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甘南高原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甘南高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甘南高原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逐渐向陇南山地过渡 ;北部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相接。地貌类型为山地和高原。依自然特点 ,全区可分为西部高原区、南部高山狭谷区和东部山地丘陵区。境内海拔在1172m(舟曲瓜子沟口)~4920m(迭山主峰)之间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 ,是仅次于祁连山的全省海拔最高的自然区[1 ,2]。甘南高原区年均温度1~13℃ ,大部分地区在3℃以下 ,寒冷湿润是甘南高原区的主要气候特征。高原主体部分≥10℃积温持续期…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前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前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故;(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了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气环流的一系列相应变化;(4)计算、比较了最大冰期地气系统能量平衡与现代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3.
对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上分布的风化壳红土进行了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风化壳红土中细粒物质(粒径小于1mm)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广且比较均匀;红土中粘粒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粘土矿物多属于伊利石-高岭石型组合,少数属高岭石-伊利石型组合。高原风化壳红土处在红土化的初期阶段,间接反映了青藏高原古岩溶发育时期的湿热气候。  相似文献   

4.
甘南高原地区兽类地理分布陈钧,黎军(兰州大学地理学系,思想政治室,兰州,730000)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的西南部,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1~6℃,年雨量500~600mm。自然值被大致分为高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森林灌...  相似文献   

5.
在大气运动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球表面特性的影响,除海洋以外。高原是影响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又高又大地形复杂的高原,天气变化剧烈,具有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天气系统,不少产生于青藏高原。东亚和世界各地的天气气候,也要受到青藏高原的制约。国内外气象科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已在多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的目的是把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特征,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于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山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高分辨率的降水/湿度重建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典型时段中世纪暖期(AD 600-1400年)和小冰期(AD 1400-1900年)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着重探讨.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显著,表现出AD 1-600年由湿转干、AD 600-1400年干旱以及AD 1400年后湿润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暖干"/"冷湿"的特征,与高原东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相似,而与高原东部地区相反;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干湿变化可能与印度季风和西风强度变化、西风在青藏高原上的季节性移动以及蒸散发强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 Ma、46 Ma和29.5 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9.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17,(6)
正对于苍茫辽阔的青藏高原,人类始终知之甚少,这也正是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争先来到这里的原因。作者从青藏高原缺水、低温、多风以及强辐射的气候特征入手,介绍了高原植物的适应性状,展现了高原植物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016年夏天,我们一行五人前往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开展科学考察,为研究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历史由来和演变采集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11.
由失重和头部运动而引起的前庭植物神经的反应称为运动病,其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肠胃不适、食欲低下、头痛等.前庭一内脏神经通路活动的异常是运动病的主要诱因,揭示前庭信号影响内脏活动的神经通路是阐明运动病发生机理的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运动病神经基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1938年,R.Emden写了一篇短评:"冬天为什么要生火?"根据原文的计算条件,计算有关参量.注意到:开启加热装置后的房间,气压不变,分子密度减少,房间内的人无高山反应症状.在高海拔地区,气压降低,分子密度减少,存在出现高山反应症状的人群.所以,我们认为高山反应是由气压降低引起.基于此提出一种消除高山反应的方法:在胸部套上一个宽度与胸部高度相等的环形松紧带.将这一推论扩展到水下环境中可知,水压可能影响鱼鳃的功能及其他水生物的呼吸器官的功能,水压的升高可能对水中氧气的缺乏有弥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就GIS技术在山地旅游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目前,山地旅游主用运用GIS空间分析及数据处理功能进行了山地旅游资源管理和山地旅游服务管理.山地旅游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应用GIS技术实现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功能、山地旅游资源单体库的建立及山地旅游资源实时监控及预警功能.山地旅游服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山地自助导游服务及山地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5年多时间,对浙江丽水的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和大洋山的眼蝶科(Satyridae)蝶类进行调查研究,共发现眼蝶科的蝶类43种,其中凤阳山32种,百山祖34种,九龙山38种,大洋山26种.本文结合4地区眼蝶科蝶类种类分布及自然生态环境,研究和讨论4地区眼蝶科蝶类相似程度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地区山地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影响还不多见.基于对铜川市山地灾害资料的综合研究,通过简述该市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现状,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山地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并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进一步提出了该市山地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具体防治对策.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有效预防和减少山地灾害的发生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一种常见的山体形态,利用OpenGL基本图元构造了一种可控、易扩展的山体模型算法.并结合Open-GL的颜色渲染、纹理映射和光照处理等真实感技术,实现了从单个山体到山体群的形态可视化,为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易用,扩展性强,可用于实时渲染的CAD建模系统及其它三维场景建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地研究现状和相关学科发展,提出山地系统科学概念、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建立山地系统科学的框架.山地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3S”集成等新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支撑,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动态过程和耦合关系等多维度入手,对山地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变规律、形成机制、耦合关系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从时间序列上,重点研究不同时期自然及人为作用下山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与山地资源灾害的时空响应机理,辨识环境演变与资源灾害过程的驱动力,揭示山地环境演变过程和山地灾害的成因机理;从空间结构上,开展山地系统结构、功能及成山过程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山地环境、资源与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山地环境和灾害问题,建立评价和区划指标体系,研究山地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以及生态经济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地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人——山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理论和技术措施,推进山地可持续发展.鉴于研究对象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山地系统科学必须把许多相关理论熔合出自身理论体系,形成统一观点和普适方法,同时为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山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维多层流动过孤立山脉产生的山脉重力波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研究了分层流动大气中的非线性山脉重力波。分层流动过孤立山脉所产生的山脉重力波的数值模拟表明,具有两层模式结构的气流过孤立山脉产生一个发散模态的拦截背风波,同线性理论模式计算结果具有基本相同的流动特征。但是具有三层模式结构的气流过孤立山脉所产生的非线性山脉重力波和大气船波表现出同两层模式结构的气流完全不同的流动特征,因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山脉背风面产生了2个发散波模态的拦截背风波向山脉下游传播,具有同两层模式和线性理论模式相比更加复杂的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需要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但中国的强盛、富裕和安定,却有赖于内地,特别是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中国典型的贫困山区——吕梁山区的区情,发展条件的研究,探讨吕梁山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和措施,以期对吕梁山区以及中国广大的山区经济的发展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山地旅游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山地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关山地旅游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山地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山地旅游环境质量及其评价、山地旅游环境保护对策、山地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山地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等5方面。总体而言目前对山地旅游环境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细致,但是在对有些领域的研究上,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而在有些领域的研究上,研究方法也有所欠缺,本文就上述5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今后山地旅游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