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树皮和叶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重阳木树皮和叶片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中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个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从重阳木树皮挥发油的26个峰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丁香酚(12.45%)、糠醛(10.43%)、十五酸(9.46%)、十七酸乙酯(8.98%)、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7.51%)等;从重阳木新鲜叶片挥发油的16个峰中鉴定出14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1-己醇(26.94%)、十五酸(10.8%)、环己酮(10.63%)、十七酸乙酯(10.2%)、月桂酸(6.11%)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研究中药狗舌草(Tephroseris phaeantha)全草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狗舌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1),槲皮素(2),梣酮(3)和3,4-二羟基苯甲酸(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狗舌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广藿香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寻找更多可作为广藿香挥发油质量评价的指标。方法:用气质联用技术和标准图谱检索对照、核对和补充检查的方法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54个化学组分,并鉴定其中30个化学成分和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论: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36.77%)、广藿香酮(1.76%),其它成分是丁香烯、广藿香烯、愈创木烯、法尼醇及它们的异构体等。建议广藿香酮可用于广藿香挥发油的质量评价[1]。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战骨茎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将战骨茎质量分数为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充分萃取,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复对石油醚部分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结构,从战骨茎的石油醚部分共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Ⅰ)、β-谷甾醇(Ⅱ)、熊果酸(Ⅲ)、β-胡萝卜甙(Ⅳ).其中化合物Ⅲ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国产夹竹桃枝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国产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枝,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夹竹桃枝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16β,17β-环氧-12β-羟基-孕甾-4,6-二烯-3,20-二酮;12β-羟基-孕甾-4,6,16-三烯-3,20-二酮;20(s)21-二羟基-孕甾-3,12-二酮;3β,14β-二羟基-5β-强心甾-20(22)-烯.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国产夹竹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菌株Y39-6是从哈尔滨周边地区地下水中分离的一株假单胞菌,具有异养反硝化和自养脱氮能力,由于假单胞菌属内的菌种鉴定存在复杂性,对菌株Y39-6的具体分类仍有争议。通过获得菌株Y39-6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分析了菌株的碳源利用和脂肪酸含量特征,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菌株Y39-6与模式菌Pseudomonas veronii CIP 104663T的基因组相似性更高,G+C的含量接近,共有基因数量最多,为368个,碳源利用特征相似,可以确定菌株Y39-6属于Pseudomonas veronii菌种。菌株Y39-6有15个特有基因,主要脂肪酸为C16∶0和C17∶0 cyclo,含量分别为22.05%和21.25%,与Pseudomonas veronii菌种的其他菌株相比,存在明显的特异性。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菌株Y39-6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征,为菌株Y39-6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生物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菌株Y5-11是从哈尔滨周边地区地下水中分离的一株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自养脱氮能力。菌株Y5-1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模式菌Pseudomonas koreensis Ps 9-14T高度同源(99.72%)。获得了菌株Y5-11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菌株Y5-11的碳源利用和脂肪酸含量特征,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菌株Y5-11与模式菌Pseudomonas koreensis Ps 9-14T在碳源利用上较为接近,但两株菌株在生长温度和硝酸盐还原方面存在差异。菌株Y5-11有17个特有基因,其在脂肪酸种类及含量上与其他菌株相比,存在明显的特异性,主要脂肪酸为C16:0和C17:0 cyclo,含量分别为19.37%和21.09%。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菌株Y5-1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征,为菌株Y5-11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生物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近年的研究认为刺玫果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表老作用的报导,对刺玫果溶于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分离出一种单一化合物,其熔点为215℃左右。性状:白色粉末状晶体。初步认为是三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孙丽阳  刁全平  陶静 《松辽学刊》2010,31(2):99-101
采用Bligh-Dyer法和氢氧化钾-甲醇法对龙头鱼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和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其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Bligh-Dyer法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在检出的15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多数,其中的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和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9.37%和5.55%.  相似文献   

10.
决明子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决明子经溶剂抽提得到可溶有机质,然后采用拄色层族组成的分离方法,将可溶有机质分离为非极性馏分、弱极性馏分和极性馏分.这3个馏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分析,检测出117种生物标志化合物,以直链脂肪酸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为特征.研究表明室温保存的决明子易受到细菌-酶的降解作用,其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降解顺序为:正规烷烃〉五环三萜烷〉甾烷〉脂肪酸.研究样品检测出的有机化合物中高丰度的亚油酸对人及动物体具有良好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南产三叉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产三叉苦[Melicope ptelefolia(Champ.exβenth.)Hartley]茎用质量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提取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和正丁醇充分萃取,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复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hthalicaciddibutylester)(1),香兰素(vanillin)(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木栓酮(riedelin)(4),β-胡萝卜苷(一-daucoster01)(5),leptonol(6),苯甲酸正丁异丁酯(phthalicacidbutylisobutylester)(7),methylleptolA(8),异吴莱萸酮酚(isoevodion01)(9),leptenA(10),evodione(11),东莨菪素(scopoletin)(12),其中化合物(2)、(4)、(7)、(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大花紫薇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产大花紫薇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结果共鉴定出1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99%,其中主要成份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2.03%),(Z,Z)-9,12-十八碳二烯酸(25.29%),9-十八烯酸丙酯(12.38%)和4一苄基吡啶(7.90%).本研究可为大花紫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长白狗舌草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酸(1),十六烷酸单甘油酯(2),α-棕榈酸单甘油酯(3),β-谷甾醇葡萄糖苷(4)和齐墩果酸(5).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长白狗舌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对棍棍木树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得到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1H NMR,1H NMR,(13)C NMR等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8,9,10)-8,9-epoxycalamenen-10-ol(1),Eudesm-4(15)-ene-1,6-diol(2),(4S,4aS,6S,8aS)-4a,5,6,7,8,8a-Hexahydro-4-hydroxy-4,8a-dimethyl-6-(1-methylethenyl)naphthalen-1(4H)-one(3).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漆树科厚皮树属植物在世界上约有87种,我国有1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蒽醌类、酮类、酚类及其他一些常见的糖苷、萜类等化合物。文章综述了厚皮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对该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GC-MS法对葡萄籽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混合溶剂抽提葡萄籽中的脂肪酸,BF3-CH3OH酯化,GC-MS法测定了葡萄籽中脂肪酸组成、分布,鉴定出4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的73.28%,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2.38%,油酸含量为7.88%。  相似文献   

17.
红腺悬钩子果实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闽产红腺悬钩子果实营养成分的测定表明:其氨基酸总量为16.20mg/g.FW,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至少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SOD含量达329.35u/g.FW;Vc为20.18 mg/100g和含丰富的矿质元素,尤其是一些微量元素如Fe、Zn等.种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例很大,含量高达91.5%,其中亚油酸(63.8%)、亚麻油酸(20.85%).此外,含有机酸、糖等营养成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应加以重视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报导了杂交水稻亲本幼苗中脂肪酸测定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法,研究了样品中脂肪酸的提取。用色-质联用仪对已分离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分离效果好,定量的准确度高,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