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RT-PCR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乌鳢(Channa argus)的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序列.结果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的cDNA序列全长1 813bp,包含一个1 125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375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731kDa,等电点PI为5.16,由20种氨基酸组成(甘氨酸数目占比最高为7.73%,色氨酸数目占比最低为1.07%),含有3个actin信号位点.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乌鳢β-肌动蛋白与大西洋鲑、虹鳟、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同源性达99%以上,与非洲爪蟾、鸡和人等脊椎动物的同源性达98%以上,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很高的保守性.基于NJ法的β-actin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乌鳢处于鲈形目和鲑形目鱼类的基部,并没有与鲈形目鱼类聚类为一支,表明乌鳢β-actin基因的进化速率较其他鲈形目鱼类更慢.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乌鳢β-actin在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比较稳定,表明该基因可作为内参选择时的候选基因,可为乌鳢功能基因研究时的内参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镜泊湖江鳕的性状变异和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位处黑龙江水系南缘位置的镜泊湖所产江鳕 体态性状的系统测量统计数值,与属北极海水系的贝加尔湖江鳕的同等性状进行对比,用统计学t检验方法查看了镜泊湖江鳕的性状变异状况;又用Mayr差异系数公式和C.D≥1.28的亚种划分指标,逐项查验,并对两个达标性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最后得出镜泊湖江鳕仍属江鳕指名亚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水稻栽培稻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稻属、栽培稻种分类研究的现状,我国栽培稻种主要分类系统及籼、粳亚种的鉴别方法.全世界稻属植物的种共归纳为22个种,分属9个染色体组;栽培稻在亚种分级上主要可分为籼、粳两亚种或籼、粳和爪哇三个亚种,多数学者倾向于只分籼、粳两个亚种;亚种以下可分为生态群、生态型、品种或生态群、生态型、变种和品种,生态群、生态型的性状和指标不一,尚未统一;在分类方法上主要以形态特征,杂交亲和力,同工酶和植物学性状综合数值等来划分,而籼粳分子水平上的鉴别与分类也开始得到应用.栽培稻亚种间亲缘关系、亲和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仍然是栽培稻分类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淮河乌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的野生乌鳢(Ophicephalus arg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790bp的同源序列中,4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2个,占全部序列的2.78%,84个个体共检测到33种单倍型;4个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56 8、0.0038,表明淮河野生乌鳢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4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6 0,仅3.10%的变异来自种群间(AMOVA分析),基因交流值为10.3696,种群间K2-P遗传距离为0.003~0.005,从而显示乌鳢种群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NJ树揭示4个种群的个体组成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etwork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皆表明乌鳢鱼种群有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期早期,距今51.8ka BP~74.6ka BP.  相似文献   

5.
石川粗鳍鱼由D.S.Jordan和J.O.Snyder(1901)首次根据一尾采自东京湾口外的标本建立的,而本文的标本则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等处。本种在体形、鳞片和身体结节等方面与皇带鱼(Regalecus glecus)相似,故常被混淆。经详细研究后,作者补充描述了本种的若干重要性状并同体形近似的皇带鱼对比,找出两种鱼在背鳍起点和肛门位置、腹鳍鳍条、头部骨片、口部结构、牙齿的有无及其分布、鳃耙数目、眼睛大小、侧线鳞及身体结节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正>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是我国常见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下层,平常游动缓慢,常潜伏在水草丛中,当捕猎食物时则异常迅猛,经常袭击和追捕其他鱼类,由于这种习性,使它的头骨的结构发生了某些相应的变化。关于乌鳢头骨的结构尚未见有系统的记述,作者以20余尾的标本 (体长212~402毫米) 为材料,对乌鳢头骨的形态及其对捕食习性进行了比较观察,现将整理结果予以报导。  相似文献   

7.
乌鳢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Ophiocdphalus argus cantor)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分布广,产量高,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对不良的水质、水温有较大的耐力,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的一种名贵经济鱼类,对于它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8.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上述这几种笔. 1.粉笔: 1.1普通粉笔:普通白粉笔是由生石膏(硫酸钙的水合物)制成.其过程是把生石膏(CaSO4'2H2O)在一定温度下煅烧,使其部分脱水变成熟石膏(2CaSO4'H2O),再将熟石膏与水按一定比例(一般5:6)混合均匀,调成糊状,灌入模型中便可浇铸成粉笔.  相似文献   

