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信息     
<正> 河南省飞机播种造林效果好由省林勘院机播队等单位组成的省飞播造林协作组,1981年接受并组织飞播造林试验工作。几年来已查清我省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等山区有适宜飞播造林面积746.5万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飞播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实际工作中飞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笔者对影响沙区飞播造林成效的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对今后进一步提高飞播造林成效,发挥飞播造林优势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我省有三千万亩荒山荒地有待绿化,其中洛阳地区的荒山宜林面积即达八百万亩。为了加快荒山绿化进度,省林业厅已把飞机播种造林列入我省林业规划,并定于79年开始在予西的卢氏、栾川县开展飞播造林。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省、地、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驻予部队的密切配合下,我局于六月五日调机两架执行飞播造林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 飞机播种造林是摸拟森林天然更新的一种造林方式,它具有速度快、功效高、省劳力、低成本等优点,是现阶段加速大地录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外使用飞机播种造林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主要国家有美国、苏联、加拿大、日本和奥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从六十年代以来得到较大的发展,如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目前飞播造林占  相似文献   

5.
<正> 一、近三年全省人工造林、更新成效据1988年第三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全省荒山荒地面积为2400万亩,其中80%面积约2000万亩适宜植树造林,按照《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1989-1998)和省与市、地鉴定的绿化责任目标统计,我省每年人工造林、更新面积约200万亩(扣除飞播面积)。 (一)林业部对我省人工造林、更新成效核查情况根据《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要求,林业部于1989年、1990年两次对我省25个县上一年度人工造林、更新上报面积进行了抽样核查。  相似文献   

6.
为了选择适于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州地区所需要的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的优质灌木树种,2013年开展了四翅滨藜引种造林试验。在引种区测定四翅滨藜的物候期、生物量,并与当地乡土树种进行引种成活率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引种四翅滨藜造林苗木4月8日进入萌芽期,4月20—28日进入展叶期,5月18日进入开花始期,6月15日进入末花期,6月20日进入营养生长高峰期,10月中旬进入休眠期;引种造林的四翅滨藜当年苗木的根、枝、叶生物量分别为56.54g、251.90g、177.14g,单株的生物量最大达758.2g。研究表明:引种的四翅滨藜与乡土树种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出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及较大的苗木生长量,适宜在甘肃省中部的临夏州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正> 油松种子园建立和经营管理技术一、课题来源及主要完成成果 (一)、课题来源:油松(pinus tablae—formis Carr)是河南省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育苗、造林用种量大,每年需从省外调入三、四十万斤。因种子供应不足,影响着造林计划的完成。同时,由于种源不明和负向采种,用种品质差,致使造林成活率低,林木质量差。因此,改善油松用种状况,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主要完成成果:协作组通过几年的努力,按规定标准选出油松优树315株,收集无性系280个,计25000多株,收集家系300个,建立采  相似文献   

8.
气候干旱是制约豫西丘陵地区造林效果的主要因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已成为制约该区林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针对该区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提高造林成活卒.  相似文献   

9.
<正> 郏县林场是部省侧柏良种基地,也是全国的侧柏种源试验地之一。为充实柏类的基因和为绿化、美化中州大地提供更多的优良类型。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科院收集国内各种柏类品种18个,在郏县林场进行引种试验。1987年春育苗,1990年3月在郏县万花山林场区造林、造林地的地形为丘陵,刺槐林采伐跡地,穴状整地50×50×50见方,株行距为2×2米。从1992年3月调查情况看,以铅笔柏等9个类型生长良好。均超过当地侧柏的生长速度。具体生长情况分述如下: 铅笔柏:原产美国,乔木,树干挺拔,适应性较强,干旱瘠薄的石质山地也可生长。1990年春季造成片林70多亩,成活率97%,目前幼树最高达2.5米,一般在1.5米左右,地径3.5公分,预计10年左右可产种子。  相似文献   

10.
<正> 杉木是我省豫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现有人工林四十余万亩。由于这里已是杉木自然分布的北界,所以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其生长特点、经营管理技术与中心产区有较大差别。1973年我们在黄柏山林场建立了杉木间伐固定观测标准地,1983年对试验标准地进行了皆伐,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标准地设置与研究方法 (一)准标地设置:在黄柏山林场后山  相似文献   

