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方法,用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蝌蚪进行染毒,通过微核实验检测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诱导率.实验结果发现,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的24 h LC50为82.1 mg·L-1,表明该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具有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硒酸钠(1.25~20 mg/L)和亚硒酸钠(0.25~4 mg/L)染毒处理7 d后,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核异常细胞率、总核异常细胞率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亚硒酸钠的毒害作用明显强于硒酸钠,对黑斑蛙蝌蚪红细胞均存在较强的细胞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3.
以黑眶蟾蜍蝌蚪及中华大蟾蜍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检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2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当质量浓度达到0.02mg.L-1的甲维盐处理24h,黑眶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当质量浓度达到0.01mg.L-1的甲维盐处理48h,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在一定质量浓度和时间范围内,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维盐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并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甲维盐对2种蝌蚪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4.
通过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了啶虫脒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半静态和静态两种染毒方式下不同质量浓度(ρ=0.001,0.005,0.009,0.013,0.017 mg·L-1)的啶虫脒溶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啶虫脒对中华蟾蜍蝌蚪的24,48,72,96h的ρLC50分别为0.544,0.095,0.058,0.036 mg·L-1.在低于安全质量浓度(0.003 6 mg·L-1)下处理7 d,蝌蚪的微核率与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半静态实验表明,随着啶虫脒质量浓度的提高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开始比对照组有显著和极显著提高.静态实验中,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出现有显著的提高;各处理组核异常率的最高值出现在染毒3~5 d后,而后出现下降现象,但仍高于对照组.说明由于时间的延长,药性的衰退,蝌蚪能通过机体的调整而得到部分修复.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提高可能是评价啶虫脒应用安全的潜在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又称彗星实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 mg/L)的丁草胺溶液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丁草胺质量浓度越高,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越显著.经丁草胺溶液处理24 h,蝌蚪红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彗星DNA长宽比)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并与丁草胺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丁草胺对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说明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对两栖动物遗传毒性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核试验法,对贯穿淮安城市中心、边缘、外围的3条主要河流里运河、废黄河、盐河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进行了比较研究.每条河水样又分为100%原样、50%,33.3%3个浓度组,以暴气后的自来水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毒染1周后,里运河、废黄河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大于对照组(P<0.01),里运河水组诱发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废黄河水组和盐河水组(P<0.01).而盐河水组诱发微核率及核异常率(33.3%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提示,淮安城区中心地段河流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明显高于外围,其水体中存在致突变物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精禾草克对鲹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精禾草克能显著诱导鲹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并且在一定浓度一定处理时间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精禾草克具显著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8.
用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蝌蚪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暴露,研究该离子液体对蝌蚪的急性毒性,检测亚急性暴露对蝌蚪抗氧化酶SOD,CAT和GPx活性影响及其MDA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离子液体对蝌蚪的24hC50为82.1mg·L-1,说明该离子液体对蝌蚪具有明显的毒性,其毒性强弱与传统有机溶剂相当.同时,低剂量离子液体的亚急性暴露可诱导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显著变化并引发机体轻度氧化损伤,这种损伤在染毒后期可被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自动修复.另外,低剂量离子液体的亚急性暴露也可引发蝌蚪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蝌蚪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法监测苏州城区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cantor)变态前蝌蚪的血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法进行生活污水污染的诱变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对蝌蚪红细胞有明显的致突变效应,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t<0.0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红细胞微核测试法, 以洗衣粉为诱变剂,研究洗衣粉对黄鳝急性毒性和黄鳝红细胞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洗衣粉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162.639 mg/L、107.664 mg/L; 洗衣粉对黄鳝红细胞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微核率和核变形率的增高.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洗衣粉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 微核率和核变形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氧纳米气泡改性颗粒物被广泛应用于对污染水体的界面增氧.为研究其对底泥-水界面增氧效果和底泥氨氮污染的修复能力,以活性炭作为负载材料制备氧纳米气泡,采用柱芯培养实验研究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对河道底泥氨氮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的加入将沉积物-水界面(sediment-water interface,SWI)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由0.48 mg/L增加至6.10 mg/L,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ation potential,ORP)由-34 mV增加至19 mV.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监测实验期间SWI处氨氮和硝态氮的垂直浓度,上覆水中氨氮的浓度由1.65 mg/L降至0.54 mg/L,去除率为67.3%.沉积物中氨氮浓度由2.75 mg/L降至0.73 mg/L,去除率为37.5%.氨氮的释放通量降低了82.0%.氧纳米气泡改性活性炭既通过界面增氧促进硝化反应,降低了水体中氨氮浓度,也作为覆盖层隔绝沉积物中氨氮与上覆水的接触,降低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研究结果可为覆盖技术和曝气技术联合应用于削减河道底泥氮负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盖草能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除草剂盖草能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盖草能处理1/2,1,2和4d时不会明显引起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上升,处理8d时会明显引起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上升。说明盖草能长时间处理对黄鳝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3.
漂染废水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漂染废水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漂染废水均能诱发泥鳅红细胞核异常.方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和核异常测定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突变化合物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A/O系统中投加RD药剂来处理尼龙66化工废水,考察了RD药剂的添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套系统,在进水水量由20 L.h-1增加到40 L.h-1,CODcr由555.5 mg.L-1增加到977.46 mg.L-1时,投加RD药剂的工艺系统出水能满足排放标准,出水CODcr为73.76 mg.L-1,去除率达到92.45%,同时出水中氨氮浓度为4.52 mg.L-1,去除率为93.41%,并且系统运行稳定,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增强;而没有投加RD药剂的系统出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除草剂农达对黄鳝致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红细胞微核、核异常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的方法,研究除草剂农达对黄鳝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农达能引起红细胞核异常率的上升,部分组和对照组差异显,但不能明显地诱发红细胞产生微核;农达能明显地诱发黄鳝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率上升,和对照组差异显或极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农达作用30h,对黄鳝具有明显的遗传学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精克草星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加药组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都上升;所有加药组均能影响鲫鱼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加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大都随之下降,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而白细胞数则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及处理时间的加长而上升,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淮河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各小流域支流,因此研究支流污染物质输出特征对淮河的污染物质减排和水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选取淮河支流西淝河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2月期间对流域出水口断面水量、水质[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  相似文献   

18.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暴露于汞离子不同浓度(0 mg.L-1、0.05 mg.L-1、0.10 mg.L-1、0.15 mg.L-10、.20 mg.L-10、.25 mg.L-1)下21 d,血清、鳃、肝胰脏、脾、肾和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显示,草鱼血清ACP活性在Hg2+0.15 mg.L-1下无显著变化;在汞离子>0.15 mg.L-1下对ACP活性有抑制作用.鳃中ACP活性随着汞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肝胰脏在汞离子浓度≥0.15 mg.L-1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1).脾和肾中ACP活性随着汞离子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低于0.15 mg.L-1时,随着浓度增加ACP活性上升;高于0.15 mg.L-1时,ACP活性则逐渐下降.肌肉ACP活性在汞离子0.15 mg.L-1下变化不显著(p>0.05);在汞离子>0.15 mg.L-1下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表明,草鱼暴露于不同浓度汞离子下,不同器官组织ACP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器官组织执行的生理功能不同,从而对汞离子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应答反应,以提高机体的抗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