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文昌A/B/C油田珠江组一段上部储层发育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主要砂体为滨外浅滩、滨外砂坝复合体,相对而言滨外砂坝微相因水流的搬运、清洗作用强、泥质含量相对低、砂岩相对纯净而表现为相对优质的储层,但在平面及纵向上滨外砂坝微相变化较快,砂体的叠置关系不清,因此分析滨外浅滩、滨外砂坝沉积微相的特征,并确定储层砂体的展布规律对优质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3个油田的沉积差异性分析认为,构造走向控制砂体展布方向,距物源区远近和水体深浅决定储层砂体物性特征,文昌B油田近物源、水体较浅,其构造高部位的滨外砂坝砂体为优质储层分布区;文昌A油田距离物源较远、水体较深,储层物性最差;文昌C油田储层物性中等。  相似文献   

2.
义北油田大43块沙四段滩坝砂体沉积微相及储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坝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目前对滩坝砂体的沉积微相划分和特征研究尚有不足。利用义北油田大43块沙四段岩芯、测井、录井和储层物性等资料,对滩坝砂体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地质相、测井相特征,提出适合本研究区的滩坝微相划分方案,即将滩坝相划分为坝亚相和滩亚相两种亚相,以及坝主体、坝侧缘、滩脊和滩席四种微相。然后在典型单井相、连井相分析基础上,提出平面相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滩坝砂体较为发育,水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加深。最后通过对沙四段储层物性的研究,认为滩坝砂体中坝主体和滩脊的物性较好,是发育优质储层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姬塬油田西部长6段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演化规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分析长6段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测井相标志等,系统地对长6段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6段沉积演化模式,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姬塬油田西部长6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水体变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支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主干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展布范围逐渐增大。长6_2和长6_1时期,河道砂体厚,平面连片分布,垂向相互叠置,物性好,易发生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砂体分布的主要层位,也是下一步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4.
对双河油田 1 - 3层系储层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细分研究。研究区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共五种沉积微相 ,不同的微相见于不同钻井中的不同流动单元中。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 ,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席状砂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 ,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和浅湖砂坝微相,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大多数含气和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间的配置关系较好,浅湖砂坝与河口砂坝微相储层具有最优的储集条件.因此,寻找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砂体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滨浅湖砂坝沉积是一种重要的陆相油气储集体,其空间展布多与湖岸线平行或低角度相交.大涝坝地区苏维依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的滨浅湖砂坝沉积特点,但其空间展布特征却与众不同.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辅以波阻抗反演及地震相刻画,详细分析了滨浅湖砂坝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理想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涝坝地区苏维依组滨浅湖砂坝,垂向上可划分为两段,早期以水体较浅的滨湖砂坝为主,晚期以水体渐深的浅湖砂坝为主.研究区南侧始终发育滨岸砂坝,砂坝均可进一步划分为坝中、坝缘、坝滩微相;研究区中部发育的滨浅湖砂坝,与东部湖岸线近垂直状延伸,受水下隆起控制最为明显,湖泊水体循环和供源体系等发挥了辅助作用.储层成因的明确,对于该区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清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砂体分布规律,指导油气藏开发,根据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并结合测井相模式,对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江桥、阿拉新、平洋地区高Ⅲ油层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通过对江桥至平洋地区高Ⅲ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发育情况的认识,认为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两种类型的亚相和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混合滩、滨浅湖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等8个沉积微相类型。江桥至平洋地区分别受到齐齐哈尔物源和西部英台物源影响,三角洲前缘砂体相对比较发育;阿拉新地区无物源供给,滨浅湖相较发育,砂体相对较薄。发育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分布广泛,对砂体展布及储层特征的详细研究对该区的精细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层序格架基础上,应用露头、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三叠系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总结该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该区三叠系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展布,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储集砂体主要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集空间为粒间孔、粒间溶孔,储层孔渗性好。平面上物性自北向南逐渐变好;垂向上向上物性变差。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发育,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及油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咸化湖盆过渡相组(三角洲前缘与浅湖亚相)沉积特征与淡水湖盆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骨架砂体微相类型、分布等方面。研究其沉积控储机制,既是对湖盆沉积学理论的重要发展,也对中国陆相盆地碎屑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应用大量岩芯、测录井及铸体薄片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下油砂山组(N21)与上油砂山组(N22)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前缘浅湖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滩坝两种储集砂体沉积微相类型。两者在沉积构造、粒度分布、微观组构及测井曲线叠加样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湖盆水体咸化程度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咸化湖盆碎屑岩储层整体成分成熟度偏低,以原生孔隙为主,溶蚀作用较弱,次生孔隙相对欠发育。强烈的早成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增加了岩石的抗压能力。