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5-45
由重庆市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蓄水水位变化过程中)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防治等科学问题,广泛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争取蓄水前后本地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和积累,边监测、边研究,为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服务。本课题研究涉及区域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地震活动、水库地震、工程地震、地壳形变等诸多地学问题。采用了3S技术、地面地质、遥感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及地壳形变和典型地质灾害观测技术等,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灾害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用是12家单位历时10年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全省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工作成果的总结。项目成果在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规划、山洪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还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政府决策、交通、铁路、旅游、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及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9-60
我国近海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已严重影响和制约海洋开发活动。并且,随着气候变暖、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大幅增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认识海洋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环境及其发育规律关系着我国沿岸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主的5家单位近百名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海岸带和近海进行了近千次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开展了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开拓了海洋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获得的海量调查监测数据和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加精细的需求,为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云南省新平县为试点,开展比例尺为1:50000的地质灾害相关科学技术示范研究,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编码为1212010541106-2。新平县位于哀牢山地区,属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中段的复合部位。出露红色地层、哀牢山变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受区内长期复活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哀牢山深大断裂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活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较强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北京市违法建设监测为背景,利用基于遥感影像的自动变化检测技术,面向北京规划管理现实需求,充分发挥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手段监测具有范围广、速度快、频度高、反映客观等独特优势能力的特点,实现了北京全市域城市规划的全面监测及各类重大违法违章开发建设活动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估和快速核查,有效解决了人工巡逻、举报等传统手段被动实施、区域有限等多项难题,极大提高了违建核查工作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笔者所研究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在“十五”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技术实现了突破,在海上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浮标能提供实时、连续的海洋气象环境监测数据,观测项目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波高、波周期、表层海水流速及流向、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等海洋环境要素等。浮标具有抗恶劣环境、容量大、工作环境好、寿命长、在位时间长、抗人为破坏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利用47年的降雨型地质灾害资料和相对应降雨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建立诱发地质灾害日综合雨量方程,得出崩塌和滑坡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的临界日综合雨量.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降雨影响系数,日综合雨量,以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降雨观测资料和定量降雨预报预警为基础,建立地质灾害逐时动态日预报和逐时预警相互衔接的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土工试验自动化网络系统检测设备开发入手,结合本单位土工试验自动化网络系统应用实践,解决目前业内传统的脱机标定方式及力、位移标定监测仪器开发的难题,实现土工试验室自动化系统检查、测试、校验、标定和试验全过程监控。  相似文献   

9.
在矿区采空区分布状况和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采井下采空区及地表山体综合治理方案,分步实施治理工程,消除了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达到了改善矿区地质环境、保障矿山生产安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土工试验自动化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系统组成、研究方法、关键技术、应用及研究成果,实现了土工试验数据检测显示数字化、数据采集处理微机化、主要试验过程控制自动化和试验技术管理与数据通讯网络化.  相似文献   

11.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系统”(2012BAH32B00)的课题之一,研发与集成复杂条件下的水质水量遥感及相关技术,建立多云多雨及复杂地形与大气条件下的地表水水质水量遥感模型、近岸海域水质遥感模型及粤港澳地区水质遥感分类体系与评价标准,实现粤港澳地区水质水量遥感监测;对大气环境、工农业与城市化发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进行遥感研究,为地区水质遥感及其成因分析提供陆地信息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示范系统,并以珠江三角洲为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对粤港澳地表水水质水量实施遥感监测,与常规监测相配合,使该地区水环境监测的效能产生跨越式的提升,为该地区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自动化设备的基本构成、功能配置、功能应用的配合及故障检测隔离及非故障段复电工作原理,阐明只要合理布置开关利用一次设备本身的功能,就可以实现在发生某一分段或分支线上的永久或瞬时故障只会造成本分段或支线停电,不会引起整条馈线停电,同时可以自动隔离故障区间,短时间内自动恢复非故障区间的供电,达到减少无故障线路的连带性的事故停电、缩小故障停电范围、缩短用户停电时间,从而提高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天津滨海新区软土地质条件决定了地面沉降的事实,加之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速率不断加大,不仅加剧了滨海新区建设工程地表标高的损失,而且会加剧建设工程本身的破坏,从而引发灾害。滨海新区沿海还会因地面沉降而引起风暴潮灾害的加剧。因此,建议在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区域地质灾害影响时,应当加入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二次衰减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地质环境、降水量前期观测及未来预报等关键因子及细网格技术而建立,模型中特别对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触发地质灾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引进降雨量综合致灾能力评估础指数和致灾能力二次衰减两个概念,提出了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对地质灾害内在触发机制的改进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张家界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在近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用核同位素监测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的技术、水土流失及其环境效应评价关键问题、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信息平台及水土流失宏观变化趋势,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划及宏观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信息服务。截至2008年底,课题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6.
张力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8):46-47,51
对于县级城市而言,由于电网规模、人员配置、人员技术水平、维护人员数量、售电效益等的因素,并不需要建设多个系统去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一套系统实现现有系统的各个功能,即“县级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航天遥感应急调查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地震灾区对外交通、通讯中断,灾情小明。为尽快给国家各部门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国家相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部门紧急组织了全国12家单位6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50多天的时间里不舍昼夜,及时提供了大量调查数据、专题报告和图件,为救灾工作、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多类型遥感信息的多学科全方位应用,完成了科技救灾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村镇地质灾害的特点,本课题研究了村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危险性或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的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65-65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徐斌研究员和杨秀春博士主持完成的“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周妍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7):17-17
我国的避孕节育在方法和技术上做了许多的研究,但忽略了对研制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推广应用领域中的安全性和持续性的关注,造成了新技术新方法不能有效地使用,能真正满足广大育龄群众需求的却很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开展长效可逆避孕新方法的应用监测研究,重点了解农村地区现用避孕模式,掌握避孕方法的服务者与使用者避孕知识的知晓程度、避孕方法的选择能力、知情选择态度及行为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