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下的颍河,是中国古陶瓷的孕育之地。建国后我国考古工作在颍河两岸已经发现了名的曲河窑和钧台窑。我经过10年考察发现了中原地区在民间口头上流传下了1000余年的赫赫有名的“神前窑”,它位于登封市西南部的王村颖河北岸,由前庄,朱垌,磨脐,玉翠座大型古瓷窑址组成,其中前庄窑和玉翠窑兼烧唐花釉瓷。该古瓷窑群规模宏大,名声很高,可称为古代中原民间第一窑。  相似文献   

2.
禹州市为河南省重要的古陶瓷产地之一,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故乡。作历经十年的考察,在禹州市苌庄乡发现唐代古瓷窑址15座,是河南全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瓷窑群。最可喜的发现是每座瓷窑都兼烧唐花釉瓷,这不仅说明禹州是唐代花釉瓷的发祥地,而且也为研究钧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窑群实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有关古宣州窑的文献记载及古宣州境内已发现的瓷窑遗址的分析,认为宣州窑为五代北宋时期窑址,明代《宁国府志》中记载生产"官瓶"的窑场和芜湖县东门渡的"宣州官窑"都是曾为官府生产粗糙酒器的地方窑场,与文献记载中生产颇为精美瓷器的宣州窑具有不同的性质.而繁昌窑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宣州窑.  相似文献   

4.
焦作矿山窑是当阳峪窑系一座重要的窑场,也是低温釉瓷器和绞胎瓷器更为集中、装饰技术与装饰风格发展得更为全面和充分的窑场。其生产年代跨越宋、金两个时期,品种繁多、工艺精细、富于装饰,显示了民用瓷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进了我国瓷器生产的发展。青花瓷在烧制上,得到了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为釉料,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首次对传世的元青花瓷器进行了研究,几十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元青花钴料产于何处,从哪条通道传入中国的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在此前提下将元青花钴料和"苏麻离青"认定为一种矿物的论点是不严谨的。"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特定产物,学术界没有理由将其混淆。  相似文献   

6.
钧窑瓷器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重要瓷器品种,其瓷器生产的工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代钧窑铜红釉与铜红彩的创制、分相釉的大量烧制、厚釉的施用等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创新,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且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7.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民营瓷窑。吉州窑瓷器既表现了当时当地民俗。又形成了自身的瓷俗。吉州窑随着民俗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它停烧已经数百年了,但它留下的影响仍可以在永和镇的民俗中找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的光山古瓷窑位住于城西39公里南向店乡天灯村,四个古瓷烧造区分布在大别山北麓的一片浅山区里。这四个古窑区相距远者约1000米,近者300米,据考证,天灯村这样规模的瓷器烧造区是豫南绝无仅有的古代瓷器工业基地。 通过对天灯村古代瓷器烧造区散存的大量窑具和瓷片分析,其兴业初期约开始于唐代,历经五代,北宋、南宋、金、至元代终止,该区瓷业发展达700年之久,距今一千余年,己称得上我国古代一大瓷区。据专家教授鉴定,天灯古瓷瓷质好,属河南独有的优质瓷,被誉为豫南明珠。  相似文献   

