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渗地层堵塞特征及解堵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陇东低渗透油田地层堵塞的特征,提出不同的解堵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生产时间较短的油井堵塞物以有机物为主,蜡质、胶质、沥青的含量占70%~90%,而生产时间较长的油井堵塞物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存,其中酸不溶物占23.8%,垢物的主要成分有CaCO3,CaSO4,BaSO4和SiO2,堵塞主要集中在近井带3~5m内;而水井以铁盐、亚铁盐和细菌以及由水敏、速敏造成的堵塞为主,并且堵塞半径达到5m以上.针对不同井况的堵塞特征,采用不同解堵配方体系、物理化学的复合解堵方式及压裂解堵工艺,并在现场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储层特点及钻完井方式和原油特性,对两油田油井的堵塞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油井解堵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针对有机垢的解堵剂YS-01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解堵剂YS-01可以很好地解除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油井近井地带的有机垢堵塞,增产效果十分明显;9口解堵井平均有效期已超过200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成果对与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相类似油田的油井管理、堵塞原因分析、施工工艺技术研究、解堵剂研制、解堵选井及化学解堵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越来越多油田采用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聚合物堵塞现象越来越受到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的重视。但目前对于聚合物堵塞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聚合物堵塞机理及解堵措施研究上,对聚合物堵塞井动态特征、堵塞机理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研究欠缺。通过总结聚合物堵塞井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堵塞物的成分与堵塞机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堵塞对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定量评价方法,为今后采取有效的解堵措施与生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4+5油层为南泥湾油田的主要产层。通过对堵塞现状的分析,认为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原油受长期脱气和注水冷却的双重作用导致蜡质及沥青胶质在井壁附近析出。为了解除污染和堵塞,配置了以不同成份合成含无机酸、有机酸解堵剂、缓蚀剂、粘土防膨剂以及助排剂等成分的复合解堵液。多次现场试验表明,该综合解堵液不仅能有效解除油井近井地带的堵塞,而且具有较强的溶垢能力、相当理想的缓蚀能力以及较好的助排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南油田油层均质性、低渗透、近井地带污染严重的问题,应用高强震动酸化工艺技术,克服了常规酸化效果差、有效期短的弊端。该工艺技术的核心就是将物理解堵和化学酸化法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油层。高强震动酸化工艺技术在河南油田应用36井次,措施有效率(注水井29井次,油井7井次)达90.62%以上,工艺成功率100%,累计增注水量44万m^3,平均有效期8个月以上。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对改造油水井地层堵塞效果好,见效快,特别适合于物性极差的油砂体上倾尖灭的油层的解堵和改造。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油田油层非均质性、低渗透、近井地带污染严重的问题 ,应用高强震动酸化工艺技术 ,克服了常规酸化效果差、有效期短的弊端 .该工艺技术的核心就是将物理解堵和化学酸化法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油层 .高强震动酸化工艺技术在河南油田应用 36井次 ,措施有效率 (注水井 2 9井次 ,油井 7井次 )达 90 .62 %以上 ,工艺成功率 1 0 0 % ,累计增注水量 44万 m3 ,平均有效期 8个月以上 .现场试验证明 ,该技术对改造油水井地层堵塞效果好 ,见效快 ,特别适合于物性极差的油砂体上倾尖灭的油层的解堵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白林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5012-5016
