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对溪洛渡水电站左岸导流洞闸室、竖井的开挖及支护施工的成功经验在本文中作了较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坝肩开挖施工的质量,减少边坡开挖支护塌陷问题的发生。本文以哈萨克斯坦图尔古松水电站工程右岸坝肩开挖工程为例,对水电站右岸坝肩表层土清理,石方开挖、边坡支护等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实践结果表明:此开挖和支护技术有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竣工质量验收合格。  相似文献   

3.
官地水电站右岸导流洞出口岩体风化卸荷强烈,边坡稳定性差。经优化调整后,减少了开挖并节约了工期。根据隧洞结构和地质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边坡和出口洞段各工况下进行分析,为设计支护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吉沙水电站右岸边坡开挖支护中施工难点的分析介绍,详细叙述了通过现场勘探以及对施工现场认真分析、研究,结合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搞好工序衔接,实行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相配合,交叉组织施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确保工期,均衡生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抓好标准化管理,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可供类似水电站边坡开挖支护中施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工程黄石长江盾构穿越接收竖井工程开挖深度和直径均较大,地质勘察资料反映:竖井上部覆盖层以粘土、淤泥质土存在,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下部石灰岩层岩溶裂隙发育。鉴于竖井开挖、井壁衬砌、竖井防水是决定施工质量、制约施工工期、控制工程投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就大直径竖井施工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竖井施工工艺和相关参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导流洞在水电站建设中经常被应用到,在以发电为主泗南江水电站的建设中,导流洞的开挖主要以Ⅴ类围岩的开挖最为复杂和困难,文章结合各种常规的施工方法分层开挖、超前支护、加强支护、变形观测,对Ⅴ类围岩的开挖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断面地下洞室是现代大型水工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现代大型水电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施工工期大大缩短。本文是对大断面地下洞室的开挖及支护施工所作的一个扼要总结。  相似文献   

8.
莫曙光 《科技资讯》2009,(28):34-34
小溶江电站导流洞工程工期紧、地质情况较差,洞身开挖的质量和工期制约着后续工程的施工。通过对各项工序进行优化,提高了单循环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导流洞的洞挖按期完成。  相似文献   