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岩石粒度与胶结物含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一段上部浅海环境下陆架砂体沉积特征认识不明确、岩性圈闭落实难度大等问题,在对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地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首次系统研究了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珠江组一段上部浅海陆架砂体沉积特征、展布特征并建立沉积演化模式,分析其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一段上部主要发育滨外砂坝、潮流沙脊、风暴砂等三种成因陆架砂体,在粒度概率曲线、测井相、沉积构造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沉积特征。平面上滨外砂坝主要平行岸线分布,潮流沙脊垂直岸线展布,风暴砂规模小距离岸线较远。通过对研究区陆架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分析认为,浅海陆架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受水动力条件和古地貌的综合控制,这对于在该区预测浅海陆架砂体分布并寻找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测井相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对涠洲A油田流沙港组一段Ⅱ油组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水道、辫流坝、河口坝、席状砂和水道间沉积微相,并通过“点-线-面”的研究思路得到了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同时还探讨了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通过将L1Ⅱ油组砂岩厚度图、沉积微相图、物性分布图三者进行叠合,进而得到其优质储层展布范围,为油田后续储层地质建模、开发方案的制定、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直罗油田长2油层组是延长组主力产层之一,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直罗油田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及砂体展布特征,明确该区主要发育2条分流河道砂体,物源为北东-南西向;并探讨了长2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鼻状构造的组合成为研究区的有利聚集区,该研究为类似地区储层沉积微相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对涠洲A油田流沙港组一段Ⅱ油组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为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水道、辫流坝、河口坝、席状砂和水道间沉积微相,通过"点-线-面"的研究思路得到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同时还探讨了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通过"叠合法"将L_1Ⅱ油组砂岩厚度图、沉积微相图、物性分布图三者进行叠合,进而得到其优质储层展布范围,为油田后续储层地质建模、开发方案的制定、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苏里格气田苏36区块主产层为盒8—山1段,为了探究该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规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岩性分析、粒度分析、单井相解释及连井剖面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模拟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盒8上亚段和山1段发育曲流河沉积相,可识别出点坝、决口扇、泛滥平原等微相;盒8下亚段发育辫状河沉积相,可识别出心坝、侧坝、沙泥坪等微相。从山1段到盒8段,沉积体系由曲流河到辫状河,又过渡为曲流河;物源主要来自东北方向,近物源碎屑物快速堆积;砂体平行物源供给方向呈条带状展布,沿长轴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有利储集体集中在盒8下亚段,储集性能优于盒8上及山1段。  相似文献   

16.
王树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9):2153-2156,2171
大量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资料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萨尔图油层二砂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平面上主要由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组成,三角洲相主要发育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和下切谷充填沉积;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砂坝和滨浅湖混合滩微相。河口坝砂体规模较大,物性较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储层,下切谷充填沉积呈长宽带状、面积较大,东连齐家—古龙坳陷,西接富拉尔基滨岸砂坝,砂岩中普遍含油显示,是富拉尔基油藏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细分沉积微相,揭示出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其岩石组成、储层物性、沉积构造及非均质特征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兴隆台油田马19井区东营组油藏是典型的河流—沼泽沉积相,其中包含着多种沉积微相,使储集层结构非常复杂,通过对沉积微相的研究,了解了储层砂体的分布状况和油气集聚特点,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从而采取有效挖潜措施,为老油田的进一步挖潜、提高最终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录井和密井网测井数据基础上结合岩芯和重矿物资料,对物源体系、储层沉积特征及单砂体级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垣以东地区扶余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物源和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和内前缘亚相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顺直型分流河道,呈北东向和南北向展布;平面上砂体在北部和西南部最厚,向凹陷中心逐渐减薄;垂向上中部(FⅠ6-FⅡ1小层)砂体最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位。沉积微相与构造叠合显示出沉积微相明显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分流河道砂与构造合理配置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新疆油田公司2010年重点开发建设的一个主力油区。该井区白垩系清水河组稠油油藏于2007年发现,目前为该区块主力开发层系;但清水河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目前还缺乏深入了解。根据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清一段主要为冲积扇扇中亚相,可识别出辫状水道、砂坝、溢流沉积等微相;其中砂坝最有利储层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微相和单井储层分类结果,结合各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建立了该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和储层分类评价平面图,为红山嘴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庆长垣以西泉四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沉积学理论,利用岩心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研究了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泉四段储层沉积特征及演化。通过对泥岩颜色、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及沉积背景等分析,确定研究区泉四段为一套湖侵背景下浅水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具有相带宽、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发育的特点。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将研究区泉四段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和7个短期旋回。通过短期旋回沉积微相精细解剖,确定沉积相带呈环带式展布,自下而上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的演变过程,反映泉四段沉积时期水体逐渐加深。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最为发育,其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平面分布广,为泉四段有利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