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未感染中国对虾,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后3h,12h,24h和36h及96h和136h,进行了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病虾的多种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说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靶细胞,其中最易感的靶细胞是鳃、胃、后肠中具有合成和分泌几丁质动能的细胞,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侵入虾机体的体途径,使对虾致病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另外,还观察到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有强烈的吞噬作用,小颗粒细胞也具吞噬作用,在染色质凝聚结构等刺激下胞吐小颗粒,大颗粒细胞也具有胞吐大颗粒功能,与上述无颗粒细胞相比,胃结缔组织血窦内的浆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其释放与病毒结合参与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3.
对虾疫病病毒的快速检出,是防治暴发性流行病的关键所在。本文简述了利用电镜负染技术,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邓PCR技术等检测对虾疫病的具体方法,并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ThePreliminaryStudyonHHNBVinGrow-outPhaseWangJianping;ShenTuJikang(Ningbo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Ningbo315012)自1993年出现全国流行病对虾暴发性病毒病以来,我国的养虾业始终处于低谷。目前终于发现其病原是一种囊状无包涵体的DNA病毒,称之为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NBV)。该病毒的治疗仍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用核酸探针点杂交法来检测对虾HHNBv的发展程度,摸索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暴发时间,减少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也是我们今后对虾在分子生物学上开展研究的第一步。1材料与方法1.1样…  相似文献   

5.
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影响的基础上,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虾中肠组织,观察结果表明:中肠上皮细胞水样变性,少量的上皮细胞被感染,肠腔内致病菌继发性感染,中肠肌细胞发生凋亡,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形成大量的颗粒通过胞吐作用参入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6.
1993~1995年中国对虾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经对患病对虾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发现此病以消化系统病变更为严重,肝胰腺,胃及肠道上皮层发生变性和坏死,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核肿大;结缔组织发生水肿,血淋巴细胞浸润,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充满一种杆状病毒,大小为260~310nm×90~110nm外被双层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纯化的病毒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见到的大多数是病毒核衣壳,大小为286nm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春季东山九孔鲍暴发性病害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对 1999 年春季福建省东山县九孔鲍的暴发性流行病进行调研和检测,对细菌性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回归感染确定致病原、对致病菌进行形态(包括电镜和光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毒性病原进行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观察、以及病理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此次东山养殖九孔鲍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致病原是 3 种球状病毒(50 nm 、110 nm 、150 nm )、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还探讨了这些病菌和病毒的致病性,并以 49 种药敏纸试验寻求防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9.
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养虾水体的盐度、溶氧量及pH值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与对虾暴发性病毒病害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以低剂量病毒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人工改变海水盐度、溶氧量、pH值等理化指标,发现其变化与对虾发病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诱发关系.结果对阐明对虾暴发病毒性流行病成因及指导虾农科学养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1.
病毒在侵染人体的开始阶段,以极小的数量、极低的密度、极隐蔽的态势隐于人体极少数细胞中,并以极少的次数、极短的时间完成复制组装翻倍的程序,呈暴发式增长,并形成巨大数量。这既是病毒的生态特性,也是其生态对策。一粒病毒经3~5次复制可达数10亿个。病毒数量扩繁至一定程度时,便集中攻击人体的供氧系统与免疫系统。病毒在两次复制组装翻倍之间脱离人体细胞,裸露移行在人的体液阶段是施药救治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杉木炭疽病的林间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元、大田、永安等地的杉木炭疽病进行系统调查,对病情指数、聚快性指标、发病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在三明地区的林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发病始期、始盛期、盛期、末期,时间分布大致为4月上旬、4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中旬.这种发病的流行规律,对杉木炭疽病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实践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玉溪市2009~2012年流感哨点医院ILI(流感样病例)监测结果,探索流感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国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行病学分布研究,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流感病毒,并对流感病毒型别检测和分析;结果2009~2012年,ILI占门诊总数百分率平均为4.25%,年平均采样数为762,标本占ILI百分率平均为6.56%,每年1~3月、10~12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ILl主要集中青壮年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流感病毒型别流行特点:2009~2010年以新型甲型H1N1流行为主,2010~2011年以B型流感Victory系列流行为主,2012年以季节流感H3N2l流行为主;结论对玉溪市2009~2012年流感病毒的监测,发现具有时间、人群和不同型别的流行特点,结合实验室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积极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将anti-ras核酶基因R8克隆于不同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导入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质PA317,得到具一次感染性的缺失性病毒,通过测定病毒滴度选择R8基因的高效重组转录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多数认为是由于患者血浆中存在“免疫抑制因子”所致,也有部分认为是T淋巴细胞本身缺陷的原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血桨中都有这种“抑制因子”呢?我们采用E——玫瑰花结,淋巴细胞转化联合试验为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指标,对肝癌、肺癌、胃癌、肠癌及其他癌进行研究。发现:肝癌、肺癌及其他癌患者的血浆确有“免疫抑制因子”,因为健康人血桨对肝癌、肺癌及其他癌患者细胞免疫能起去抑制作用。也就是当患者的血桨与正常人血浆互相交换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得到回升,而正常人的细胞免疫功能由于癌症患者血浆的存在而有所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这说明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患者血浆中的免疫抑制因子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饱和酚法抽提出VHA273-DNA。通过Ca盐共沉淀法将此DNA转染Ha,Sf,Bm三种细胞系,但多种方法未检出有该NPV及其蛋白组分产生。电镜观察表明,惟有Ha细胞核内出现明显病变,呈典型的浓核病症,并已产生大量的浓核病毒。文章认为,VHA273-DNA转染Ha细胞激活了细胞中潜伏的DNV,而DNV的大量复制抑制NPV的产生,说明VHA273-DAN有一定的活性,Ha细胞对VHA273-DNA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龙洞山溪鲵胃体、十二指肠及皮肤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胃粘膜表面分布有许多胃小凹;粘膜上皮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等形状;细胞表面具短小的微绒毛.(2)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向腔端突起,呈半球状;细胞表面具微绒毛结构.(3)皮肤表层下陷,形成近似平行的“埂”和“槽”相间结构;皮肤表层有丰富的粘液腺孔,细胞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