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部分县市的蜱种进行鉴定。方法运用标准形态学鉴定方法对采集的蜱进行初步鉴定,进而用COⅠ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结果 2017-2018年间4-6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地区的8个县市采集点共采集到4880只蜱虫,隶属3属5种,包括革蜱属的边缘革蜱、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以及硬蜱属的凯瑟硬蜱。基于COⅠ基因部分序列比对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而且系统进化树证明了序列比对的结果;进化树展现了同一物种的不同属均形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种间分支明显。研究表明采集的边缘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亚洲璃眼蜱均属于新疆优势蜱种,而凯瑟硬蜱是首次在新疆境内检测到的蜱种。结论以COⅠ基因作为蜱DNA条形码对蜱种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若虫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饲养了采自不同地区的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分析了它们若虫的形态性状,并在观察大量材料后,找出可用于鉴别两种若虫的形态特征:异盾上背中毛的数目,背中毛、间毛和亚缘毛三者的总数以及肛门环前部的宽度.根据耳状突的宽度,盾板上刚毛的总数以及基节I上距的大小,又能将这两种革蜱若虫与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其他三种(边缘革蜱、银盾革蜱和网纹革蜱)若虫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新疆石河子-沙湾地区博尔通古牧场畜牧体表寄生硬蜱的分布情况及物种多样性,对该地区12个调查点的寄生蜱类进行考察,采用形态学分类及16S rDNA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的方法对采集的323只羊和228只牛寄生硬蜱进行研究,从中选取26只硬蜱进行线粒体16S rD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34种GenBank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共鉴定出2科3属7个种的硬蜱。其中2种硬蜱与边缘革蜱(Z97879)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2%和96.8%,遗传距离为0.021和0.026;1种硬蜱与森林革蜱(JF979379)、草原革蜱(JF979375)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5%和96.3%,遗传距离为0.039和0.042;3种硬蜱基因序列与亚洲璃眼蜱(JF979380)16S rDNA的同源性为98.3%~99.8%,遗传距离为0.003~0.017;且获得的1种硬蜱,与刻点血蜱(Z97880)同源性完全相同。结论:首次应用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报道了新疆石河子-沙湾地区博尔通古牧场牛、羊体表寄生的硬蜱种类,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该地区硬蜱与GenBank报道的国际硬蜱有一定差异性,与国内其它省份分离的硬蜱16S rDNA序列亦不完全相同,具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蜱虫真面目     
刘敬泽 《科学世界》2010,(11):82-83
2010年的夏末秋初,在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由于一种被称为“蜱”的小虫叮咬转而引起疾病、导致人体死亡的事件,随后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新闻。这些几乎不为人知的小虫子,一时间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有些人甚至到了“谈蜱色变”的程度。那么,这些小虫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究竟有怎样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肃南县首次发现丹氏血蜱孙朝霞,张宇撰,田红,李春颖,李秋瑾,杨卫华(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兰州730000)蜱是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外经常寄生的一种吸血节肢动物,除叮吸宿主血液,造成局部机械损伤外,更主要的还是人畜共患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记述分布于湖北的蜱总科1新纪录科:软蜱科(Argasidae)及4新纪录种:蝙蝠锐缘蜱A. vespertilionis(Latreille,1802)、长蝠硬蜱Ixodes vespertilionis Koch、拟蓖硬蜱I. nuttallianus Schulze和草原硬蜱I. crenulatus Koch.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新疆塔城地区硬蜱的流行情况和群落结构特征,对该地区7个县(市)不同生境动物寄生蜱和地面游离蜱群落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地区共采获硬蜱6286枚,隶属4属13种,初步确定了塔城地区的主要蜱种为银盾革蜱、草原革蜱、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亚东璃眼蜱、边缘革蜱。不同生境地区中群落组成有所不同,并有各自的优势种群。7个生境地区的硬蜱群落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只不过相似性的大小有所差异,乌苏市与沙湾县的动物寄生蜱和地面游离蜱的区系相似性皆最高,相似系数分别为0.6364和0.7500;动物寄生蜱相似性最低的为塔城市与和丰县,相似性系数仅为0.1667,而地面游离蜱最低的为塔城市与沙湾县,系数仅为0.1111。同一生境中动物寄生蜱和地面游离蜱群落结构参数的差异则是由于放牧动物的流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1.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2.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的家畜主要寄生蜱种的无形体和螺旋体的流行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采自家畜体表的546只成蜱(包括210只亚洲璃眼蜱,209只刻点血蜱,61只草原革蜱,40只边缘革蜱,和26只图兰扇头蜱)进行了无形体和螺旋体的核酸筛检。结果显示,无形体的总阳性率为53.48%(292/546),螺旋体的总阳性率为17.77%(97/546)。此外有15只蜱复合感染了两种病原的核酸。通过测序发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绵羊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四种病原核酸,BLAST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这四种病原核酸存在序列多样性。由此可知,无形体在新疆家畜寄生蜱中呈高流行态势,疏螺旋体呈散在分布,首次从边缘革蜱中检测到绵羊无形体核酸。在新疆等偏远的农村地区控制家畜体表寄生蜱数量以及蜱传病原散播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俗称菇或蕈,是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如蘑菇、草菇、香菇、平菇以及黑木耳等.它们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属真核生物,营寄生、腐生及共生生活.地球上此类大型真菌种类繁多,它们滋生在森林中,草原上,温暖湿润的山地草丛中及田园边,并且其中很多种类可进行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11.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领余  安成邦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0):1371-1382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9 kaBP有近1700a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反映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湿.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的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结合地层、有机质、粒度、蜗牛化石和炭屑等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5.8 kaBP高湿润期最明显,呈现湿地/沼泽沉积地层;自3.8 kaBP以后孢粉成分、含量和浓度明显降低,植被开始向荒漠草原化演变,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冷干.以苏家湾和大地湾剖面为例,根据云杉含量和针叶树种总量以及花粉总浓度计算结果推测,全新世可能存在着7次较明显的气候干寒事件.  相似文献   