萨尔图油田北一区东部过渡带由于油层发育差、原油重质成分高,流动性差,导致吸水状况差、生产能力低,经常出现水井间歇注水和油井卡泵现象,管理难度和开采难度大。因此急需采用新技术改善开发效果。通过研究该区油藏地质特征,结合油井生产实际,制定微生物吞吐试验选井原则。根据此原则,选取10口采油井进行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现场主要调整营养液的浓度,观察浓度与原油增产幅度之间的规律。根据不同油井油质的蜡胶含量不同,调整菌种的配伍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增液效果。针对小热洗油井的高含蜡情况采取降低蜡胶质含量措施,达到降低电机负荷的作用。改变前置液的配方进行微生物增油效果比较,得出前置液的最佳方案。观察微生物对螺杆泵井的解堵效果和规律。历经半年的试验,初步取得一些试验效果和对改善北东过开发效果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聚合物累积注入量的增加,由注聚井堵塞造成的注聚压力升高、吸水剖面不均匀、欠注等一系列矛盾对聚驱效果影响及为严重。以注聚井真35-6井为例,通过对真35-6井注聚返吐物成分进行分析及储层堵塞位置的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JD-2000对真35-6井注聚堵塞的改善效果。通过室内研究JD-2000对凝胶的降解效率及降解凝胶堵塞岩心实验评价,为现场解堵施工提供依据。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JD-2000对真35-6井进行解堵后,注入井的最高日注入量由3 m~3/d提高到21 m~3/d,日注入量范围均保持在10~20 m~3/d之间,较解堵前有了很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针对河南油田由于地层黏土颗粒运移、分散膨胀,细菌、有机物堵塞等因素造成地层污染的问题,研制开发了TC复合酸化解堵剂,对TC复合酸的解堵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TC复合酸的解堵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研究结果表明:TC复合酸与地水有原油有良好的配伍性;能有效地降低有机聚合物的黏度,解除有机物对地层的污染;能100%的杀死硫酸盐还原菌;明显地增大地层渗透率,解除无机物造成的污染,现场3口井应用结果表明:TC复合酸比常规酸化有效期长,效果明显,增注幅度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迪那2气田井筒堵塞问题,根据井口异物、生产管柱堵塞物化学成分,认为井筒堵塞物主要来源有3种,分别为地层砂、一定环境下结晶的碳酸盐垢和有机物。总结油管穿孔、连续油管疏通管柱、更换管柱并清理井筒的已有解堵措施经验,结合迪那2气田单井打开厚度大、非全通径管柱为主、井筒遇阻位置距离射孔底界较远的实际情况,分析化学解堵如酸化井筒解堵的可行性,认为迪那2气田目前阶段合适的解堵方法为酸化井筒化学解堵。  相似文献   

11.
确定的注聚井解堵剂主要由5%的裂解剂、3.50mol亚硝酸钠和3.30mol氯化铵水溶液作自生气体增能扩散剂,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经过聚合物堵塞,解堵剂对渗透率恢复程度大于80%。解堵后注聚井注入压力下降1.7MPa,注入量增加52m3。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硫化亚铁、聚合物破胶残渣的溶解实验,模拟了二氧化氯与胶束酸溶液对采油井近井地带聚合物压裂液残渣、无机盐垢物等常见堵塞物的解除效果,提出了二氧化氯的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介绍了二氧化氯与胶束酸复合解堵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多功能解堵酸液的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石油开采现场上所应用的解堵剂不能同时解除复合垢堵塞的解堵单一性.配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水包油型解堵酸液.该解堵酸液是在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以15%的盐酸作为外相,以高溶解性能的油为内相所形成的乳化体系,其配方为0.5% OP-10+0.5%Span80+0.2%Tween80+0.06%咪唑啉+0.01%十二醇,油相含量和水相含量相等.试验研究表明,将这种乳状酸液注入地层后,对地层中无机垢(碳酸钙、碳酸镬等)和有机垢(主要是胶质沥青)有着较好的溶蚀能力,以迭到解除油层堵塞,恢复和提高地层渗透率、增强地层流体导流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封卫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720-2722
高青稠油疏松砂岩油藏存在出砂严重和地层严重污染堵塞问题.不同断块地层压力各异,堵塞既有外来流体原因,也有地层本身因素.对出砂井的具体特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将固砂稳砂拦砂和解堵有机结合,研究开发出固砂解堵一体化技术.该方法在提高井壁及近井筒地层强度的同时,解除地层堵塞.现场应用于8口井,有效率达100%,平均有效期1年以上,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油井经过较长时间开采以后,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地层出油空隙的堵塞,使得地层渗透率降低,油井产量下降。传统的柴油解堵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效果。本文通过对公司油井生产产量下降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原因。经过大量的调研引进新型解堵剂—环保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肯基亚克油田盐下石炭系油藏低压高产深井因地层压力保持度低导致停产的复产难题,分析了常规多级气举的下入深度技术受限原因,创新性的提出将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和气举技术结合应用于盐下油田井深超过4 000 m的采油井,效果良好,在国内外属首次使用,并获得了哈萨克斯坦国家专利(№1951 от 22,12,2016г)。