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朝钟嵘《诗品》在选诗和评诗上明显推重对怨情的抒发和表现,各家批评史对此现象的看法基本是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角度出发而言的。实际上,钟嵘《诗品》对诗歌抒发怨情的推重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士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是诗歌以抒发情感为本位的观念成熟的一种标志。同时,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的盛行与魏晋玄学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曲丽娜 《科技资讯》2010,(17):183-183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诗歌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 ,应该有适合学生的艺术欣赏 ,不能一味强调机械背诵。艺术欣赏的途径主要是 :一、以感知为基础 ,以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 ,去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理解语言材料。二、调动审美主体———学生的生活体验 ,将诗歌的元素化为自身情感活动的基础 ,步入诗歌的境界。三、加大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入 ,调动全部感情蓄积 ,实现审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文选》设有“咏史”专题,这些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诗歌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显性再现。第二类诗歌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这类诗歌也是对历史的反映,但它却是间接反映的、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隐性表现。第一类诗歌多的是认识价值,但也成为后世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诗歌中有诗人鲜明的主体色彩,将自我感情与古人、古事联系起来,这样的诗歌艺术性更强、审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接受理论把读者的文学感受和审美再创造纳入到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文学感受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感觉,它依靠想象超越了日常感觉的混沌、无聊和焦虑,也超越了认识和道德感觉的利害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和诗歌语言文本的对话、填空和完形,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诗所显示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  相似文献   

6.
弹性是一种诗歌美学现象。由于诗歌鉴赏过程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诗的弹性就不只与创作者相关,它与鉴赏者也密不可分,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鉴赏的审美想象力是影响诗歌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石油诗的美学特征主要由其意象的发掘与运用加以表现,按照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可以将其概括为阳刚美与阴柔美,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石油诗总体审美品质。这种美学形态的成因与诗歌创作者审美经验直接相关,而构成上述审美经验的因素包括历史文化传承中的英雄主义,大庆油田的客观环境以及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核心的大庆主体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复杂、义蕴最繁乱的命题。古今学者大多从“兴”义、“兴”法等方面去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艺术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功能:即接受主体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人格的不断完美。而“兴”,从酝酿至完成,又是创作主体情感不断升华、人格不断重塑的历程。因此,“兴”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9.
陈巍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54-155
这里所说的鉴赏,主要指文学鉴赏,即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鉴赏主体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感受、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发掘、领悟文学作品的内在意韵和艺术表现,在对作品的感知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诗歌鉴赏既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下面,笔者针对诗歌的特性谈谈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意象,作为诗歌美感因素的承载者,其理解和再造都需要审美想象的参与。译者想象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原作意象的再造方式和程度。本文试就审美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再造的影响作一些分析和探讨,着重研究意象再造过程中审美想象运作方式与意象再造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雷斌 《科技信息》2008,(29):210-211
Synaesthesia is both a common daily life phenomenon and a controversial rhetoric one.Respective evidence may be found in 'Wounded fingers may cause pain in heart' and 'The breeze blows away birds' sweet voice from under the flower'.Other examples,like 'the liquid stillness of the night,noise color,sweet voice,icy look,sharp cry,sour remark,oily-tongued…' are so frequently seen in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poems especially classic poems.Without doubt,use of synaesthesia blows a fresh air into essay and poem writing,let alone the accurate and aesthetic feelings it arouses among readers.However,when people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t can arouse such aesthetic feelings,they seem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This paper makes an attempt to offer a different explan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田猎题材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较广泛。在这些诗篇中男性美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既有侧重于力量之美的,又有侧重于勇武之美的。男性美的展现有三种状态:侧重于善;美善一体;侧重于美。这种现象反映了周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文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以“率真自然”为基础的,“率真”为其核心,“自然”为其主旨,有选择地继承了老庄崇真尚朴的积极思想,他的诗歌寓神奇于平淡,寓丰韵于质朴,并不乏悲壮激烈、慷慨高昂之作。  相似文献   

17.
清代袁枚晚年大量招收女弟子,女弟子在诗坛的地位并不高,但确有独到之处.其诗歌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尤其在艺术审美方面,以女性的感觉入诗,诗中含有画意.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的诗歌以“活法”著称,这“活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象的鲜活,也有转田的巧妙;既有遣词的灵动,也有写生的风趣。本文试从几方面对杨万里诗歌中动词的灵动运用及其审美效应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其“活法”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意境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迪审美解悟是意境审美价值之一。结合诗词实例,从流连美景的意境,叙写情事的意境,直抒胸臆的意境三个方面阐述了意境启迪审美解悟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出意境启迪审美解悟是基于造境倾情抒发敏锐观察思考及欣赏与之共鸣互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