12.
青甘地区的草原上齿类野生动物很多,它们的生活,一方面对牧区草原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另外,从医学和兽医学的角度看来,它们还是自然疫原地的主要成员。因为它们中间保存着若干人和家畜的病原(细菌性的、病毒性的、原虫性的、原虫性的等等。)1958年夏,随中央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查队,生物资源调查队动物组,到青海海北自治州的动物调查中,收集了14种,224个齿动物的体外寄生虫。计有跳蚤、蜱、螨和皮蝇的幼虫等。其中以跳蚤和蜱最多。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于人和家畜有着严重的危害作用,所以研究它,进而消灭它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者将采集到的标本整理出来,就是企图供这方面工作同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为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蒙医"粘性脑刺痛"病范畴,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一种.近年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急速扩张,感染人群在不断增加.该病感染致死率较高,且后遗症与并发症的治疗难度较大,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效果不明显,但民族传统医学在治疗其后遗症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整理了蒙医在临床上对森林脑炎及其后遗症、并发症上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探讨了蒙医、蒙西医结合治疗森林脑炎及其后遗症、并发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贵州省畜禽寄生蜱的种类.发现贵州禽畜寄生蜱种类2科4属15种,其中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二刺血蜱Haemaphysali bispinosa为贵州省禽畜寄生蜱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用治疗双芽巴贝西虫病有效的药物贝尔尼(Berenil)和黄色素(acriflavine),在发病季节前10~15天给药预防牦牛(含犏牛、黄牛)双芽巴贝西虫病,取得满意效果.由于牛双芽巴贝西虫的传播媒介是蜱,因此在采用治疗药物预防本病的同时,不应忽视灭蜱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甘肃蜱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导了甘肃的蜱类名录、宿主、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和与疾病的关系。 十多年来,我们检查了1202只鸟类,兽类和家畜,分属于14目33科61属82种。共发现35种蜱类,其中19种蜱类属于古北界的种类,占所采蜱类54.28%;8种蜱类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占所采蜱类22.86%;其余8种蜱类,占22.86%为广布种。  相似文献   

17.
河西三地区蜱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5,1975—1984年.在甘肃省河西三地区十八个县市共采到蜱类20种,约占甘肃省蝉类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属于古北界的蜱类有16种,占河西三地区所采蜱类总数的80%;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界兼有的种类有1种,占5%;广布种有3种,占15%.从动物地理来说,河西三地区属于古北界,根据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体外寄生蜱类的分布,河西三地区由蒙新区和青藏区二区构成.本文将河西三地区划为两个动物地理省: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在前者采到蜱类17种,后者采到蜱类14种.  相似文献   

18.
记述分布于江西的硬蜱科6新纪录种,其中血蜱属5种,分别为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长角血蜱H. longicornis、豪猪血蜱H. hystricis、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钝刺血蜱H. doenitzi;扇头蜱属1种,为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并对其成蜱重要的形态鉴定特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中,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是一个十分庞杂的大类群,种类繁多而形态各异。我们已介绍过蜘蛛和毒蝎二类,本文再向读者介绍蛛形纲中另一亚纲——蜱螨亚纲(Acarina)。据记载,这个亚纲包含7目(或亚目)、380余科,估计全球有50万种。而目前人类已有记载命名的蜱螨只有5万余种,其中螨虫占4万2千余种(蜱,读音.皮)。螨类与其它节肢动物比较起来可算是柔弱纤小的动物,通常体长在2毫米以下,有些甚至小于0.2毫米,因为小于人眼分辨力的极限,以至常常令人视而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