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讨论金属单质与水溶液体系中酸和碱作用过程的热力学问题,用酸碱溶剂理论探讨金属的酸碱性质,指出金属单质在与酸和碱的反应过程中总是作为碱;两性金属的酸性是由相应的金属离子或其相应的氢氧化物所决定,确定某金属是否具有两性性质,不能根据它是否溶于酸和碱,而应根据其溶解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HSAB原理的应用沈柏川(铜仁师专化学系铜仁554300)HSAB原理即软硬酸碱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即所谓:“硬亲硬,软亲软,软硬结合不稳定,软硬交界就不管”。目前,这种理论正不断完善和充实,并在化学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 方法 (SCC DV Xα)和动力学实验 ,研究了酸碱催化剂对羰基化合物离子型反应的催化活性 .对甲醛模型物的SCC DV Xα 计算表明 ,碱催化剂对甲醛羰基的活化作用比酸催化剂强 ,碱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与羰基π键的削弱有关 ,而酸催化剂能提高羰基碳原子的亲电能力 .动力学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一致 .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从软硬酸碱的结构入手,建立了一套酸、碱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1、酸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A=26.5Z/r-Z^*z/r.2、碱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s=4.16X 0.25α-12.69。利用本标度,计算了80个阳离子酸和非金属原子酸的IA值以及14个负离子碱的Is值,其结果与Pearson的软、硬、交界酸碱分类能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方法(SCC-DV-Xα)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酸碱催化剂对羰基化合物离子型反应的催化活性。对甲醛模型物的SCC-DV-Xα计算表明,碱催化剂对甲醛羰基的活化作用比酸催化剂强,碱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是羰基π健的削弱有关,而酸催化剂能提高羰基碳原子的亲电能力。动力学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Lewis酸的平均电离势对其电负性作图;用Lewis碱的第一电子亲和势对其电负性作图,得出分类软酸、硬酸和软碱、硬碱的两个方程: H_A=∑I_n/n-3.1x 2.6 (1) H_B=A 3.51x-7.24 (2)运用(1)式计算了113种酸的硬度值,用(2)式计算了59种碱的硬度值。突破了复杂酸碱的标度问题。结果与Dearson根据实验所总结的分类一致,与Ahrland和Klopman结果相比较大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讨论金属单质与水溶液体系中酸和碱作用过程的热力学问题,用酸碱溶剂理论探讨金属的酸碱性质,指出金属单质在与酸和碱的反应过程中总是作为碱;两性金属的酸性是由相应的金属离子或其相应的氢氧化物所决定,确定某金属是否具有两性性质,不能根据它是否溶于酸和碱,而应根据其溶解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软硬酸碱的概念是由美国化学家皮尔逊(Pearson)首先提出的,它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路易士酸碱理论。后来,皮尔逊又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概括了路易士酸碱反应的经验规律,得出了软硬酸碱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概述为:“硬亲硬,软亲软”。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规律。它可解释和预示许多路易士酸碱反应方面的事实,因而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个定性的经验规则,试图用理论来解释它,同时也想为这个规则寻找定量关系。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仅对这方面的某些工作给以简单介绍。一、软硬酸碱规则的理论解释最早人们曾对软硬酸碱规则做过这样的解释:一般说来,硬酸趋向于形成离子键(因其抓电子紧,不易极化和变形),因而与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较大的硬碱较易结合;而软酸趋向  相似文献   

9.
慢性呼衰酸碱失衡的特征及AG和潜在HCO3-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酸碱失衡类型,及阴离子隙(AG)和潜在HCO3^-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结合AG值和潜在HCO3^-对329例次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酸碱失衡类型的判断。结果:①单纯生酸碱失衡180例次,二重性酸碱失衡100例次,三重性酸碱失衡(TABD)16例次(其中呼酸型10例次,呼碱型6例次);②呼酸共182例次(其中单纯性呼酸91例次),代酸共102例次(其中单纯性代酸26例,AG增高型代酸95例次,AG正常型代酸7例次,如不测定AG将有75例次代酸漏检。);③代碱116例次(其中单纯性代碱50例次,合并低血钾的代碱46例次),呼碱28例次(其中单纯性呼碱13例次);④呼酸并代酸43例次,呼酸并代碱38例次,呼碱并代酸7例次,呼碱并代碱2例次,代酸并代碱10例次;⑤应用AG后,TABD从0增至16例次,如不应用潜在HCO3^-将有5例次漏检。结论:①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出现多种类型的酸碱失衡;②AG和潜在HCO3^-在提高代酸和TABD诊断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AG的影响因素很多,应注意AG正常型代酸的判断;④代碱时低血钾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补钾和避免医源性所致的低血钾。  相似文献   

