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一般有“双音化”、“意译化”、“定型化”、“多义化”、“世俗化”、“词素化”等步骤,具体一个佛源外来词可以经历多种步骤,但不一定要经历以上每一种步骤。  相似文献   

2.
中国“入世”在即,目前对此的讨论极多。但迄今为止,各种讨论大多集中于“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具体影响、权衡“入世”利弊等上面 本文则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着重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的制度影响 一、我国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入世”对我国经济在制度上的影响才是最根本的影响,因为这将加快我国经济自由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入世为我国“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必须尽快采取改革农村户口制度,提高“三农”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完善农产品生产制度,改革农产品流通机制,强制推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加快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占据更多的国际贸易份额。  相似文献   

5.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是在缓慢的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启蒙、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军事转型的失利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转型突出反映在近代化教育转型、近代化科学转型以及近代化体育转型三个方面。而近代化转型的完成,既反映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全球广布的影响力,更昭示着中华文化在近代世界大变革中融入世界体系的强大意愿。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学校教育功能获得提升,是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而传统武术近代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亦是传统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 90年代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教训 ,就中国入世、中国入世对日本不动产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中国不动产和金融业如何吸取日本入世的经验教训以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不动产金融业应如何应对等问题作了阐述 ,提出关键要“持续性开发”与“构筑价格基准”  相似文献   

7.
吴晓楠 《科技资讯》2010,(35):240-240
缠枝婴戏图浮雕是宗教在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久融合,由原本的外来宗教向汉化佛教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石刻艺术作品。宋代,佛教世俗化景象进入非常成熟的时期,不管是宗教理念或教义,还是宗教艺术的表现,都渗透着世俗化的元素。本文通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由于其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主动参与了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科技活动,在生命形态与物种变化、动植物、人体以及生态等方面,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居民”的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时间变异和相互作用等属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破解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安全、环境支撑、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制度6大体系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路径,而“三农”问题的破解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平谷区“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大我与小我、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政府与市场等矛盾问题,梳理了“三农”向“三生”转型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产业和培育生态居民3条路径加快“三农”向“三生”的转型,以期为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转型时期的中国高校法学教育不仅存在着基础教育与应试教育何为主导、专才与通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外来法与本土法知识本源以及“填鸭式”与“问答式”教学方法等八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重建轻管”的现状以及公路养建的不利影响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转变观念,开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快我国公路养护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并非新近的事情。从长时段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甚至渊源于150年前的近代转型传统。与主张“君子不器”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近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化高等教育自引入中国之日起,就一直肩负着国家层面赋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甚至并未因社会制度变革而中断。晚清时期,朝廷与精英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一批具有专科性质的学堂;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毕业生失业严重以及“高等教育破产”的争议,着眼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专门人才”急需而实施院系调整与专业细分;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就业制度市场化变革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要而作出院校转型的决策部署。这些政策及措施意味着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政府)的意志和期待、民族(社会)的渴望和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后续发展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与现实复杂性之间的问题,努力在创新知识生产模式中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寺院经济的经营形式包括农业及手工业、商业、旅游业以及通过各种宗教活动获得收入。寺院经济存在经济法人的经济运行模式与寺院“民办非企业”法律定性的矛盾、寺院经济过于独立导致佛教商业化、政府部门对佛教寺院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针对寺院经济问题,其研究对策如下:使寺院经济运作模式符合非营利性的职能与性质;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强寺院与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沟通;完善寺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金融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入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趋势的不可逆转的重要步骤。中国“入世”将推动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流通扩大和跨国集团的兴起,从而缩短时空距离,淡化国界区别,使人、财、物进入大流动时代,但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最敏感、最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是经济安全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旧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各种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客观上为各类经济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杠杆,属于高风险行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首先都是从金融危机中爆发出来的。“入世”后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已成为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己初步形成。面对入世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等特色建设开展法规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佛源外来词世俗化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并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汉化过程中,佛源外来词必然经历由佛教词语渐渐被世俗生活接受的过程,可以认为,佛源外来词的世俗化是佛源外来词汉化的重要步骤,一般经历了由教内到世俗、增加世俗生活意义、完全进入世俗生活以至迷失佛源等步骤。具体一个佛源外来词世俗化往往是几种情况互相交织的。  相似文献   

18.
印度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属人法改革运动,婚姻家庭法改革首当其冲.这场主旨为“统一化”、“世俗化”的法律改革,在宗教多元化背景下,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人数占全印度人口总数的94%.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的交互碰撞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引发的教派纷争,使得印度婚姻家庭法改革屡屡受挫.“Shah Bano”案正是这一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宗教多元化的特定背景下,只有确立宗教宽容、平等互信的基本理念,才有可能成功推进法律统一化与世俗化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惠能(638—713)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的佛教义学思想把大乘空宗与涅槃性结合一起,与前人比较有很大特点,对中国佛教的面貌以及唐以后的佛教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佛教义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出“心即真如”的本体论佛教的全部理论无非是给成佛做论证。首先就牵涉到如何看待现存世界的本质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宗派对这一问题一直持  相似文献   

20.
莲花山地处山东省中部,与泰山、徂徕山形成金三角.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分布广泛,“儒”、“释”、“道”三教共存,佛教为主,其中佛教中的观音文化居主导地位.近年来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按照“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主题定位,打造佛教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剖析目前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莲花山景区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