9.
张秀玲 《科技信息》2009,(15):239-239
积石峡水电站右岸边坡由于受征地、移民搬迁等问题的影响,致使工期滞后一年多,右岸边坡开挖支护的工期由原来的8个月调整为5.6个月,为了能按节点工期完成施工任务,我部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一个方案、处理好两个关系"的施工总体思路,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为2010年实现发电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积石峡水电站右岸边坡由于受征地、移民搬迁等问题的影响,致使工期滞后一年多,右岸边坡开挖支护的工期由原来的8个月调整为5.6个月,为了能按节点工期完成施工任务,我部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一个方案、处理好两个关系"的施工总体思路,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为2010年实现发电的总体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SP技术是隧道施工中一项常用的超前地质探测技术。在隧道工程中,为了能够高效且安全地进行施工,采用TSP超前预报技术探测隧道周边及掌子面前方未开挖的岩体及其状态,为隧道施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确保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以新疆某输水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TSP技术在隧道围岩地质预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且进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译,最后在实际开挖中揭露真实的围岩情况,验证TSP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TSP技术在实际隧道中的应用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建设的大力发展,山岭隧道洞口段、冲沟段、沟谷等地段的超浅埋问题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本文以某超浅埋山岭隧道为分析对象,采用了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超浅埋隧道在开挖条件下围岩的变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埋深小于2倍隧道直径时,埋深越浅隧道开挖后拱顶下沉位移量越大;超浅埋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变形急增阶段、变形缓慢阶段和变形平稳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围岩产生的变形最大,是隧道开挖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一个阶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实际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模拟结果的累积变形值略大于实际监测结果,这是因为监测工序晚于开挖工序。因此,掌握超浅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规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挖支护措施对隧道的安全十分重要。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工程实例开展的,其研究成果对同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坑开挖卸荷将改变地应力平衡状态,位于基坑正下方的地铁隧道将随基底一定深度范围内土层回弹而发生上浮变形。本文结合深圳地铁11号线正上方某采用竖井工法开挖的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下卧地铁隧道随竖井开挖过程的变形规律及竖井工法保护机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下卧地铁隧道竖向卸荷作用显著,采用竖井工法能有效减缓隧道上浮趋势,减小最终上浮量;隧道纵向变形呈双峰形态,纵向变形曲率半径未超过规定值;隧道横截面随开挖过程而发生两侧拱腰压缩、拱顶与拱底之间拉伸的变形趋势,附加弯矩随开挖卸载率增大而逐渐减小,最大附加弯矩位于拱顶附近;竖井工法能减小基底土层的扰动程度,有效抑制基底土体以及隧道围土塑性区发展深度和面积,从而有效控制下卧地铁隧道的隆起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基坑开挖和顶管施工共同作用下下卧隧道结构的响应规律,以西安兴善寺东街雨水管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采用明挖法和顶管法两种不同施工方式施工时下卧隧道变形规律,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基坑开挖和顶管施工共同作用时下卧隧道隆起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下卧隧道沿纵向5倍基坑开挖宽度内结构的隆起变形受基坑开挖影响较大,且基坑开挖卸荷使下卧隧道结构发生不均匀变形。左隧道拱顶最大隆起量为4.13 mm,拱腰最大收敛值约为0.55 mm,结构易发生扭转变形;右隧道拱顶最大隆起量约为3.19 mm,拱腰最大收敛值约为0.24 mm,结构易发生竖向拉伸变形。采用顶管法施工可以减少下卧隧道的变形量,实测数据表明顶管施工会使下卧隧道产生横向收敛,最大为1.7 mm,实际工程中应注意控制既有隧道结构的横向变形。基坑开挖和顶管施工共同作用时,各因素对左右隧道的影响程度不同,左隧道的隆起量主要受基坑开挖卸荷作用影响,右隧道的隆起量主要受顶管施工的顶推作用和开挖卸荷作用影响。同时应注意各因素之间不一定是相互独立的,需要考虑因素组合对下卧隧道隆起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大引水隧洞岩爆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挖卸荷的计算原理,运用有限单元法对长大引水隧洞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分析围岩应力状态,分别计算不考虑开挖卸荷影响和考虑开挖卸荷影响的长大引水隧洞围岩断面切向应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应力集中部位在洞腰附近区域,且考虑开挖卸荷的计算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实际工程情况.  相似文献   

16.
孟底沟水电站导流洞堵头段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地质条件较差,堵头挡水水头高,边界条件复杂,且封堵工期紧张,急需对导流洞开挖、施工及运行全过程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导流洞洞室开挖、衬砌施工、堵头施工以及堵头运行全过程,得出以下结论:①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基本稳定,局部围岩较差的部位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建议局部采取锚固、灌浆等措施;②运行期围岩、堵头整体稳定,衬砌结构满足抗压强度要求,局部衬砌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需加强配筋;③长度40 m与50 m的堵头上游段推力分担比基本一致,建议堵头长度在40 m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孟底沟水电站导流洞堵头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尚立斌 《山西科技》2004,(5):76-77,78
文章阐述了山西新元矿井副斜井采用隧道掘进工艺,达到快速掘进施工的生产经验,重点介绍了该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和机械配备。  相似文献   

18.
新建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进口为双线隧道,隧道开挖断面大、工期紧,为加快施工进度,选择合理的斜井转正洞施工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由小断面进入大段面施工的直接一次切入法,结合六盘山隧道进口斜井进入正洞交叉口段施工为工程背景,对小断面斜井进入正洞施工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在建桃树坪隧道3号斜井施工降水施工为背景,详细介绍了桃树坪隧道穿越第三系饱和富水粉细砂岩的降水施工方案,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料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十白高速花石沟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面积的炭质片岩,其强度低、风化快、易吸湿、变形大,采用普通隧道爆破技术和开挖施工工艺时,超挖现象普遍,支护变形严重。本文应用FLAC3D软件进行炭质片岩隧道拱顶沉降数值模拟,得出其流变变形规律,为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根据花石沟隧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弱爆破与机械联合开挖方法,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下台阶分区作业;小进尺,快初支;预留吸水软化层;减弱爆破设计;缩短二衬间隔。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有效控制了炭质片岩隧道施工中的超挖现象和支护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