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意会知识言传化的障碍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意会知识言传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意会知识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文章考察了影响意会知识言传化的一些障碍因素,并试图探求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几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波兰尼"意会知识"的脑科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脑科学进展,为波兰尼言传与意会知识的结构提供了坚实的脑科学基础,作者与脑神经医学专家合作,初步分析了言传与意会知识的脑组织定位,评析了大脑左右半球在言传与意会认知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
波兰尼的科学人性化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瑞雄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2):30-37,,13,
波兰尼以“意会认知”理论变革实证主义科学观,透过意会认知的三位体结构和内居运行机制,可知所有知识都无法摆脱主体性,都属于“个人知识”。因此,研究事实的科学研究价值的人文学其意义都为人所赋予,其中并无谁优谁劣的问题,两种文化或说科学与价值由此得以融合。波兰尼似乎为萨顿科学人性化的主张寻到了一种具体途径,然而,他的理论虽说必要却不充分,要实现萨顿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波兰尼意会(隐性)知识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评析了中文术语翻译的多样性造成的困惑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以哲学为主干、教育和管理为两翼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5.
试论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失控(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探讨科技知识增长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论证了在目前科技、经济、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下科技知识增长的必然性和在科技知识持续增长的同时不可能禁止其中致毁知识的增长,这意味着科技知识增长已经失控,而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科技正负效应的不可抵销,攻击和保护,增长与控制的不对称,使得这种失控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而揭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当当科技发展模式的致命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6.
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科学、经济和政治三个公共场域交互作用的产物,科技决策相关知识应当是一种"公共知识",兼具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等三重公共性。为化解科学不确定性和知识经济化引发的公共知识的公共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科学家真理代言人模式"到"专家与技术官僚共谋模式",再到"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我国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轨迹,当前"官僚主导-专家论证"的生产模式已陷入公共性危机,应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7.
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理和技术模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探讨了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制和技术模式。首先从企业知识的构成以及隐性知识的涉身性、体验性和经验性等方面的特征论证了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在于市场化与共同体化,同时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技术模式:知识信息化和知识编码化。  相似文献   

8.
内隐知识的编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匡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1-23,96
知识的编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内隐知识和编码知识只是知识在不同编码程度时的表述,其中内隐知识高度依赖行为主体,而编码知识具有可共享性,能够脱离其生产者而存在和传播。内隐知识是伴随性的,它依赖于背景知识和知识生产者的洞察力、直觉、思维模式、信仰、经验等因素。内隐知识主要有四种编码方式:数字化、程序化、定义分类和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9.
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大学知识生产此消彼长的两种模式入手,解析了从学院时代到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的规范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并从革新科学理念、明确科学功能、推进知识创新和加强知识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合理构建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企业知识的发展与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境,本文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五方面来构建知识的情境维度,分析情境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互动关系,提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和相应的二种情境模式,并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知识是世界3中的新秀,存在于知识之树的上端或顶端,具有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特点。高技术知识具有三种形式:意识形式(或隐性知识)、符号化形式(或编码知识)和物化形式(或科技黑箱)等。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需转化为符号化形式或物化形式才能被纳入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而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的显性化,物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或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社会化的结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展,构成高技术知识演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并购完成即法权关系重组完成之后,文化整合的问题经常会被技术方面的问题所遮蔽。文化整合的载体在于内隐知识的扩散,而借助的途径是共同叙述的构建,其过程同时就是企业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点关系到并购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关系到企业并购的最终成败。  相似文献   

14.
从广义的科技奖励来看,对隐性知识持有者进行科技奖励是可能的,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测量、隐性知识共享等直接奖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效用进行奖励等间接奖励的方式。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是一种"能力—承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默顿"成果—承认"模式的不足,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彻底击碎了"知识(含科学知识)是真理"的传统观念,完成了知识从"发现"到"建构"的变革,但在知识建构过程解释上仍然是混乱的不能系统回答的黑箱,主要是因为没能处理好知识建构的"科学化"与"社会化"两个环节的关系问题,两者混谈导致理论混乱,原因在"科学知识"被等同于"公共知识",根源于"私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及其互动关系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