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9-60
我国近海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已严重影响和制约海洋开发活动。并且,随着气候变暖、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大幅增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认识海洋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环境及其发育规律关系着我国沿岸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主的5家单位近百名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海岸带和近海进行了近千次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开展了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开拓了海洋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获得的海量调查监测数据和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新区软土地质条件决定了地面沉降的事实,加之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速率不断加大,不仅加剧了滨海新区建设工程地表标高的损失,而且会加剧建设工程本身的破坏,从而引发灾害。滨海新区沿海还会因地面沉降而引起风暴潮灾害的加剧。因此,建议在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区域地质灾害影响时,应当加入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3,(5):17-18
本课题以2008年中国南方罕见的持续降雪与冰冻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为研究背景,通过研究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环境和成灾机理,针对极端冰雪灾害条件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分布面积广、救援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全国202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图文并茂的地质灾害数据,具有显著的多来源、多类别、多手段、多时态、多主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基于M&pGIS 6.X/K9二次开发平台,结合ACCESS/SQLSEVER数据库技术,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组合设计,按照CS/BS结合模式,研发完成的全国县(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检验-数据集成-数据管理-数据发布一体化。该系统为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化、科学化和高效率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矿区采空区分布状况和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采井下采空区及地表山体综合治理方案,分步实施治理工程,消除了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达到了改善矿区地质环境、保障矿山生产安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航天遥感应急调查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地震灾区对外交通、通讯中断,灾情小明。为尽快给国家各部门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国家相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部门紧急组织了全国12家单位6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50多天的时间里不舍昼夜,及时提供了大量调查数据、专题报告和图件,为救灾工作、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多类型遥感信息的多学科全方位应用,完成了科技救灾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村镇地质灾害的特点,本课题研究了村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危险性或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的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阐述了浅层剖面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对其在地质灾害调查、障碍物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加精细的需求,为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云南省新平县为试点,开展比例尺为1:50000的地质灾害相关科学技术示范研究,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编码为1212010541106-2。新平县位于哀牢山地区,属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中段的复合部位。出露红色地层、哀牢山变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受区内长期复活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哀牢山深大断裂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活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较强烈,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广泛收集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的地质、新构造活动、地质灾害和地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各种影响京沪高速铁路安全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编制了1:20万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安全图。认为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北京-济南、济南-徐州、徐州-上海三段。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灾害。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尤其是武清一沧州松软土、丹阳一上海软土,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沿线需穿越多条NNE向活动断裂,如郯庐断裂。平原区地质灾害以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为主,局部存在砂土液化;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以发育中小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5-45
由重庆市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蓄水水位变化过程中)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防治等科学问题,广泛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争取蓄水前后本地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和积累,边监测、边研究,为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服务。本课题研究涉及区域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地震活动、水库地震、工程地震、地壳形变等诸多地学问题。采用了3S技术、地面地质、遥感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及地壳形变和典型地质灾害观测技术等,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灾害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是世界上隧道建设规模与难度最大的国家,由于深长隧道在施工前期难以全部查清沿线不良地质情况,导致施工过程中往往遭遇突水突泥等重大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隧道工程建设安全。针对这一重大灾害的防治,由山东大学领衔的973计划项目"深长隧道突水突泥重大灾害致灾机理及预测预警与控制理论"近5年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及其地质判别方法、灾害源超前预报方法与定量识别理论、灾变演化机理、多元信息特征与综合预测理论、灾害动态风险评估及预警理论和灾害控制理论与协同治理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10余座典型深长隧道工程中突水突泥灾害源的超前预报、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隧道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往地质工作及实地考察,评价了盆地目前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该区未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的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使伊犁地区的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61-61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究”项目深入分析了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特点,在广西率先应用GIS技术构建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对暴雨诱发广西地质灾害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类,建立了华北低槽,高原东部低槽、西南低涡、台风等四种暴雨型地质灾害模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结合T213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广西地质灾害的预报模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自动化测量仪器及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站点的建设情况,以及基于自动化监测仪器和GPRS/GSM网络远程数据采集传输的福建省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是可行、有效和方便的,也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二次衰减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地质环境、降水量前期观测及未来预报等关键因子及细网格技术而建立,模型中特别对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触发地质灾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引进降雨量综合致灾能力评估础指数和致灾能力二次衰减两个概念,提出了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对地质灾害内在触发机制的改进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张家界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在近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着农业干旱、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小麦晚霜冻害等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控、评估和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观测试验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福建省土质滑坡频发、危害性大的特点,通过对福建省85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进行综合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福建省土质滑坡隐患区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