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番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颖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0,(1):234-234
职业兴趣是兴趣研究的重要分支,基于各种兴趣理论的研究,产生出不同的职业兴趣的定义。本文介绍了职业兴趣的含义,并对国内外职业兴趣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4.
自严羽《沧浪诗话》问世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学者们对其诗歌理论的评价分歧很大。这既有时代背景以及研究者个人好恶的因素,更和严羽诗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密切相关。严羽提倡诗歌的自律性,重视诗歌的本质特点,强调诗人对诗歌体会的主观能动性,是对我国诗歌理论的重大发展,虽有一些不足,但总体上应予以积极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查阅国内文献的基础上,就网民群体的概念与特征,网民群体的功能与价值,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7.
韩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5):80-83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0,(1):88-90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犯罪构成在理论上存在这"法定说"与"理论说"的争议,"法定说"认为犯罪构成有着刑法的规定为依据,"理论说"认为犯罪构成是一种理论,不是法律条文。本文拟在分析了两种学说之后,提出了仅作为法律概念的犯罪构成,即犯罪构成不应该有属性,而仅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人生艺术化”是丰子恺艺术观与审美观的精髓,本文通过分析丰氏“绝缘说”“同情说”来探讨丰子恺以‘绝缘’为径、以‘同情’为要的“人生艺术化”美学建构 相似文献
11.
12.
13.
邓声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48-53
“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现在来看,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崭新的文学形象,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教束缚下传统女性的守旧形象。本文试图从寻求爱情婚姻自由、挑战封建禁欲、追求女权独立、彰显个人聪明才干、肝胆行侠等五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 相似文献
14.
“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在严羽、袁宏道二人诗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严羽所谈之“趣”指“韵味”,而袁宏道所谈之“趣”指“自然”,二在内涵、目的、特征上有差别。而从禅学上来看,二也有根源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杨家强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0,13(4):29-31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一流的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均喜欢"寓以诗人句法写词",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对句、大量化用诗句、大量运用典故,从而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和抒情功能,使词向诗逐渐靠拢。 相似文献
17.
唐红卫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87-90
二晏父子迥然不同的个性和遭遇导致他们词作中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从二晏词作的字、句、篇三方面均可以看出,作为理性的诗人和人生的幸运儿,晏殊抒发的常常是带有人类普遍规律的闲愁;作为纯情的词人和人生的失败者,晏几道抒发的常常是一种不能自已的哀愁。 相似文献
18.
董卫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64-69
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邓心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4):76-80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段莉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59-65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