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崔昕平 《科学之友》2008,(5):119-120
生态文学是西方人文主义者通过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反思、质疑及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而展开的课题。它在文艺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观念相继提出,并迅速发展为一门显学。文章拟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为背景,阐释了生态文学的概念,探讨了生态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学是西方人文主义者通过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反思、质疑及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而展开的课题.它在文艺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观念相继提出,并迅速发展为一门显学.文章拟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为背景,阐释了生态文学的概念,探讨了生态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太兴 《科学通报》1998,43(6):612-615
用垂直平板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同工酶电泳方法对套袋自交的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7个参交种和7个掺入父母本自交系种子的处理进行了酶谱纯度检验。检验结果,将种子不纯部分分为混,杂和变3大原因,发现田检品种纯度高于室内酶谱纯度,且有直线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刚刚过去的2010年的北京及河北、华北部分地区一冬无雪,干旱严重。该下雪的地方不下雪,而贵州、湖南等不该下雪的地方却不断被冻雨和冰雪困扰。像这样乱了“章法”的事近年来时有出现,极值恶劣天气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夏季酷热难耐,冬季却又严寒刺骨.一系列气候异常搞得人们摸不着头脑。这气候到底是变热了还是变冷了呢?  相似文献   

6.
一个编码玉米转译起始因子新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DD PCR方法比较玉米杂种一代及其亲本苗期基因表达产物mRNA的差异 ,分离并鉴定出一个玉米杂种一代超亲表达的cDNA .以该cDNA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全长的cDNA克隆 (ZH0 1) .ZH0 1长 1780bp ,5′端非编码区 112bp ,3′端非编码区 395bp ,开放阅读框共编码 4 14个氨基酸 .序列同源比较表明 ,ZH0 1为一个亲的玉米转译起始因子eIF4A基因家族成员 .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下东北春玉米品种熟型分布格局及其气候生产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彬  郭建平  冶明珠  赵俊芳 《科学通报》2012,(14):1252-1262
利用1971~2000年东北三省10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的东北地区1951~210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结合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分析了气候变化下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品种熟型布局、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并通过调整播种期来寻求提高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包括:≥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日数、≥10℃活动积温、生育期内总辐射及降水量.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使未来100年东北地区≥10℃初日逐渐提前、初霜日延后、生育期日数延长、≥10℃活动积温显著增多、生育期内总辐射有所增加、降水变化不明显.(2)气候变化使东北地区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熟型由早熟型向晚熟型过渡,不同品种的种植界限不断北移东扩.(3)气候变化使东北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其高值区将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4)适当的调整播种期是一种提高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豆科植物在提供人类植物蛋白、保持食物的均衡营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球最具经济重要性的植物大科之一。本文着重讨论了豆科(Leguminosae)植物,尤其是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农艺性状、固氮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虽然有些特点如硬实、固氮和抗营养化合物等在农艺学、光合产物积累和种子的加工和食用方面是不利的,但这些特征对物种资源本身的生存和繁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大量而广泛的分布,以及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发现和利用豆科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耐性和抗性,探讨其适应性机理,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的耐性具有重要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5月12日,《自然》发布封面文章: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结合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创建了一套皮质内脑机接口系统,此系统可将大脑控制"手写"的神经活动破译为"笔迹",再把"笔迹"实时转化成电脑屏幕上的文本,从而帮助瘫痪人士实现超越物理限制的"脑写"。这一创举是科学界的首次。  相似文献   

10.
汪峰  ZHOU JiZhong  孙波 《科学通报》2014,59(4-5):387-396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的氮素循环影响了生产力和环境, 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同时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响应种植作物等管理方式也不明确. 本研究在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 选择3种典型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寒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和中亚热带红壤)设置不种植(裸地, non-cropping)和种植玉米(cropping)的田间试验, 基于高通量基因芯片测定不同土壤共有的氮转化基因(核心氮转化基因), 利用随机矩阵方法建立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分子生态网络, 揭示种植玉米对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种植玉米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核心氮转化基因的丰度, 显著提高了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的复杂程度. 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数由裸地处理的8个增加到种植玉米的28个. 裸地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有2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为固氮基因(nifH); 种植玉米后网络有9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包含固氮(nifH)和反硝化基因(narG和nosZ). 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功能分子生态网络结构与植物、气候、土壤等因素显著相关, 说明农田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构, 影响其驱动农田养分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