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活着,做一个活人,做一个完整的活人”。这是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小说节奏的思想引擎。劳伦斯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洞察力,他强调直觉并且着力开掘人的心理深处。其小说充满了蕴涵人物心理的意象与象征,它们诗性地体现人物的内心节奏,在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心灵契合中,这种诗性的节奏是对机械世界的反动,是对充满生命活力世界的张扬,因此,劳伦斯小说的节奏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而且深化 并突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白是文坛上"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语言自由妖娆,具有强烈的诗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色彩描摹的诗性化、句式选择的诗性化、语言变异的诗性化。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借助诗歌描写来进行的;因此,考量林白小说诗性语言的修辞成因,隐喻作用不可或缺。林白小说的诗性语言以陌生化和空白点为读者带来一种语言延伸的审美体验,这种诗性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语言诗意血脉的传承,也是推动文学风格演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鹰背苍茫而去>是一篇诗化的寓言小说,它涉足藏域独特的"天葬"传统并以此为背景.小说的语言叙述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强化了阅读效果;诗化的语言及其寓言色彩,升华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追寻自由,把握命运的题旨,虽落俗套,但由于小说的总体设计以及独特处理,弥补了主题的这种"俗",而显示出"超凡"来.小说中存在着多处逻辑上的悖论,本文对其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6.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相似文献   

9.
葛水平在诗性的叙事中找到了一种节奏舒缓却极为有力的诗性,这种诗性是用简练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温润的细节和诗化的语言来表达女性博大的胸怀、无私的付出和坚韧的尊严。最后,转型或者超越:乡土与诗性的间性张力。除了一贯的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之外,葛水平还开始涉及表现现代城镇人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小说《鹿鸣》着力展现了一个鹿类有灵、万物有灵的灵性世界;当以林明为代表的人类在对其灵性加以呵护时,彰显出人类伟大的理性;同时他以宗教般的情怀,实践着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希冀回归人类精神栖息的诗性家园。  相似文献   

11.
宗良煜的《蓝色的行走》是一部人类的生存寓言。小岛,大船,隐喻着“原始”与“现代”的关系。它们既有变汇相融。又有着碰撞和不和谐。“蓝色”赋予了文本以飘逸空灵的诗意,把小说叙述最终本体化,并借助想象和虚构,扩大了文本的精神容量,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纯度。给人们带来了超验和吊诡的阅读历险。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审美判断的角度,探讨关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思维活动的客观存在规律。指出:艺术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思维活动方式,意象思维不是简单的概念或孤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一个有关艺术存在的意识精神系统。围绕这个体系,揭示其存在的哲学审美认识层面上的发现:其一,主体的艺术禀赋决定了艺术形象的表现特征;其二,艺术想像力表现的过程即是完成意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母题。泰安青年作家子丁的小说创作既有对乡村诗意想象与现实消失的描写,也有对爱恨交织的欲望化城市的独特感悟。作品所体现出的对乡村诗意和城市美好的双重超越,使飘泊和流浪成为叙述者恒长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既超越了有关乡村诗意的想象,也超越了“向城求生”的新乡土叙事对城市现代化的肯定与推崇,从而使其创作具有了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和本质特征,提出了增强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保证;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学术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助力;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条件;塑造不畏艰险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品格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不确定性源自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诗词的多值性给了读者充裕的想象空间,而翻译的过程却要将这种多值化解为单值。针对这一点提出在翻译意象并置引起的不确定性时,可以采用DT(disjointed translation)模式;在其他情况下,要利用互确定性和诗性思维对原诗词进行分析,用音乐性的节奏或对意象的操控来消减"多值-单值"的损失,同时赋予诗作以新生。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的最新中篇力作《候鸟的勇敢》以候鸟迁徙为背景,通过对候鸟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层层铺叙,展现了东北小城的人情世态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家立足于文学超越精神,直面精神苦痛和心灵迷惘,将生命个体的诗性存在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隐喻在小说叙事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在审美创造中人们是如何应用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象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阐述了想象在审美创造的诸多方面和各个阶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