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刘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22-23
对60 A GeV 16O-Em诱发乳胶核反应产生的慢粒子多重数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 A GeV 16VEm诱发乳胶核反应慢粒子的多重数之间存在线性关联. 相似文献
2.
对290A Mev12C诱发乳胶核反应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重电离粒子和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发射角分布进行研究,并与其他能区高能重离子诱发乳胶核反应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黒径迹粒子,灰径迹粒子及重电离粒子平均多重数和耙核大小有很强的关联,而簇射粒子平均多重数与耙核大小的关联度很小;黒径迹粒子的发射角分布基本趋于各向同性,但向前的略高于向后的,灰径迹粒子发射角分布遵循指数规律,簇射粒子发射角分布于超前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14.6AGeV~(16)O—Em 相互作用的靶核碎片多重数分布,分析了多重数分布的 KNO 形式及多重数之间的关联,并且与200AGeV~(16)O—Em 相互作用的多重数分布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对3.7 A GeV16O-Em作用产生的α射弹碎片多重数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电磁离解作用和核作用下α射弹碎片的分布服从不同的函数,说明在两种作用下碎片的产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重分形矩分别在方位角空间和赝快度空间分析了3.7 A GeV16^O诱发乳胶核(Em)反应产生簇射粒子分布的分形,得到在两空间中分维Dq基本一致,比较了在赝快度相空间得出的广义分维Dq与高能量下得到的结果,发现它们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说明簇射粒子分布的分维Dq与能量无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推广了有效核作用模型和受伤核子模型,对高能核—核碰撞中产生的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进行了计算,并与有关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通过讨论高能多重产生中末态粒子在相空间中的各向异性分布,论述了局域多重数起伏应是自仿射而不是自相似,NA22和NA27实验组的实验结果肯定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蔡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25(1):0-0
在总质心系能量s~(1/2)=540GeV 的pp 反应中,关于不同■快度窗口内带电粒子多重数分布和多重数正关联的最新实验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模型所提出的高能强子—强子非衍碰撞过程的统计性质。模型对未来更高能量的实验作了预言。 相似文献
10.
强子多重数分布的研究 ,从KNO Scaling(标度 ) [1] 算起 ,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动量分布的Feynman 杨标度被破坏后由平均标度代替[2 ] .重整化群方程能够证明KNO标度[3] ,而且可得到多重数与非弹性度服从Kendall标度分布[3] .KNO标度的理论基础是重整化群 ,是 [C‖O] 类半群对称性[4 ,5] .强子动量·多重数关联(S1/ 2 =2 2~ 90 0GeV)的研究表明[4 ] :粒子·粒子碰撞产生 3个发射源 ,a+b→NJ0 +NJ1+NJ2 强子 ;由此确定了基本强子发射源的物理性质 (UAl数据 ,TASSO数据 ) [4 ,6 ] .在这… 相似文献
11.
赵惠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2)
本文利用标度阶乘矩方法,研究了3.7 A GeV16O诱发乳胶核(Em)反应簇射粒子分布的涨落,发现其具有间歇性行为,即动力学涨落.不同能量下16O与乳胶核中AgBr反应产生的簇射粒子在赝快度空间的间歇性相比较,发现间歇性的强弱与能量没有关系.3.7 A GeV16O诱发乳胶核反应簇射粒子在方位角空间分布的间歇性随耙核(CNO、Em、AgBr)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边界层理论和近似分析方法,从流体在界面上的边界层分离问题入手,推导了非定常流动情况下运动气泡近界面附近颗粒的速度分布,其与由数字相关图象处理技术进行的颗粒成像测速所得的实验测量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3.7GeV/N~(16)O 在核乳胶中碎裂的条件矩关联,对电磁离解事例和核反应事例,均观测到弹核碎片电荷分布的条件矩间呈对数关联.这一实验结果与200GeV/N~(16)O 和~(12)S 在核乳胶中碎裂的情形类似. 相似文献
14.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5.
利用CERN NA27合作组提供的LEBC泡室照片,测量了400GeV/c pp碰撞产生的带电粒子多重数为4-24的赝快度分布;观察到在选择的赝快度窗口中(△η=0.5和0.1)平均最大带电粒子数密度随带电粒子多重数线性增加的规律,没有观察到最大粒子数密度反常高的事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