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内部风环境舒适度,同时给城市不良风环境问题提供解决经验,对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风环境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晋东南典型传统聚落民居布局现状,将该地院落基本形式分为21个工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使用风速比评估法针对夏季和冬季不同的风环境要求展开讨论,并将每一种工况的院落形态量化,分析各工况院落内平均风速比与建筑体积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建筑物全围合的"口"型院中的几种方案更能兼顾夏季散热与冬季抗寒的功能,且西厢房高东厢房低的布局能营造更优质的风环境;风速比曲线的单调区间主要由民居围合形式决定,单调性则由主要由民居组合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湘西石板寨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分析其在村落选址、民居组合、建材选择和院落布局上所体现的原生态设计特点与理念,以求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晋北留存大量的传统民居,这类民居在苛刻的自然条件下保留了下来,有很多适应自然的设计建造手法。通过对新平堡的瓮城入口和不同屋顶形态下院落风环境进行风模拟分析,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分析手段相结合,客观地评价天镇新平堡民居的风环境,为晋北民居的防风防沙的改进作为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与自然环境融洽度高,对应生成了诸多以调适居住环境为目的的设计方法与营造经验。以一种斜向门道空间为例,从空间营造与使用角度出发,遴选室内、院落和巷道3种代表性空间形态,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斜向门道空间对民居建筑微环境能够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改善场域风环境,提升活动空间整体舒适度。将传统营造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知传统建筑自身所蕴含的绿色营造智慧,为传统民居在当下的新发展提供多样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晋南铁炉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山地式民居进行深入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形态,归纳出晋南山体建筑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构建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南当地“四大八小”:即四幢大房称“四大”,八间耳房称“八小”的民居院落形式,及二层抬梁式单体建筑形式,并利用平行于等高线的上下两条巷道及垂直于等高线的五条夹道将这些携带晋南特色的院落元素有秩序地相结合。构建出晋南地域性、适应性极强的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晋南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俚濮人通过选择聚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修建合院式住宅来适应区域范围内的大气候,创造一个实用性较强,适合居住的小环境。课题组对攀枝花仁和区彝族支系俚濮人的传统民居在院落的选址、内部格局、组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俚濮传统民居传承和弘扬了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的构筑方式,体现了俚濮民居功能的实用性、构造的合理性、材料的经济性、外观造型的民族审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胶东地区乡村民居的单体建筑特征存在较为鲜明的区域差异,其院落的尺度变化与地形分区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为了验证这种假设,通过对前期普查所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分析,将样本按照地形分区的不同分别进行比对.比较了面积和进深这2个作为院落尺度主要指标的变量变化,初步证实胶东地区乡村民居院落尺度与地形分布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阔源公馆综合搂设计,强调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设计吸取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符号,结合院落空间的运用,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地域文化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方法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结果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园实例,计算其可居性评价指数、社会性评价指数、美感性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提出关中民居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并对民居保护和旅游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最后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类似研究重复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或者是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还是设计私家住宅,建造者如果能透彻的研究中国古代风水学,并对之用心体会、细意观察、科学运用,就能建造对身心有良好作用的、藏风聚气、称心如意的好房屋,也会使人们对建筑物产生舒适感和亲切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才会身心健康,吉祥幸福。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农耕社会中形成和传承的民居及居住民俗,是东方农业文明的载体,它们生动、形象、充分地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类型多样、形式考究的四川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增添了辉煌.目前,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转型期,对传统民居与居住民俗如何有效保护、促进传承和不断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涉及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的地理条件复杂,造就了山西的传统民居也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方面介绍了山西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同时也弥补了对山西传统民居在地理环境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西递、周庄为典型案例就传统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正面影响的感知强烈并趋于一致,但对旅游负面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矛盾不一,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也很明显。分析认为,传统古民居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十分突出,但旅游发展也推动或加速了古民居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研究证实了由于古民居的生态脆弱和旅游容量有限,其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高度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系统考察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所使用的生态建筑材料,并将其具体使用方式进行了整理.以期抛砖引玉,愿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用新观念、新视觉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8.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作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民间建筑,蕴涵着丰富的"礼"教意蕴。"礼"教之根本要旨是辨尊卑、别名分,它在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中可以分为"外向礼制教化"与"内向礼制教化"。其中"外向礼制教化"要求不同家族的民居在门楼、照壁、间数、屋顶等诸多方面严格遵循不同的建筑规格,从而标识出家族集体在等级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内向礼制教化"是"外向礼制教化"的延伸,其实践表现为在建筑空间中对"合"、"方"、"中"、"正"等一系列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浅谈山西传统民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晓丽 《山西科技》2010,25(3):143-143,145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历史悠久。山西民居独秀一枝,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堂殿。山西民居建筑不仅具有我国北方封闭式四合院的空间特色,而且其木框架结构也富含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住宅建筑碳排放的特点,通过完善和扩展Kaya公式,引入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提出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因素分解的实证模型.根据1995—2008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分析居民消费水平、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户均建筑面积、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提出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和负向驱动因素及其规律,为控制建筑节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