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漫润灌溉条件下杂革稻不同处理方法的防控效果认为,杂革稻秋熟落地的田块,采取麦收前20至30天湿润诱发,麦收前套直播。麦收后立即灭生化除,不再翻动土层,可消灭86.9%的杂革稻,辅之人工清除,可较为有效地控制杂草稻危害,且有利于水稻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
稻茬田栽培蘑菇,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新课题,是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新方法,是发展粮、菇生产的一条新途径,其栽培新技术是: 一、选建料床与栽培时间 稻茬田栽培蘑菇.宜选用茬口早、排水好、通风畅的田块,它具有成本低、见效快、周期短、后茬肥、效益高的特点。早茬水稻收割一离田,及时栽培蘑菇,作畦要科学,方法要新颖,以南北向好,每畦宽1.5m,长  相似文献   

3.
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Oryza glo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但结实率很低(0.32%~1.97%)。对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观察发现,非洲栽培稻的花粉能在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柱头上萌发,萌发率仅为0.18%~0.56%,花粉管在花柱内的伸长速度比较慢,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低。以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为母本,以非洲栽培稻为父本杂交配组。研究结果表明,两间比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达到5.70%~8.86%。观察其胚胎学表现,非洲栽培稻的花粉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频率高达12.81%~14.56%,花粉管在柱头内伸长速度较快,发生的受精频率比较高。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桥梁,更容易将非洲栽培稻的遗传物质引入普通栽培稻。  相似文献   

4.
袁中成 《遵义科技》2006,34(2):26-27
水稻免耕直插栽培是指在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稻田不经任何农具翻犁整田,而是深灌田水,使稻桩自然腐烂,来年在水稻移栽前用除草剂除去田间杂草及落粒谷苗后直接将秧苗移栽到田的一种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据省农科院植保所稻病组1971~1972年调查观察,小球菌核病与小黑菌核病通常在田间混合发生,但一般以小球菌核病为主。水稻苗期,早、晚稻都能发病。本田期,早稻(绿肥田)于5月上旬开始发病,后期株发病率一般在5~20%之间,影响产量轻;晚稻于8月上旬开始发病,后期株发病率一般在10~40%之间,重病田株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常成片枯死,严重影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纹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引起,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应用,有的高肥地块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100%,病情指数达75.69%,产量损失30%以上。纹枯病达到8级(剑叶)时,损失为41.4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实际减产率早、晚稻分别达15.53%,17.78%。鉴于国内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又有抬头趋势,笔者将各家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以供各地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大田试验筛选,可杀得、仙耙稻丰收两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可达63.22%、61.59%,曲残败和井冈霉素防效一般,防效可达43.26%,41.22%。建议使用可杀得、仙耙稻丰收防治水稻稻曲病。  相似文献   

8.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生产为主体,同时适量放养蟹苗,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能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本研究以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计数法和MPN法研究稻蟹生态种养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全生育期内稻蟹种养生产田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分别为为常规稻田的1.65,0.48,1.00倍;稻蟹种养生产田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分别是常规稻田的9.28,6.44,5.22,3.65,3.00倍;稻蟹种养生产田主要微生物物种增加,改变了微生物多样性格局,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出现的时间提早出现20 d。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含氮、硫杂环化合物2-(4'-甲酸吡啶)-亚肼基-1,3-二硫杂环戊烷对水稻常见的几种病菌(稻瘟病、白叶枯、恶苗病)的室内抑菌实验结果。发现其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2.06%和81.59%,与市售的稻瘟灵(85.68%)、叶枯唑(76.94%)的效果相当或接近,而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效果(抑菌率74.64%)比市售的多菌灵稍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沈农一号”乳油,防治水稻害虫药效试睑.试验结果证明:该药对稻螟蛉、二化螟、稻 纵卷叶螟,稻蝗、稻飞虱等多种害虫有效.防治效果均在70~100%左右.生产中使周的最佳浓度为3000~4000溶液.成本低,每亩只须o. 5~0. 6元低于目前水田使用各种药价.对天敌安全,尤其四青蜓和蛀类无死伤.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绿穗病、青粉病,当地群众俗称“火焰包”。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更新步伐加快,品种多、乱、杂,稻曲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一般减产10—30%,不但影响产量,降低品质,而且病粒及米糠对人畜有害。因此,抓好水稻稻曲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汉中当地农民俗称“龙泡泡”、“火焰苞”,是发生在水稻谷粒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几年来,随着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大穗品种的推广、水稻种植粳稻化及病原量的积累,水稻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均呈扩大趋势,已上升为汉中水稻的主要病害。令大家记忆深刻的是2005年的水稻稻曲病大发生,全市80%以上的水稻感染,减产达到5%~15%,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品质,同时,带病大米及米糠对人、畜有一定毒性,因此,该病的防治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一年是龙泉县连作稻向400公尺以上山区多点试验和大面积扩种的一年。一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里就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简要叙述如下。稻瘟病是当前影响连作稻上山的主要病害。但其发病情况随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拔400公尺以下发病较轻,在400—600公尺和700公尺的局部地区发病最重,在700公尺以上发病率又趋下降,而且发病时期较迟。在海拔400—600公尺的山区,无论早、晚稻发病都很重,但损失一般早稻轻于晚稻。早稻以分蘖期的叶瘟为主,秧苗期的苗瘟和后期穗颈瘟发生较轻。晚稻无论秧田苗期、本田分蘖期和穗期受害都比较严重,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病普遍而  相似文献   

