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但现在它是全球23种鳄类中最为濒危的种类之一。目前,仅有不超过130条野生扬子鳄分布在安徽省南部已经破碎化的生境中,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野生扬子鳄仍面临着栖息地不断丧失和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为了保护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在积极改善现有栖息地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积极扩大野外栖息地,包括选择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分析扬子鳄野生及饲养种群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扬子鳄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岛屿化严重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缺陷;饲养种群基础设施规模的局限及没有建立完整谱系资料等。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改变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恢复扬子鳄丘陵人工湿地型栖息地及建立扬子鳄成片滩涂型湿地栖息地;加大对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饲养种群的遗传谱系建设,开展扬子鳄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有效种群大小评估。  相似文献   

3.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11月,作者在皖南地区对扬子鳄栖息地进行了质量评估,主要是对现有野生鳄的栖息地以及曾经有鳄分布的栖息地共20样点土壤中的Cd、Pb、Zn、Cu、Fe、Ca、Mg等7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对重金属元素的数据分析,采用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每个样点的污染程度以多因子评价指数为指标,发现曾经有鳄分布的样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其它样地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野生扬子鳄对于栖息地的无机环境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影响了野生扬子鳄的生物环境,也影响和改变了野生扬子鳄的无机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境的破坏和逐渐片断化,越来越多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保护破碎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就迫在眉睫.复合种群理论是当今国际数学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前沿,并提供了保护濒危物种及种群的新的理论依据,也为生境破坏对物种造成的伤害做出预测和度量.本文首先对复合种群的已有概念、理论和模型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其次对复合种群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作者参与的研究课题,尝试对复合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胶东海岸野生玫瑰(Rosa rugosa)的濒危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玫瑰是具有重要种质和生态价值的濒危植物,胶东海岸是玫瑰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和种群特征分析,基本查清了该区域内现存的玫瑰野生分布区(点)及主要分布区的生境特征、玫瑰种群的数量、空间格局,揭示了人为导致的生境破坏、玫瑰种子传播受阻是导致野生玫瑰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有性繁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该区域的野生玫瑰种群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利用性保护相结合的多途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理论上讲,任何一个鸟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或者说,任何一个鸟种都有赖于某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以维系和支持它的生存与延续。于是,对于某个物种的(就地)保护而言,其首要问题就是对该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或栖息生境的保护。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只有当我们在婺源真正找到了黄喉噪鹛的野生种群,只有当我们真正在野外亲眼看到是什么样的一种生境在维系着黄喉噪鹛的繁殖种群时,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对生态资源环境进行总体保护的深远意义之所在。江西婺源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众多的自然保护小区以因地制宜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法,已走过了8个年头。(有关婺源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和作法,见《大自然》1994年第6期。) 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来婺源找寻黄喉噪鹛之日起,为了证实黄喉噪鹛野生种群在婺源依然存在,我们也苦苦寻觅了近8个年头。从90年代初偶然见到的一个并  相似文献   

7.
从两物种竞争模型出发,提出了集合种群上3物种的食物网机制,构造了一个捕食者和两个猎物(似然竞争)受生境破坏影响的新模型;基于微分动力系统的数值模拟和网格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拟,研究了生境破坏对集合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集合种群似然竞争模型系统对生境破坏非常敏感,生境破坏导致了更不稳定的动态,而且发现具有较小捕食者侵占率的猎物受生境破坏影响较大,进而表明了猎物对捕食者的敏感度与受生境破坏的影响之间存在负藕联关系;适当的生境破坏有利于劣势物种的生存;捕食者通过猎物受到生境破坏的间接影响,而且在生境破坏生态过程中捕食者是脆弱的.该研究结果为物种续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法对广西野生猕猴分布及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猕猴分布于51个县(区),种群大小约17 390(Std=446.6)只.西部及西南部喀斯特石山森林是猕猴的主要分布区,其种群大小与石山面积呈显著相关(p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分析了朱鹮的种群动态,如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最后叙述了朱鹮种群的保护管理现状,包括种群监测保护、栖息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大威胁. 生境破碎化后出现许多小种群,小种群很容易受到阿利效应的影响而加速灭绝;外来物种在其入侵过程中也存在着阿利效应,阿利效应对生物入侵的影响已引起国际生态学界的关注. 介绍了阿利效应的定义、作用方式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得出外来物种在入侵初期会因为繁殖困难、密度低或周围环境等原因存在阿利效应;阿利效应影响物种的入侵速度、入侵策略和在入侵地区的生存. 由于阿利效应的影响,濒危物种可能因为种群大小处于临界点以下而趋于灭绝. 针对这些情况总结了阿利效应对入侵物种防治和濒危物种保护中小种群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来自4个不同地点(包括安徽宣城野生和饲养种群、浙江长兴的饲养种群及在美国的饲养种群)的64个扬子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结果共检测出4个单倍型共3个变异位点,与龟类、鸟类、哺乳类及其它鳄类相比较,反央出扬子鳄线粒体区的序列变异性很低.