9.
唐鱼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对从化市唐鱼资源进行了野外普查,共发现唐鱼自然栖息地8处,目前仅存在5处(另外3处破坏).本实验测量了5个地点的野生唐鱼种群与1个养殖群体形态度量性状和框架结构参数,采用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传统可量性状方面,5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群体在体高/体长、头长/体长比、尾柄长/体长比以及尾柄高/尾柄长比几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②应用框架结构分别对唐鱼的养殖群体与5个野生种群共190尾标本的12个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唐鱼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在外部形态的整体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并用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鸨科鸟类属于鹤形目,共计有9个属、25种、47个亚种。其中大鸨有5个种,它们是大鸨、阿拉伯大鸨、科里大鸨、印度大鸨和澳洲大鸨。分布在我国的大鸨又有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 分布在新疆的天山、喀什和吐鲁番)和普通亚种(O.t.dybowskii 繁殖分布区在东北的西部、内蒙;迁徙时路经辽宁和华北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越冬)。野生大鸨的数量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当前世界上大鸨的总数量只有3万只左右,其中我国有50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是江豚的扬子亚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 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极大的影响,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室内豚池、石首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均构建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该文概述了40多年来国内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成果及现状,探讨了今后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做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是根本措施;开展长江江豚繁殖学研究是主要对策;规范和统一保护行动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鸟类分布数据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海拔、气温、降水等环境和地理因子数据, 探讨中国鸟类及其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中国鸟类物种丰富度存在着一定的随纬度增高物种丰富度降低的趋势, 物种丰富度高值地区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江下游、武夷山、西双版纳、天山西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麓至横断山脉等若干地区, 而在青藏高原大部、长江以南部分地区等出现低值, 但线性回归显示, 纬度梯度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与物种丰富度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较高的环境因子有EVI、年均温、年平均降水等多种, 说明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存在复杂的共同作用机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这些环境因子可以分为能量、海拔变幅、气温稳定性、距最近大型水体的距离等4种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林涛  林乃铨 《武夷科学》2012,28(1):28-33
通过检查2002年至2009年期间采自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标本共2000多号,鉴定出保护区内的天蛾科昆虫分别隶属于5亚科、32属、72种和亚种,其中9个种和亚种为福建省首次报道.本文分别编制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的分属种检索表和福建新纪录种名录,为进一步研究此类昆虫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江苏省沿江区域作为研究单位,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建立沿江8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的指标共22项,主要信息提取采用主成分因子法,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因子得分作为发展水平的评价,用聚类方法对模型的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同属沿江发达地区的8个地级市,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差距依然比较显著,呈现出随着距离上海空间位置的远近和交通可达的难易由东南部地市向西北部地市逐层递减的分异特点.表现在不仅江南和江北的差距显著,局限在江南或者江北内部,东部的地市苏州和南通县域经济水平要好于西部的地市南京和扬州.  相似文献   

16.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江中下游堤防的安危直接关系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文根据影响长江堤防安全的主要因素,在设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用于堤防的安全评价中,其中考虑了信息不全的AHP和不确定的AHP。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所得到的最终安全评价得分能够综合评价堤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外源型集群是基于FD I的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属性。这种模式的缺陷具有固有性,亟待向内源型集群模式转型与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内源型集群模式是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支点,它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构成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适宜度的提出一方面源于目前城市发展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源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目标,其研究角度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城市微观地段或城市某个层面的城市适宜度研究;另一类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适宜度的分析,为把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即需在分析城市适宜度的概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城市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选取江苏沿江8市,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城市适宜度,评价总得分依次顺序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和南通,其中前4位都位于长江南岸,其经济基础雄厚、具有较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而江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则相对得分较低,反映了江苏沿江城市适宜度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9.
Wang  JianJun  Lu  XiXi  Zhou  Yue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7,52(2):273-280

For the remote areas like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LRGR), it is hard to measure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SSC).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stimate SSC by employing the thre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ethods: COST, iCOST (modified from COST) and TZB5 (newly proposed). TZB5 can more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atmospheric transmittance along the sun-ground surface path (TAUz) from the solar zenith angle (TZ), and it uses Band 5 to eliminate the path radiance of Bands 1–4. The water surface reflectance at Band 4 obtained using TZB5 has a stronger relation with SSC within the range of 0–3000 mg/L. The developed algorithms could accurately estimate SSC directly from ETM+ images in the turbid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were also effective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1960~2005年年降水量的线性演变规律,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来检测区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型、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8个敏感区域中,汉江流域、岷江-嘉陵江源区、乌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岷江-嘉陵江源区减少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27.1 mm;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鄱阳湖流域南部、太湖流域、金沙江流域中部、云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金沙江流域中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7.7 mm.存在降水突变的地区有5个,下游的太湖流域发生最早,时间为1977年,上游云南地区最晚,为1998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各个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演变规律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