9.
实地调查了焦作市区27处古瓷窑址,以当阳峪窑、西王封窑等为代表的几十家窑场分布于焦作多条河流两岸附近,其中以当阳峪窑的剔花、刻花及绞胎瓷名噪一时。由此可知,焦作的陶瓷业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两汉时期是焦作历史上第一个陶器烧造的高峰期,烧造的陶仓楼在全国首屈一指。北宋、金代是焦作陶瓷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焦作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伏牛山地区经过考古发掘的瓷窑址已有十余处,其中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禹州市神垕镇钧窑入选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发现表明,唐宋时期是伏牛山地区瓷器手工业生产的繁荣阶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对巩义市黄冶、白河窑址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唐开元贡白瓷的窑口及唐青花的产地;对鲁山县段店窑址的发掘,印证了唐《羯鼓录》有关"鲁山花瓷"的记载,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拍鼓找到了产地;对汝州市严和店窑、宜阳县西街窑等窑址的发掘,明晰了临汝窑的窑炉结构、制作技术和不同装饰风格;对宝丰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北宋汝窑并找到了汝窑中心烧造区,出土了一批传世品未见的新器型;对汝州张公巷窑的发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官窑品质的青瓷器,为寻找北宋官窑提供了线索;对禹州钧窑的四次考古发掘,为确定钧窑的始烧年代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用提纯与活化一体化工艺生产海泡石活性白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元市朝天区低品位方解石型海泡石矿的特点,提出并试验了朝天海泡石活性白土生产的提纯与活化一体化工艺方法。结果表明,用提纯与活化一体化工艺方法可以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朝天海泡石活性白土,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博罗梅花墩窑址的古陶瓷进行了研究,用热释光法进行了古陶瓷的年代断定;对标本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用重烧膨胀法测定了古陶瓷的烧成温度,并进行了物理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博罗梅花墩窑址的古陶瓷确属春秋时期的产物,所研究的标本的烧成温度达1260℃以上,标本的各项性能均已达到瓷器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宋时期,陶业极盛一时,名窑辈出.陕西省耀县耀州窑的青瓷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钧、汝、官、哥、定等历史名窑齐名显著,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整理中,除出土大量青瓷和其他各色瓷器外,还发现了耀州窑烧制的唐三彩.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确定陶瓷的年代、原料产地、烧制工艺(包括烧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元代瓷器在成分的组成,颜料的配制,烧结温度的掌握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概况,比较了元代瓷器在花色品种,外观造型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元代制瓷业的发展因素,肯定了元代制瓷业承前启后的作用和中国瓷器史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燕辽裂谷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碰撞拼合之后的陆内伸展、中元古代Nuna超大陆裂解和全球大气海洋增氧等重大地质事件,但燕辽裂谷盆地中元古代古地理与构造演化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该盆地蓟县地区下马岭组标准剖面开展了沉积学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取了下马岭组地层沉积特征与碎屑锆石的U-Pb年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下马岭组石英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3 270~1 806 Ma,且展示2 530 Ma和1 880 Ma两个显著峰值,表明下马岭组碎屑岩地层主要由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晚期的碎屑物组成,而且这两个显著的年龄峰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和古元古代两期重大地质事件。此外,另有少量~2 750 Ma和3 2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对应两期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浆事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显示下马岭组沉积于伸展背景。该文结合蓟县系和其下伏长城系沉积组合与盆地古地理分析,提出燕辽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碰撞后伸展转换阶段(1.85~1.60 Ga...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东某水库库岸稳定问题的规划资料,评价了半岭、松山子古滑坡的稳定性;同时对影响古滑坡的稳定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其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勘测评价半岭、松山子古滑坡的稳定性提供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它是由制陶技术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现,商周时出现了“釉陶”或青釉器皿,如尊、碗、瓶、罐等,兼有陶和瓷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原始瓷器”。  相似文献   

18.
方在古船是北京地区发现的第一般古船实物,船板的 ̄(14)C年代为距今2205±70年,埋藏地层中树木的 ̄(14)C年代为距今1737±86年。通过对船址所在地区的调查、地层剖面的详细观察测量和对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证,认为方在古船址区是东汉时期古高梁河的流经之地。沉积特征表明该河河型为弯曲型河流。以后由于气候变干,加之上游人工改造和河道东移,导致该河流从本区消失。方庄古船的发现首次证实了东汉时期古高梁河向城南流出的确切位置,为永定河全新世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食品、医药工业的发展,对活性炭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由于活性炭生产耗煤量较大,废气废水污染严重造成有的工厂缺燃料不能正常生产、有的工厂因污染而被罚款,影响活性炭生产发展。省林科所和湖州市塘南公社北港砖瓦厂,利用土砖瓦窑烧制砖瓦和废活性炭再活  相似文献   

20.
古土壤是古环境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育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众所周知,晋西北目前是干旱草原气候带.然而,地质历史时期,此地发育着多层古土壤层,1994年我们在晋西北考察中曾发现在地表以下3米以内至少发现有三层黑垆土,现将一小部分剖面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