在此基础上,对扬子鳄遗传保护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is considered the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ocodilian as a result of the near total loss of its habitat and its extremely small and fragmented wild populations. Plans for population recovery lie mostly with wetland res- toration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captive-reared animals. We carried out a first-trial release of 3 adult Chinese alligators (1♂, 2♀) into a pond at the Hongxing conservation site, Xuancheng,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the animals were radio-tracked from May to October in 2003. We hypothesized that after a period of adaptation, the alligators would establish definable home ranges. Two (1♂, 1♀) of the 3 alligators were monitored for the whole of the tracking period. The male had an annual home-range size of 7.61 hm2, and the female 4.00 hm2. Water temperature and pond water level 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lligators’ distributions, and daily movements. The radio-tracked alligators had overlapping home ranges, which notably included the one substantial island in the pond; that island is the only known nesting site of the local native wild alligators. Aggres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eleased alligators and native wild alligator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around this island. All the three reintroduced alligators survived the winter of 2003 and were alive in the same pond in 2008. We concluded that the Hongxing conservation site provided a suitable habitat for the reintroduced alligators. However, the low water level in the pond resulting from farmland irrigation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can be a substantial threat to the alligators’ survival. Therefore, regu- lations on irrigation in summer and autumn are needed to balance the water needs of the alligators and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3.
黄缘闭壳龟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0世纪70年代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台湾等省和琉球群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分布面积多达39万hm~2,野生种群数量约40万只.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盗猎强度的加剧,黄缘闭壳龟的分布区和栖息地遭到地毯式的搜索,猎捕手段的多样化及其过度猎捕致使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只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皖南山区、安徽皖西山区等地还有少量野生个体生存,稳定的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台湾和琉球群岛.导致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其性成熟周期长、种群繁殖力低、栖息地遭受干扰破坏等因素,另外,人类贪婪无尽地对其野生资源的索取是导致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濒危灭绝的重要原因.加强黄缘闭壳龟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打击盗猎行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是拯救黄缘闭壳龟濒危灭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城市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理论研究了安徽省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现状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二是体系内部空间关联性弱.三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处于极化阶段.在此基础上运用ArcInfo、ArcView工具建立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基本数据库,并初步分析得出安徽省潜在的增长极,以期总结安徽省规模特征的规律性,科学的指导安徽省经济发展规划,从而有效的带动安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栖脊椎野生动物保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狩猎、生态旅游、自然灾害、生境破坏等因素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均有威胁,针对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杉木种子园无性系结实稳定性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安徽西田林场杉木种子园对从福建洋口林场引进的25个无性系,每系固定6株样株,分系分株连续进行6a的结实量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结实相对产量在年度、重复间稳定性较强,但结实量的年度方差分量较大,占总方差的36.72%,而无性系仅占10.12%,表明种子产量稳定性受气候、生物、环境、人为措施及无性系基因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同年度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则是无性系的基因型。以结实量的变异系数(cv)或生态价系数两种方法评价无性系结实稳定性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应以多年的结实量与cv或生态价系数综合判断,对无性系再选择均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按该法可把25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高产稳定、中产稳定、低产稳定等9种结实类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前胡和紫花前胡大量已有的地理分布数据,基于20个环境变量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为前胡分布限制性因子.而对紫花前胡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昼夜温差月均值.预测结果显示,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潜在分布区比现实分布区更广泛,其中中国秦岭地区、浙江省、湖南省等部分山区为其最佳适生区(适生指数0.71).在台湾、甘肃和西藏等地区分布的差异能为在地域上分辨两者提供理论依据.随着野生资源减少和中药材前胡和紫花前胡需求量的增加,在该地区进行栽培是增加产量,保护野生资源多样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是现有条件下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手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三十年历史,建设了一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在重点分析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对策,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的良性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