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永定新河河口潮间带区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状况的研究,认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ZnCuPbHgCd;因海水中重金属输入途径的不同,不同潮期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潮期海水中重金属Cu,Pb和Hg的含量大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而重金属Zn和Cd的含量则小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因受海水中悬浮物含量、种类及河口区咸淡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等的影响,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在垂向上也存在差异。无论是大潮期还是小潮期,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总是表层略大于底层;按一类水质标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认为研究区海水已局部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是重金属Zn,其次为重金属Pb,Hg和Cu,不存在重金属Cd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与海水中的相同,说明海水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循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在渤海湾环境背景值范围内,且是渤海海域含量最低的区域。经过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轻微。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春市城市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商和代谢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形态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商和代谢商之间关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是引起城市土壤微生物参数的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原因.长春市土壤重金属(Pb、Cd、Cu、Zn和Ni)不同的化学形态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商和代谢商的影响明显不同,且土壤理化性质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影响比较显著.采用重金属化学形态与微生物学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时,应该剔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以选择碳氮比与有机结合态Ni含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或者确定重金属污染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北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重金属(Cu、Zn、Cd、Pb、Cr)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对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为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生态利用和治理提供指导。于2020年6月选择广西北海丹兜海、营盘镇互花米草湿地及两者光滩作为研究地点,采集土样并测定土壤理化指标,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5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湿地表层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光滩,丹兜海湿地重金属含量高于营盘镇;地累积指数表明丹兜海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Pb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5种重金属污染级别均为轻微;大部分重金属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粉粒和黏粒呈正相关,而与粗砂粒呈显著负相关。互花米草湿地可以累积重金属从而阻滞其进一步向海扩散,进而降低对海洋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深圳湾潮间带湿地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深圳湾潮间带湿地的9个采样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沉积物的粒径分布、重金属(Cu,Zn,Cr,Pb,Ni)的总量和生物有效态含量.分析了深圳湾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从生物有效态含量在总量中占有的比例说明了深圳湾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态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简化.对各采样点的重金属积累量与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闽东湿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闽东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与富集情况,分别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和福鼎红树林湿地周边环境土壤的平均值为参比值,对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系数以及各采样点的生态危害指数进行了探讨,并利用LarsHankam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闽东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其中点头镇点头村红树林(4号样点)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高于其它4个样点;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d〉Pb〉Cu〉Zn,污染水平顺序为Cd〉Pb〉Cu〉Zn;以红树林周边环境土壤的平均值为参比值,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Pb〉Cd〉Cu〉Zn。污染水平顺序为Cd〉Pb〉Cu〉Zn。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通过对胶州湾近海及滩涂不同站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水深、离岸距离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和分布特征,为预防胶州湾重金属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化学方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里下河地区湖群夏季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pH值,Eh以及TOC,TP,TN,NH3-N,NO3-N的质量分数(w))和微生物多样性,并用Statistica和Canoco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pH值...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研究区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了分析,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性,并通过克里格插值得到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它们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克里格插值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pH及各粒级含量土壤与Cu,Hg,As含量的相关性显著,与Zn,Pb和Cr为中等相关,且均为正相关,而与Cd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来估计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考洲洋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南海东北部考洲洋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各测站镉和铅含量超标率分别达到91.7%和50%,铜、锌含量未见超标,镍含量较低,比较和回归分析表明,考洲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广东沿海居中等水平,并表现出同源相关关系,元素相关图显示,考洲洋表层沉积物尚未受人为来源镉和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漳江口红树林区沉积物中Cu、Zn、Cr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Cu、Zn、C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u、Zn、Cr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6.98~63.21 mg/kg,241.21~301.76 mg/kg,40.55~83.42 mg/kg ,平均值分别为56.93,259.09和61.82 mg/kg.与台湾海峡南部海区背景值相比,该区沉积物Cu、Zn含量较高、污染较重,但样地间波动范围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保护区周边的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没有对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产生明显影响.随着深度增加,Cu含量呈现不规则递增的趋势,Cr呈现不规则变化,Zn 在33 cm以上含量急剧减小,说明近年与Zn有关的重要污染源被关闭.利用欧共体标准物质局的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结果显示Cu、Zn、Cr的残渣态含量都较高,可提取态分别为总量的9.31%~35.90%,10.14%~17.21%,9.32%~35.70%.在可提取态中B1态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B2态含量最低,B3态较高,这可能与红树林沉积物高硫,高有机质和相对还原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水污染治理后河道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以许昌市清潩河为例,对治理前后河道5个点位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重金属含量及沉积物氮释放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2017年5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7.69~15.25,均处于重污染状态,综合污染指数最低值为治理前2012年最高值4.87的1.6倍.各点位中重金属指标与2012年相比含量上升显著,Zn含量为2012年的12.44倍;而营养盐类指标含量下降明显,总氮及总磷平均含量仅分别为2012年的13.98%及5.68%.通过形态氮分析结果可知,离子可交换态氮的含量仅为2012年的6.73%,河道沉积物氮释放风险大大降低但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更加严重.分析主要是清潩河上游长葛市涉及重金属排放的企业较多且在水污染治理中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今后在对重污染河流实施综合治理时,应重视河道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评估.针对清潩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建议采取措施对重金属排放企业加强监管,并对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攀西地区芒果产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通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结合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方法,以攀枝花米易县某芒果产区为研究区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识别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Cd全超标,Cr、Cu、Ni超...  相似文献   

13.
