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2010年国内煤炭消费29.65亿吨,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结构"缺气、少油、相对富煤"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煤炭在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2020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56.7%,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3%、43%.中国工程院预测:2050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还将保持在50%左右,2050年以前,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煤炭仍将长期在能源体系中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功能,承担能源安全"兜底"使命.同时,应对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煤炭工业也承担着加强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为综合开发利用废弃矿井资源、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一次能源为研究对象,选取其1995~2014年一次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构建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黑龙江省2015~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重构马尔科夫模型,预测黑龙江省2015~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模拟预测结果误差小,预测准确度良好。2015~2020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在92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份额均有所降低,清洁能源占比呈增长趋势;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高达65.39%,清洁能源占比仍处于弱势。建议: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尤其是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合理调整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消费理念,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4.
煤炭在能源中的主导地位不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消费国。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炭保有储量为9915.60亿吨,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70%,从资源量分析,煤炭具有中长期保证能力,按年产22亿吨原煤推算可供100年以上。至少在今后20年内作为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一次能源的消费几乎全为煤炭,仅有少量用户使用太阳能。2000年全市原煤消耗量2867.00万t,其中原料用煤1547.00万t,占原煤消耗量的53.99%;燃料用煤1320.00万t,占原煤消耗量的46.0l%。在燃料用煤中电力用煤、工业用煤占燃料用煤量的76.70%。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煤炭资源丰富,拥有保有储量近万亿吨,资源量数万亿吨,可以保证几百年开采,而且煤种齐全,质量较佳。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于大陆北方和中西部。中国大陆煤炭产量超过10亿吨,居世界首位。煤炭是大陆消费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3/4强。同时,中国大陆是亚洲第一大煤炭出口区,1990年出口煤炭1700多万吨,其中4/5出口到日本、香港、南北朝鲜、菲律宾等十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向台湾出口动力煤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74%,煤炭提供了78%的发电能源,70%的化工能源和60%的民用商品能源。文章针对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地表破坏的影响做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和控制开采沉陷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煤炭自燃是我国矿井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据统计,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中有煤炭自燃倾向的矿井占总数的56%.而因煤炭自燃引起的火灾占矿井火灾总数的90%-94%。国内外对自燃发火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技术、采空区流场模拟和采空区二维“三带”的划分上,对沿空掘巷煤柱自燃问题涉及较少。  相似文献   

9.
打破高效节能燃煤之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破瓶颈 所谓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其中,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76%,占一次能源消耗量的69%。但是,在开采以及利用的过程中,煤炭资源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洁净煤技术就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我国煤炭供应由前三年的暂时缓和急剧转为全面紧张。一些重要电厂因缺煤而停机,议价煤价格成倍上涨。有的省截留过境煤,有的煤炭调出省阻止本省煤自由出境。这是解放以来的第三次煤炭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损失。据估计,这种局面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产量和消费量中的比重均占70%以上,这实际上是我国解放以来的第三次能源危机。三次能源危机的特点我国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在1960~1964年,特点是:1.煤炭产量在急剧增长之后大幅度下降。1958~1960年全国煤炭产量由1957年的1.3亿吨猛增到1960年的3.97亿吨,之后急剧下降,1961年为2.77亿吨,1964年降到最低点,仅2.14亿吨。  相似文献   

11.
张勤 《科技信息》2013,(2):106-106
<正>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分析(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广东能源消费现状 ◆能源资源储量:远低于全国均值。广东省能源资源贫乏,煤炭、石油、水能及油页岩等一次能源资源储量约25.7亿吨标准煤,人均资源占有量仅33吨,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20。  相似文献   

13.
陶学佳 《科技资讯》2010,(8):136-13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阶段我国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总量中,煤炭资源约占90%,在一次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0%左右,远高于世界26.5%的平均水平。从我国可利用的资源类别与其分布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较长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在今后相当常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t左右,提高到“九五”期间的13亿t以上,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因此,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如何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培训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GM-PLS组合模型预测一次能源消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预测一次能源消费量及其由此引起的污染物排放量,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与GM(1,1)优化组合模型(GM—PLS)。用大连市历史年的一次能源数据分别建立了单项模型和优化组合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组合预测的相对误差仅为1.70%,高于两种方法单独预测时的精度。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人口数、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及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4个自变量用组合模型对大连市规划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一次能源消费将会逐年增加。如果天然气的供给量能达到预测值,用其替代煤,则2020年由一次能源产生污染物的量将减少15.53万t。  相似文献   

16.
赵虹  袁会林 《甘肃科技》2002,18(1):27-27
多年以来,煤炭和石油一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们,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长期保持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17.
2008年6月下旬,国内煤炭价格飞涨,吨价已突破干元大关,煤炭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也因此得到大幅提升。但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所属的核定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大型机械化矿井——祁东煤矿,自2002年投产以来,虽然产能利用均达到90%以上,但是商品煤销售却连年亏损。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煤炭和石油一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们,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长期保持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19.
郑劼 《安徽科技》2009,(8):42-43
淮北矿业集团现有锅炉230余台,总额定蒸发量约1290吨。全年13对生产矿井原煤产量2158万吨.生产用电58406万kwh,采暖自用煤计划13.4万吨。电和自用煤折合的生产能耗为77.61吨标准煤/万吨。采暖自用煤占的比例为57.14%。由此可见.煤矿采暖耗能占生产用能的比例相当高。如何科学管理锅炉,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耗大国,建筑空调制冷与采暖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5%,并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据我国建设部测算,目前.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如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仅建筑能耗就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总产量).空调高峰负荷则将达到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供电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