m)进行钻探和地表剖面采样.经分析在钻孔和地表的湖相沉积中都发现有孔虫化石.在世界上海拔最高、距海遥远的青藏高原腹地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晚第四纪有孔虫化石尚属首次,这为青藏高原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地理位置:东经123 °34′-125 °46′,北纬40 °49′-41 °35′,面积218.2平方千米,包括本溪水洞园区、平顶山园区和五女山园区. 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具有多样性、科学性、典型性、珍稀性和可观赏性.  相似文献   

10.
北海道的概况北海道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很特殊,它位于东经139°20′~148°53′和北纬41°21′~45°33′。中心城市札幌与美国的纽约及波士顿,第二大城市旭川与法国的马赛的纬度大致相同。属于日本最北端的宗谷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花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宋长青 《科学通报》1997,42(20):2182-2186
随着古气候研究的不断深入,准确的定量重建古气候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中国北方215块表土孢粉样品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花粉-气候因子的转换函数,旨在以此定量代换指标重建内蒙古调角海子DJ钻孔古气候因子的数值特征.与此同时,亦可为广大第四纪孢粉工作者在定量重建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1 材料和方法一定数量的表土花粉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建立转换函数的基础. 本文收集的215块表土花粉样品主要分布在48°25′~29°19′N,133°12′~75°05′E的范围内(图1),对应每一个采样点的气候指标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中心气候数据库获得.孢粉种类的选择主要是以在中国北方200余块表土样品中出现频度高、地层中易识别且较为常见种类为依据. 本文选取如下13种花粉类型用于建立与气候因子的转换函数、花粉类型包括桦属(Betula)、栎属(Quercus)、胡桃属(Juglans)、榛属(Corylus)、松属(Pinus)、鹅耳枥属(Carpinus)、云杉属(Picea)、莎草科(Cyperaceac)、麻黄属(Ephedra)、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c)、菊科(Compositae)及禾木科(Gramineae);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年  相似文献   

12.
青海可可西里苟弄错地区近二万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炳元 《科学通报》1994,39(18):1727-1727
苟弄错位于青藏公路84道班以西约60km(34°38°N,92°09′E),海拔4670m.1990年6月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湖东约100m的湖滩上(高出水面20cm)打一钻孔,孔深7.25m,并取得完整岩芯.钻孔顶部43.7cm为灰黄色的砂质粘土,含有细砂,可能为  相似文献   

13.
易朝路 《科学通报》1998,43(6):655-656
冰碛物测年是冰川地质环境重建的基本要求.由于冰碛物含碳量太低,本文用加速质谱计(AMS)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末次冰期以来的羊背石上和冰碛物中的同生和次生碳酸钙进行无机碳测年,以期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冰川沉积物测年难题提供一条途径.(1)采样区概况  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中部喀拉乌成山主脉北坡(43°7′N,86°49′E).河源区内的山脊海拨一般为4100~4300m.主峰天袼尔峰海拔4486m.现代雪线高度4000~4100m,发育有现代冰斗冰川、小型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650~3700m.末次冰期以来的冰…  相似文献   

14.
雷州半岛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面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雷州半岛西南部沿海的古珊瑚礁,是广东大陆沿岸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发育在中更新世玄武岩滩地上的典型珊瑚岸礁.该区的地壳垂直运动自新第三纪以来为沉降区,到全新世中期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数十年是轻微下降区.我们于1993~1995年间先后3次考察了灯楼角(20°13′N,109°56′E)和水尾村(20°24′N,109°52′E)的古珊瑚礁,前者礁平台(礁坪)最宽处约1km,长逾2km,后者礁平台宽约0.5km,长约1km.是研究全新世高海面较理想的地区之一.1 古海面标志物及其确切位置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最重要是要找到能真正代表当时海平面的位置,并能测定标志物的高程和年龄.经多年研究认为,以大型块状滨珊瑚构成的礁顶面,是研究古海面的最好标志物.南海礁区单个礁体的礁顶面,宽度从几十米到千米以上;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其礁平面很平坦,高差很小.由于珊瑚只能在水下生长,其实际生长上限在大潮低潮面下1m深,珊瑚礁顶面记录着海平面的确切位置,珊瑚样品又是多种测年方法的上选材料,因而珊瑚礁顶面是古海面的极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红层的农业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四川盆地位处我国西南腹心地区,介于东经102°30′—110°,北纬27°40′—32°40′之间,似斜菱形,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盆地的周边为高山峻岭环绕,其中为红色丘陵区。盆内地质构造较盆周简单,以北东—南西向构造为主;侏罗白垩纪红层分布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占80%以上,尚有部分早、中三叠世(飞仙关期、巴东期)及早第三纪红层。红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孔隙裂隙水为特征;地球化学因子较复杂,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区内土壤除大江大河沿岸具少量多源类土壤外,全为单源类(仅一类母岩)的初育型紫(红)色土。由于正处于中亚热带气候区,雨量较充沛,但植被普遍遭受破坏,覆盖率较低,个别地区几乎完全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原大气O_3及紫外辐射UV-B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郭松 《科学通报》1994,39(1):50-50
近10年来,南极臭氧洞以及全球性臭氧减少的趋势,已得到国际大气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英国环境部门1991年的环境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1年间,北半球中纬地区的臭氧总量在春季大约减少了8%,这主要是平流层臭氧的减少,而对流层臭氧的年增长率约为1%.WMO 1992年南极臭氧公报也指出:1992年不仅南极臭氧洞的最大面积比往年大25%,而且测到了105D.U.(Dobson单位=10~(-3)atm.cm)的历史极端低值,持续时间也大大超过往年.同时,据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气象部门的报告,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臭氧往总量在1992年冬春季也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贵动物和山地生态系统为重点的一个保护区,面积约20万公顷。1980年1月,卧龙被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确定为世界保护大熊猫的研究中心。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西南部,当约北纬30°25′—30°25′,东经102°52′—103°24′,地处邛崃山脉的南段,境内峰岭叠叠,如波如涛。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降,主要山岭有巴郎山、四姑娘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施祺  陈发虎  夏敦胜 《科学通报》1998,43(9):1007-1008
格陵兰冰芯[1]记录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北大西洋高纬地区气候曾经历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波动.东亚季风区也曾记录到这种变化[2],但其详细过程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为此,对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区做了详细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分辨率甘肃曹岘黄土剖面(36°33′N,104°38′E)进行了2cm连续采样分析(约70年时间间隔),以粒度和磁化率作为冬、夏季风的替代指标,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演化进行了研究.剖面位于靖远西塬(黄土塬)顶部(黄土厚400m以上),本次研究仅取其顶部54m.从剖面的地貌部位看,其黄土粉尘…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型石冰川的发现及石冰川的最新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84,29(13):810-810
“石冰川”(Rock glacier)一词1910年由Capps在美国地质图说明中正式提出。它是水缘区一种舌状或叶状堆积体,通常由块石砂砾组成。源头部分比较低洼,舌部外形上凸。很象是一条小冰川故名。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山区。石冰川的类型和成因是比较复杂的,至今也还有没有查清的问题和不同看法。已知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石冰川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我国东昆仑山(35°40′N,94°E)所见之石冰川却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Bomaradzki(1951)  相似文献   

20.
2002年8月6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冰川雪藻。这是由冰川学家张文敬在北纬78°13′的北极冰川上发现的。现在让我们跟随张文敬教授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