尾矿库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赋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铜矿尾矿库区实际情况,采用Tessier形态分析方法,对所采集的1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赋存形态和总量分析,并对优势植物盐肤木、狼尾蒿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化学有效态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有关,并且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植物的不同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同时,通过植物实验分析为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植物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排污河道污染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印度芥菜、超积累油菜、紫花苜蓿在施用不同配比的排污河道疏浚底泥上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修复情况及超积累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底泥配比的增加,植物发芽率的抑止程度也增加;适应底泥中高浓度复合污染的植物,底泥施用能促进其生长,提高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植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Zn、Pb、Cd以生长在底泥与土壤比为2:1的印度芥菜为最大,分别为1 521 mg/kg、453 mg/kg和11.7 mg/kg;Cu、Ni积累量以生长于底泥中的玉米为最大,分别为128 mg/kg和89.1 m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底泥中有机物以种植玉米的底泥为最大,为76.89%.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配套的能谱分析发现,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聚集存在;经X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确证了配合体之间及重金属和配合体相互形成架桥而聚集成团,形成重金属结合物积累在植物体内,且在植物根部发现积累了Cu的有机氯化物.种植前后底泥的X射线衍射对比表明,种植后重金属的晶格结构和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典型土壤黄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重金属超标率石灰土>黄壤;石灰土的pH缓冲性能大于黄壤,且碳酸钙含量增加到90g/kg时,黄壤的pH将不在增加,pH稳定在7.08,碳酸钙含量增加到120g/kg时,石灰土pH讲不再增加,稳定在8.26,而增加粘粒含量对土壤pH无明显作用;除了石灰土中的Cr和As,无论黄壤还是石灰土,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吸附固持的作用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黄壤和石灰土的吸附量都有所增加,但解吸量无明显促进或降低,即碳酸钙影响该地区土壤重金属蓄积的作用大于粘粒;黄壤和石灰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主要集中在前90min内,其后的吸附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且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量石灰土>黄壤;三种动力学模型拟合中,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度最好,从动力学参数中可知,石灰土重金属平均吸附量大于黄壤重金属平均吸附量,黄壤重金属平均吸附速率大于石灰土重金属平均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16.
模拟酸雨淋溶对土壤镉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紫色土和黄壤作为供试土壤进行模拟酸雨淋溶试验.结果表明,酸雨增加了土壤镉的迁移性.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Cd的淋溶量越大,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但是不同pH之间淋溶率的差异小,说明酸雨虽然增强了土壤中金属迁移性,但迁移缓慢.同一重金属的迁移性因土壤类型不同有差异.Cd在黄壤中的迁移性大于紫色土.对数方程表明酸雨淋溶量与Cd残留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除了受到酸雨pH的影响,同时还受土壤Eh,有机质含量,CEC,土壤胶体,有机和无机配体的数量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型河流库坝建设对河道沉积特征及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淮河4级支流索河三仙庙水库至丁店水库段为研究对象,依据水流方向及库坝位置将其分为上、中、下3段,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3段的表层沉积物及下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以及As、Cr、Pb、Cd、Cu、Hg和Zn 共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层和下表层沉积物各粒度组分和有机碳含量基本相同,但表层重金属含量略高,表明库坝建设后该区域沉积环境总体上较为稳定,而重金属污染有所加重; 3段间的水文条件差异较大,上段常处于相对断流状态,沉积物中砂粒含量较多,中段水流较小,粉粒和黏粒等粒径较小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含量较高,下段常年积水,但水位变化较大,沉积物特征与上段相似; 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其在中段的含量均高于上段和下段; 有机碳在中段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在上、下段的含量。【结论】总体上,库坝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影响沉积物特征,对重金属元素分布影响较大,使得中段重金属元素相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壤重金属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城市土壤重金属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形成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以及形态在城市不同功能区存在差异;自然地理因素如土壤矿物质组成、质地、pH、有机质以及成土环境往往是重金属积累的诱因,城市土壤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在土壤剖面上形成独特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城市土壤重金属的类型、分布特点还受城市活动强度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时间平衡模型,城市化过程的快速发展往往会打破城市土壤重金属积累——迁移平衡。目前对于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城市地理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承载力阈值来调节人为活动强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和积累特征,促进对重金属自河口海湾向陆架扩散规律的对比与把握。【方法】从广西近岸水下平原采集表层沉积物和岩芯,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分析表层沉积物重金属Pb、As、Hg的分布和积累特征。【结果】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中Pb含量为8.0×10-6~44.7×10-6,As含量为1.6×10-6~31.4×10-6,Hg含量为0.001×10-6~0.086×10-6,变化较大;Pb、As、Hg的分布受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类型影响,As含量在水下平原北部水动力作用强烈之处出现局部高值,与含As的母岩风化有关;Pb、As、Hg有一定的共聚性,并显示亲Ni、Zn、Ga、Zr和疏Sr的特征;Pb、As、Hg与粒度参数有线性和聚类关系,对粒级响应性即斜率k的拐点在~0.125mm至~0.063mm之间,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不同而有所移动;贫有机质站位由于水动力作用强烈,以自然风化的物理过程为主,重金属含量很低,而有机质积累成因为主的站位重金属含量积累增幅区间的频率,Pb的以40%~60%最高,As和Hg的均是60%~80%最高,增幅序列均遵循单增自然对数关系,曲线分段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结论】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对区域本底值来看,Pb积累性比较突出,As次之。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中国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选取中国13个具有代表性林地土壤,结合经典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铅、镉、铜、锌)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波动较大,绝大部分位点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15618—2018中筛选值。以筛选值作为评价标准时,绝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指数小于1,说明供试土壤重金属处于清洁与尚清洁状态;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武夷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处于警戒线等级外,其他地区均处于清洁。以管制值为评价标准时,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处于小于0.7。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位点土壤中Cd存在中等或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重金属呈轻微等级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地质累积指数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部分样点Cd、Zn达到中度污染水平,累积效应更加显著。相关性与回归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有效态Cu呈显著正相关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预测土壤中有效态Pb和Cu的含量,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962和0.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