10.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不但酸碱中和反应,酸碱自离反应为酸碱反应,而且盐类的水解反应,某些过氧化物的水解反应,弱酸与强酸溶剂的作用,某些物质与溶剂的加合作用,某些高价阳离子与水的配位作用,以及强酸强碱盐的溶解作用均属于酸碱反应,且反应产物为原酸的共轭碱和原碱的共轭酸。  相似文献   

11.
卡特雷奇(G.H.Cartledge)曾经把任何氢氧水合物都简化成R~(n+)—O-H离子型化合物,以离子势φ表示阳离子R~(n+)的极化能力,并根据φ~(1/2)值推测ROH是呈酸式离解、呈碱式离解、或呈两性离解。实际上,上述规则只能说明周期表中元素的含氧酸碱的酸碱性变化的一般规律,不能用来判断它们是酸还是碱,前文曾对此进行过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1932年,Lewis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按照Lewis理论,在广义酸碱反应中,一种物质(离子、分子或原子团)通过施送电子对给另一种物质而生成共价配(位)键。施送电子对的物质是碱,接受电子对的物质是酸。Lewis酸碱理论的特点是着眼于电子在酸碱反应中的作用,抓住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因此有助于用现代电子理论把化学事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糖与酸或碱直接作用显色进行了详细探讨,说明了糖与酸碱反应显色的速率差同糖的结构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作为糖存在或区别鉴定的实验教学改进,此法可靠、简便、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4.
在标准电极电位数据表中,常可见到:AB+e=A+B~-这一类型的电极反应。这里的 AB 可以是分子酸(碱)、离子酸(碱)、络合物、酸碱加合物、难溶盐等。如(1)—(7)例:酸(碱)或加合物 E°(伏)  相似文献   

15.
酸碱软硬度的新标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Lewis酸碱软硬度定量标度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Lewis酸软硬度标度的改进方法,用离子键与共价键力之差(即HSA=Z/r^2i-Z*/r^2c)来计算Lewis酸的软硬性标度;引用新的电负性的计算方法,计算有关元素或基团的电负性(X),并将其结果用为Lewis碱的软硬性标度,扩大了Lewis碱的标度范围。此酸碱软硬度标度结果与Pearson对硬软酸碱的分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与酸碱的浓度和酸碱的强弱有关,氢离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强酸溶液 [H~ ]=Ca 强碱溶液 [OH~-]=Cb 式中Ca、C分别代表酸和碱的分析浓度。[ ]表示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当酸和碱的浓度很稀,还必须考虑水的离解,则 [H~ ]=Ca [OH~-]  相似文献   

17.
1963年R·G·Pearson在Lewis酸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酸、碱的软硬分类,进一步指明了酸、碱的特征,开始揭露出酸、碱的特殊规律,使酸、碱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学生关于溶液中酸域组分的分布系数的计算所出现的错误,对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进行再讨论,提出对一元碱及多元碱酸效应分布系数的推导和应用,并总结出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化学家都对软硬酸碱的标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提出了各种软硬酸碱标度以及选定软硬酸碱标度的标准,如二参数方程,四参数方程,酸碱软度的键参数标度,酸碱软度的势标度及相亲强度等。有些较好地解释了一些化学反应现象。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定量标度可以把酸碱的软硬性和反应性联系起来,对选择酸碱软硬标度的标准还存在着争异。  相似文献   

20.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强弱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性质之一,它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主要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分析总结分子结构对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