14.
异源单体附加系是从亲缘关系较远或属间的一个物种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另一个物种中.栽培稻珍籼97B与药用野生稻Hy18杂交与连续回交,在BC2后代中得到一个药用野生稻单体附加系.生物素标屺的药用野生稻总DNA作为探针,未标记的栽培稻总DNA封阻,对其异源单体系减数分裂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在栽培稻(AA,2n=24)基因组中附加了一条药用野生稻染色体,并鉴定为第8号染色体.研究表明,药用野生稻异源单体附加系的建立为药用野生稻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而GISH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中是最准确有效的染色体鉴定方法.在水稻育种改良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播根系入土浅,易发生倒伏,其倒伏的关键部位在第2、第3节间,在连晚直播稻拔节初期喷施烯效唑.对调控植株高度、缩短节间长度有较显著的效果.一般植株高度变矮7~10cm.幅度10%~~20%.第2和第3节间分别缩短幅度25%~110%和15%~40%.从而增强了连晚直播稻的抗倒能力:每亩施用商品烯效唑20g为宜。  相似文献   

16.
鉴定了近300 份河北省地方水(陆)稻品种抗“三逆两病两虫”的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水(陆)稻品种的耐寒性和耐旱性种质频率高、强度大,耐性种质占85.60% 和48.62% ,高耐种质占20.16% 和15.52% ;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种质频率较高,为45.86% 和50.34% ,但高抗种质仅为0.34% 和1.03% ;耐盐性、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种质频率较低,为6.46% 、4.51% 和3.34% ,且抗性强度低。耐寒性种质频率水稻高于陆稻,随纬度增加、经度西移及温热条件降低而增加;耐旱性种质频率陆稻高于水稻,河北省东北地区高,西北及冀中库淀地区低;抗稻瘟病种质频率和强度陆稻均高于水稻,冀东集中种植亚区(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种质丰富,强度高;抗白叶枯病种质频率和强度陆稻均高于水稻,随纬度的增加、生产期的缩短、海拔高度的增高及温热条件的降低,抗性频率和强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新型农药——30%稻瘟灵己唑醇乳油,通过喷雾不同用量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及稻曲病这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30%稻瘟灵己唑醇乳油一亩用量60~80毫升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及稻曲病比其它用量效果更佳,同时,其能增加水稻结实率,增产增收功效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今年稻纵卷叶螟在洋县稻区暴发原因是:迁入虫源数量大,气候和栽培条件有利,防治不及时,农业防治方法: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避免水稻贪青晚熟和田管密蔽高湿;化学防治方法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内吸杀虫剂40%毒死蜱乳油等药剂。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高海拔冷凉稻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950一2250M之间.常年水稻面积在15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粳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本区水稻生产在接近其分布的极限地区进行,产量障碍因素众多,是我国乃至世界最特殊的稻区之一。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本区无法直接引种外省和省内其他稻区育成的新品种.解决大面积生产后继推广良种问题只能靠自育。如何切实解决高海拔冷凉稻区后琳良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直播稻高产高效技术获新进展 针对中国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过高和秸秆焚烧浪费污染这一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扬州大学农学院专家一项最新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与传统施肥及栽培法相比.可减少氮肥施用量30%,增产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