理论上,连续油管下放越深,井底流压越低,较大的生产压差有利于地层出液可有效释放油井潜能,同时配合气举得到较好的排采效果。目前盐下注气管网压力到配气间114 atm,模拟计算得出连续油管悬挂深度>4 000 m,正好满足目的井层的排采需求,并通过连续油管入井试验得到了验证。此技术带压作业,不污染储层,同时解决了压井后产量恢复较难的问题,该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井底流压,排出了井底及近井地带高含水积液,清除了近井地带堵塞,单井复产后增油效果良好,并可持续安全生产。该技术获得现场成功应用,4口井累积增产原油42 627 t,有效改善了因地层压力低或是常规气举无法复产等原因导致的停产井。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良好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油价持续不振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突破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文明寨油田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按照油藏数值模拟原理,以调剖井对应油井的增油降水创经济效益大小为考核指标,运用正交试验的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及L9(34),正交表进行调剖最佳施工参数试验.经现场试验、分析、讨论发现:影响调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措施半径,其次为施工排量和注入方式,且最佳施工参数是措施半径在3.5m左右,施工排量在19m3/h左右,按连续注入方式调剖。经文明察油田、卫城油田、马寨油田50井次现场试验证明,较好地改善了注水井吸水剖面,对应油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海拔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研究区植物名录和野外样线调查统计数据,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占40.8%;其次是高位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分别占21.8%和21.5%,隐芽植物也较多,占14.5%,地上芽植物很少,仅占1.4%.该生活型谱总体上反映了本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且漫长的气候特点;(2)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为:山麓~海拔1180m,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中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增大,而地面芽植物比例明显减小;海拔118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中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减小,小型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增大,至山顶高位芽植物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9.1%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6.3%.  相似文献   

19.
注聚区油井防砂层堵塞原因与解堵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3  
针对胜利油田注聚合物区块油井防砂层的堵塞问题,通过X射线衍射、显微观察、激光粒度和氧化铝色谱等分析手段,对注聚区油井防砂层注聚前后砂样的形态和表面物种组成进行分析;分析聚丙烯酰胺(PAM)的降解机制,并进行解堵剂的优选.结果表明:造成防砂层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聚丙烯酰胺在砂粒表面的聚集、吸附作用,此外还有地层中矿物质微粒的运移,以及聚合物、原油组分与地层微粒在防砂层共同的作用;优选出的AY-1型和AY-2型2种解堵剂对聚合物的降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油井集输管线中堵塞严重的问题,对不同层系的采出水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按照均匀设计原理对各层系采出水不同配比进行结垢类型与趋势预测,结合不同位置堵塞物的化学容量分析、X-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和采出水腐蚀性评价结果对集输管线中的堵塞物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吴7增侏罗系采出水高含碳酸盐,结垢类型以CaCO_3垢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锶钡垢,延4+5与延10两个层系的采出水水质不配伍,应将其分开输送;吴8增三叠系硫酸盐含量较高,结垢类型主要为硫酸锶钡垢型,长2、长4+5和长6三层系集输的最佳比例为2∶47.5∶14;吴7增侏罗系和吴8增三叠系堵塞物分析结果与结垢趋势预测基本一致,同时堵塞物中Fe离子含量较高主要是由腐蚀严重引起的。吴定区块多层系开发油井集输管线堵塞主要是由结垢和腐蚀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无机物堵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