11.
<正> 杨树生长快、品系多、效益高,扩大杨树栽培面积是扭转木材短缺和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针对该区自然特点和地瘠、沙重、低产问题,我们以适地适树适品系、适水肥、混交和密度等丰产技术为中心,布点试验,研究其生理生态与速生丰产的相关性,为造林服务。一、根据杨树生理生态指标,因地选用优良速生品系造林,是实现林木速生优质丰产的物质基础。为顺应杨树品系的生理和生长规律,运用培育技术,使品系内在因子与环境需求的统一,立木与立地、自然生长与人为促进有机结合,才能使速生良种、生理  相似文献   

12.
<正> 泡桐短期轮伐技术是在高水肥的宜林地上,选用速生型泡桐优良品种,采取圃地育苗——移植造林,或留圃造林,或埋根造林等方式,造林后加强管理,第四年进行第一次间伐,伐后萌芽更新,第七年进行第二次间伐,伐后萌芽更新,第十年全部采伐,在一个皆伐周期(十年)内,采伐三次。实践证明,植苗造林4年生和萌芽更新3年生泡桐胸径一般可达到12——20厘米,植苗造林7年生和萌芽更新6年生泡桐胸径一般可达  相似文献   

13.
油松种子园的建立和经营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河南省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育苗、造林用种量大。由于种子不足,影响造林计划的完成。又由于种源不明和负向采种,用种品质差,致使造林成活率低,林木质量差。因此改善油松用种状况,是急待解决问题。一、种子园营建技术 (一)优树选择标准、方法优树是指在相同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完全相同的同龄林中,生长和遗传品质特别优良的单株。而优树选择就是从基本种群内,根据育种目标,按表型进行单株选择,并从  相似文献   

14.
<正> 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主产我国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河等地,是长江流域速生用材、“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周口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广泛分布有低洼易涝的砂姜黑土、沙碱土等低产宜林地。自1979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川楝引种试验,采取营造小片丰产林、楝农间作、四旁植树,河、渠、路绿化等形式,累积栽植川楝500万株,已发展成为我区一个主要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5.
<正> 造林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造林技术措施是否得当、合理,栽培树种是否因时因地顺乎自然的节律。我省山区国营林场新造人工林200余万亩,已陆续成林成材,立木蓄积达32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蓄积1.6立方米,综合成本47元,其中直接成本20—30元,而立木蓄积的总产值达3亿零400万元,为基建投资1亿元的三倍多。对促进我省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供用材起到积极骨干作用。现就有关山区造林技术措施效果的观测分析和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川区多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取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工程标准静态运行,工程实施压力大、成果巩固难;2立地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3群众认识不够,影响工程建设;4生态环境相对特殊,造林难度大;5基础施建设滞后,影响东川区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6管护森林资源的任务繁重,管护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工程单位投入标准,提高育苗和造林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高管护人员待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准确地反映生态造林对荥阳市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和成效,按照国家生态效益研究的标准,河南省林业科学院对全市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建设高度文明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被率,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建国以来,我省植树造林面积很大,平均每年造林约210多万亩,累计造林绿化面积6000多万亩;四旁植树60多亿株,为全国各省之冠。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国家逐渐加强对生态环境以及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视,因此,各种工程造林项目在不断地增加,造林面积也逐渐在扩大。所以,需要加强对工程造林质量的管理,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本文将主要围绕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69杨不仅易繁殖,而且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效益高.但是在栽植过程中,往往因苗木大,缓苗时间长,容易遭到病虫害侵袭,特别是在天气干旱年份或在地下水位低的风沙地,常会造林失败,造成巨大损失.另外,原来生产中常用的"五大一深"栽植方法,不仅挖坑工作难度大,栽植时用水多,而且因土壤墒情被破坏,加大了栽后管护投入.我们通过多年试验和总结,取得了成功的插干造林经验,不仅投入少,成本低,而且成活率高,其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