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滑冰教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实现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协同进步.通过提升高校滑冰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挖掘滑冰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创新滑冰课程教学方法,完善滑冰课程考核方式等路径,促进学生思想与技能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阐述高校生物学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生物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物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同行是在"课程思政"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重要教学改革.物理学史课程作为承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将物理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把"课程思政"的支撑元素有机地融入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才能确保各类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并进.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利用河南红色资源,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元素,并探索该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活动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级德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课堂实践提出"高级德语"课程教学要顺应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秉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课程主题开拓思维,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能力、兴趣等因素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融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缘事析理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意识,进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本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新目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非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将OBE理念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文章以应用翻译课为例,节选《2022年习近平新年贺词》,探究应用翻译课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应用翻译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展开了有效探索和实践,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推动课程思政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从开发体育精神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建立完善的思政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堂上,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一是从西方金融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中发掘思政元素,西方金融学思想在我国传播三个阶段中均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理论本土化结合起来,发展金融理论要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现实金融问题,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是构建思政教育与金融理论本土化共融发展的课程思政,发挥党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背景、方向和精神动力,在金融理论本土化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越发注重思政教育,这就说明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课程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出使用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是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之一,涉及学生数量众多,专业涵盖范围较广,在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既有显著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独特资源,为思政化教育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该文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分析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化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考3个方面,来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关系,研究如何将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基于此,应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之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对加强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主要体现为情感逻辑、理性逻辑、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在情感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鲜活材料赋能思政课;在理性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  相似文献   

13.
从"软件测试"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分析"软件测试"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契合点和实践举措,倡导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并促进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祖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优秀文化融入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渠道。为了改进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该文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简言之就是挖掘不同学科与专业课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军事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作用。然而,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载体单一、思想引领不够等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事理论课的思政育人效果。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要放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丰富教学载体,增加教学体验促进知识内化;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思政寓于课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该文从"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前"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困境并从实际出发,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将专业课程技能和思政育人科学结合,确保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既能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堂教育。枣庄地方文化包含了始祖文化、先贤文化、城邦文化、运河文化、工业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对地方文化现状的梳理和整合,把枣庄文化本土资源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快速传播。但是,这种媒介如果利用不好的话,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为此,本文着重介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反面影响,以为高校管理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该文旨在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采用混合式教育模式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以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全课程育人的作用,突出思政元素在知识育人过程中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产与运作管理专业课程重在培养企业、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极为重要.本文提出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模式,挖掘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